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娟
【摘要】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是以培養面向生產、實踐、管理和服務一線的技術型、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標,是一種職業型、技術型、應用型的高等教育。高職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主要針對目前高職教師實踐教學能力不足的現狀分析,進而提出培養高職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高職;教師;實踐能力
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特殊性要求從事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師不僅應具有雄厚的專業理論基礎,而且應具有扎實的工程實踐功底;不僅要掌握高等教育基本教學規律,而且應在本專業領域具有較強的技術應用能力。目前,高等職業教育師資力量不足、結構不盡合理、工程實踐能力薄弱、培養提高的形式和途徑單一等問題仍比較嚴重。許多高職院校的現任教師,絕大多數是從學校到學校,缺乏實踐能力的培養和鍛煉,與技能培訓的要求和實現提升勞動力技能水平的要求存在差距。最近,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增加專業教師中具有企業工作經驗的教師比例,安排專業教師到企業頂崗實踐,積累實際工作經驗,提高實踐教學能力。”這就為高等職業院校的教師隊伍建設廓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加快“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培養和建設,強化教師實踐能力培養,是提高高職教育教學質量與效益的關鍵。
一、高職教師實踐能力現狀分析
1.高職院校教師實踐能力普遍較低
據中國職教師資狀況調查資料表明,目前,高職院校三分之二的教師是所謂的“三門”教師,即從家門到大學門再到高職院校門。他們基本沒有接觸社會、接觸企業,其實踐能力和社會活動能力普遍較低。高職院校“會技能”的教師少,應對課堂教學“懂理論”的教師多。有些教師職稱高或學歷高,理論水高,但動手能力卻十分低下,在教室講臺上“輕車熟路”,但只是局限于理論,到了實際操作卻不得不“望洋興嘆”。
2.高職院校教師的實踐能力培養意識不強
要培養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應用問題能力的高職學生,需要“懂理論、會技能”的教師隊伍。然而,高職院校大多數教師都是從學校畢業后直接走上講臺的,由于他們都來自普通高校,學科教育的烙印較深。他們中的許多人對實踐能力重要性的認識不足,對參加專業技能培訓不感興趣,提高自已實踐能力的意識不強。甚至有些人認為有理論才有高度,有理論就有深度,實踐操作是“工人們干的事”。
3.高職院校對教師實踐能力培養重視不夠
據了解,我國現有高職院校大部分由成人高校、中專學校脫胎而來,在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上有一定的認識,但“抓理論、重技能”的高職教學管理格局尚未真正形成,對學踐教學、教師實踐能力培養重視不夠。特別是近幾年各高職院校把主要精力放在了量的擴張和新校區的基本建設上,對高等職業教育的內涵建設重視不夠,學校工作教學中心地位不突出。對學生動手能力培養,對教師實踐能力培養在具體落實上抓的不緊。另外,對教師實踐能力培養投入不足,因為提高教師專業實踐技能,要不斷接受專業的新知識、新工藝、新技能,其培訓費用較高,許多高職院校,資金缺口本來較大,難以承受高昂的培訓費用。
4.高職院校教師實踐能力考評體系不足
當前,高職院校教師實踐能力考核處“真空”狀態。教育主管部門也未頒布相關的高職院校教師實踐能力考評制度,以促進高職教師實踐能力的培養。與教師息息相關的教師職稱評定也未對教師實踐能力作任何要求,現行的職稱評審對高職院校的教師與普通高校教師沒有區別對待,對高職院校的教師職稱評審仍然偏重學術要求,而對技能考核則沒有要求,這顯然與高職教育的本質不相適應。
二、高職教師實踐能力培養的幾點建議
1.改善實踐教學條件,加強實踐教學
高職院校要不斷改善實踐教學條件,加強實踐教學。一是要提高教師掌握實踐技能的意識,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學習主動性。加強教師思想教育,提高他們對實踐教學、實踐能力重要性的認識。轉變教師觀念,提高教師既要懂理論又要會技能的意識,要讓他們在思想上有“實踐能力”。二是學校要加快教學改革,突出實踐教學。加大實踐課比例,加強實踐教學管理。三是學校要設法改善實驗、實習、生產的條件,為專業實踐教學的開展創造了條件,為專業教師自身實踐能力的鞏固、提高與發展提供平臺。要建立穩定的校外生產實習基地,使教師與學生有廣泛的生產實踐與社會實踐的機會與場所,有面向崗位需要的實踐經歷與體驗。
2.制定政策,建立機制
為了切實抓好提高教師實踐能力這項工作,必須制定相關的政策,建立激勵教師參與實踐活動的有效機制。沒有教師的內在動力,便很難做好這項工作。許多院校都建立了中青年教師參加社會實踐制度,明確要求青年教師必須參加一年以上的企業實踐,并制訂了相應的實踐能力考核方法。對實踐能力達到相關標準的“雙師型”教師,在教學工作量的計算中、在職稱評聘中、在參加學術活動外出考察等方面也應給予政策傾斜。
3.校企合作,共同培養
實踐能力必須在行業和企業的具體崗位上獲得。院校要為教師到企業實踐創造良好的條件,要選一些管理水平高、技術力量強的企業作為教師的實踐基地,安排教師到企業掛職工作,在工程師、會計師等具體崗位上頂崗實踐。鼓勵教師在企業實踐中積極為企業解決生產與管理中的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在為企業服務的同時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實現校企雙方共贏的互動局面。優秀的職業教育教師,必須具備豐富的職業經歷。
高職院校應該建立相應的機制,吸引行業和企業的優秀技術和管理人員到學校充實現有的教師隊伍。如果這項工作能夠得到政府人事部門的支持,無疑對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建設是一個福音。高職院校教師第一學歷為大學本科即可滿足當前學歷要求,但必須具備5年以上的職業經歷才能滿足高職院校對教師的基本要求。如果我國政府能夠制定一個高職院校教師必須從大學本科畢業后在行業和企業工作5年以上的人員中選聘的政策,那么我們在若干年后就可以不再提“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了。如果我們仍從應屆大學本科(研究生)畢業生中補充教師隊伍,那么我們就得把“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作為一項永恒的工作常抓不懈,而高職院校就只好在總有一批不太勝任的教師在工作的狀態下持續運轉。顯而易見,這會很長時間地貽誤我們的工作。
4.建立具有“雙師”結構的教師隊伍
最優秀的職業教育資源在行業和企業中,從生產一線選拔優秀的工程技術與管理人員作為職業教育的兼職教師。在現有專職教師實踐能力不高而又不能很快建立從實踐經歷豐富的人才中選聘教師的機制的情況下,為了提高高等職業教育的師資隊伍水平,高職院校應該迅速建立有利于行業和企業的優秀專家到學院兼職授課的有效機制。加大兼職教師的比例,優化“雙師”結構,應該作為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建設的重點工作。許多高職院校近年來在這方面都做了有益的嘗試,并取得了有益的經驗。利用行業企業的職業教育資源為高職院校培養學生服務,是當前一個很有效的途徑,要鼓勵和引導高職院校從社會一線引進具有豐富實際工作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充實到高等職業教育師資隊伍來,并注意聘請社會企業一線人員來校兼職,可以不斷優化高等職業教育師資隊伍結構,全面提升教師隊伍的工程實踐能力和整體素質。要進一步擴大職業學校的用人自主權,打破學歷限制、身份限制,開辟專業技術人員和能工巧匠進入職業院校的綠色通道,鼓勵教師在企業和學校間有序流動,努力建立起與職業教育相適應的教師管理辦法。
參考文獻:
[1]劉海蘋,楊揚,武鶴,王麗榮.基于校企合作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探索與實踐.決策論壇——企業精細化管理與決策研究學術研討會,2015
[2]張建榮,郭金妹.“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探索與實踐《教育教學論壇》,20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