林金友
【摘 要】生態課堂以教師、學生和文本等教學要素的和諧共生與共同發展為目標,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最新產物。初中語文生態課堂的研究剛剛起步,但我們初步發現它與現實生活、與學生情感體驗、與課堂的現代感、與師生課堂關系有緊密聯系。
【關鍵詞】生態課堂;教學要素;和諧共生
目前初中語文教學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一是語文教學只是教教材,而非用教材教。教教材不是目的,教材是載體,教學是手段,通過教材獲得必要的能力才是語文教育的目標。二是語文教學只是講堂,而非學堂。教師講得多、滿堂灌的問題依然比較突出。學習語言的主要方式不是模仿,而是體驗,學生沒有深度體驗,是不可能掌握一種語言的。三是語文教學偏重結果,而非過程與方法,導致灌輸多余引導、練習多于體驗。四是語文教學的陣地主要在課堂,而不是在生活中,導致了學非所用,用非所學,割裂了語言與生活的聯系。這樣的語文課堂違背了語文教學規律,違背了課改精神,對學生智慧生成和個性養成不利,對學生的終身發展不利。為此,我們積極探索建設新的初中語文生態課堂。
按照生態教育學的理論,語文教學中教師、學生和教學文本都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教學資源和要素,各要素之間必須和諧共存與共同發展。初中語文生態課堂從教學目標的制定來說,就是要將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和人格的健全作為教學的最終任務,而不是培養一個個的收集知識的容器和獲得考試分數的奴隸;從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來說,就是要唱響平等、合作、民主的課堂主旋律;從教學方法來說,就是要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之中掌握語文的基礎與關鍵。這樣的課堂必將處處洋溢著生態之美和生命光輝。
生態課堂如此美好,那么怎樣才能創造初中語文生態課堂呢?
一、生態課堂必須緊緊擁抱生活
嚴格的講,語文學習的內容應該包涵生活的全部,離開了鮮活的生活,語文教學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我上作文課總是注重把學生的視野和視角引向豐富多彩的廣闊生活。在練習人物描寫的作文課上,我和學生有一段互動:
學生寫到:“我的父親40多歲的高大漢子,一臉胡須拉碴,像水滸傳里面的李逵”,他說他很喜歡這句話。我說,的確寫得好,突出了人物面部特征,但對人物的個性特征還是抓得不太準。這個學生固執的說,他的父親就是這種形象。我說,你描寫了父親體型和胡須,你想表現父親的什么個性特征?學生好像頓悟了什么。我進一步說,父母為子女、為全家辛勤操勞,忍苦耐勞,他們的優秀品質應該會在相貌上有所表現。這個學生思索了一下說,“父親濃濃的眉毛下面嵌著一雙炯炯有神眼睛,薄薄的嘴唇橫在高高的鼻梁下,總是不停的說說笑笑,高大的身材、滿臉的胡茬,好像全身都充滿了力量。”經過點撥,學生筆下的父親形象就比較有新意,比較有個性了,我及時給予了肯定。
我和這位學生的對話,激發了全班同學的寫作熱情,大家都躍躍欲試。我適時總結到:我們在描寫之前要用感情去觀察,就會抓住人物的鮮明特征。經過這番指點,同學們似乎豁然開朗了,一位同學這樣惟妙惟肖的描寫父親的形象:“腳手架上,父親帶著安全帽,穿著短袖汗衫,那胳膊上一塊塊肌肉,油亮亮,光閃閃……”
生活賦予了初中語文豐富的內涵和情感,語文學習又給生活帶來了春天般的感覺,讓學生心靈得以自由舒展,讓學生體味到成功的喜悅,更增添了現代語文課堂更多的人文氣息和創新精神,使教學活動成為生成教學智慧和增強實踐能力的過程,成為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的活力舞臺。
二、生態課堂必然與美的體驗同行
一堂成功的語文課,關鍵是要創設一種讓學生置身其中氛圍和流連忘返的情境,使學生的情感無聲無息的隨著課文內容和情感的脈動而共鳴,產生一種欲罷不能的美好情感體驗和逐漸清晰的認識升華。在《小巷深處》一文教學中,我為了讓學生體驗到盲母偉大的母愛,深切地感受故事主人翁對自己曾經犯錯的深深自責,我在導入新課時先講述了《血色母愛》這個故事。這個故事中,母女倆因滑雪迷路,母親割腕灑血以引起人們的注意,因此使女兒得救,但母親因流血過多而死亡。我講了《血色母愛》后,再范讀《小巷深處》全文,沒有過多的講解和煽情,只有我抑揚頓挫的深情朗讀,但學生們都陶醉優美而深沉的意境中了。
我進一步啟發到:我們的母親或者高貴或者卑微,或者偉大或者平凡,但我他們對子女的愛都是一樣真切而厚實,每一位同學都享受過溫暖的母愛,心目中母親形象是不可替代、無法抹去的。于是,同學們都回憶起母親感人至深的點點滴滴,都躍躍欲試想寫自己的母親,這樣,飽含深情的文字便汩汩地從筆尖咕咕的流淌出來,一個個生動感人的母親形象便躍然紙上了……
三、生態課堂大多洋溢著現代氣息
語文課堂應該與時俱進,不斷借助新媒介創造富有現代氣息的新課堂。在語文教學中恰當整合信息技術等手段,可以使學生更好的產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更深的感受和體驗到語文的美。例如《斑羚飛渡》教學時,我運用了多媒體營造課堂氛圍、增加課堂容量,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首先我通過配樂朗讀課文,引導學生進入移情和共鳴的欣賞境界;然后播放視頻片段,觀看動物界類似的場景;最后引導學生把對課文的感悟寫成一句話進行交流。這節課充分運用了聲光影像材料,營造了動人心魄的氛圍,充分調動了學生多種感官積極參與到教學中,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在思考中表達,較好地實現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四、生態課堂師生關系一定和諧互動
有融洽的師生關系才有充滿活力的教學氛圍,才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更好實現教育教學目標。首先要致力于建設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語文教師要樹立民主、平等的意識和優秀的人格品位,在教學中要切實尊重和愛護學生,為師生良好的互動營造良好的氛圍。其次要致力于建設和諧、活躍的同學關系。要積極實施合作學習模式,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的積極性。合作學生有利于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不斷地取長補短、相互啟發,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共同提高學習能力與學習效率。合作學習還有利于使學生在不同的合作項目中體驗不同的身份角色,為今后進入社會適應更加復雜的社會分工打下基礎。
初中語文生態課堂研究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它為實現高效、愉快、健康的語文課堂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教學思想、方法和視角。如果深入探索下去,或許能在初中語文教學改革山重水復疑無路之時,走進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全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