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君
摘要:近年來,中國鋼琴音樂在發展過程中不斷的創新,融入更多的其他音樂元素,將傳統文化表現得淋漓盡致。尤其是民族音樂元素及戲曲音樂元素的融合實現了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的巔峰。本文將進一步探究民族音樂元素及戲曲音樂元素的融合對鋼琴音樂組作品的積極影響,并結合未來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的民族化道路等多方面的發展方向進行探討。
關鍵詞:中國鋼琴音樂 傳統文化 民族音樂元素 戲曲音樂元素 民族化道路
鋼琴是舶來品,主要用來演繹音樂的工具,體驗另一種音樂的享受。后來隨著時代不斷的發展和變遷,鋼琴音樂也結合各種音樂藝術形式的融合出現了很多新型的鋼琴音樂作品,比如很多融入了民族戲曲特色、我國民族音樂元素等。由于將西方的鋼琴音樂中融入的這種具有我國本土特色的傳統文化,帶來了一種新鮮的音樂風格,使我國傳統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舞臺。另外,中外文化在音樂中的碰撞將會帶來鋼琴音樂發展過程中史無前例的新局面。加之我國鋼琴音樂作品吸收國外先進經驗及理論,定會為我國鋼琴音樂作品的發展帶來新的曙光。
一、中國鋼琴作品中的民族音樂元素體現
(一)鋼琴曲中民族旋律元素
在音樂作品展示過程中,旋律是作品的靈魂,是音樂創造的基本要素。在音樂創作過程中,對于旋律的確定是非常關鍵的,比如風格、內容、民族特征等等。將民族旋律元素運用到鋼琴曲的創作當中,更多的是考慮民歌的旋律,可以是直接移植,也可以通過一定的改編。
在民族旋律元素運用中,對民歌旋律的考慮對鋼琴音樂作品的創作更為廣泛。曾經一位著名的音樂人士黃虎威創作大型鋼琴組曲《巴蜀之畫》就是采集了四川民間優美的民歌旋律,進行一定的移植和改編之后,有了這樣一個文明中外、優秀的鋼琴音樂作品。鋼琴曲《百鳥朝鳳》《二泉映月》《短笛牧童》都是將傳統的民族音樂與西方音樂進行有效的融合,創作的聞名世界的優秀鋼琴音樂作品,將我國傳統民族文化帶到了更遠的地方。
(二)鋼琴曲中民族和聲元素
和聲一直作為音樂作品中重要的表現形式,直接決定著音樂作品本身是否具有感染力及凝聚力。好的音樂作品一定會有一個好的和聲。將我國傳統民族特色的和聲元素融合到西方音樂當中,是我國音樂家們一直探索追求的目標。一直以來,探索之路從不間斷。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我國還延續著國外的和聲方法,一點點嘗試民族和聲。在不斷的探索和研究之后,有了一點點成就,出現了二度、四度及五度結構的和聲方法。隨著年代的發展,音樂藝術也不斷進步,到了五六十年代我國音樂家們就有了新的突破。由于受到傳統和聲方法的限制,使得我國鋼琴音樂作品的發展進展緩慢,音樂家大膽設想,打破傳統觀念,融入新的思路及創作視角,涌現了很多年輕、優秀的鋼琴音樂人創作了很多著名的鋼琴音樂作品,如朱踐耳的《流水》《思凡》,陳培勛的《雙飛蝴蝶》等。
再后來和聲快速發展,1970年以后,我國很多著名的音樂家們開始公開演繹其創作的作品。這時是我國鋼琴音樂和聲元素融合發展的鼎盛時期,已經從傳統狹小的發展空間走向了光明大道。著名學者王安國針對和聲創作的具體問題進行了專業化的分析,并出臺了相關著作《我國當代音樂作品的和聲創新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我國和聲的發展速度,為加快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這一時期,大批量的音樂人士吸收國外文化精華、融合本土民族文化特色,創作出了高質量的鋼琴音樂作品,如林華的《高古》、趙曉生的《太極》等。
二、中國鋼琴作品中的戲曲音樂元素體現
(一)以戲曲結構體式為創作要素
戲曲結構體式對我國鋼琴音樂創作結構的影響也顯而易見,其中最為主要的則是戲曲中常用的“板腔體”和“曲牌體”。例如儲望華創作的鋼琴曲 《春江舟影》、黎英海創作的鋼琴曲 《夕陽簫鼓》 都是將某一曲調為基礎,運用合理的擴充或緊縮的手法將旋律、曲體通過速度、節拍、宮調等要素的改變使得演繹出不同板腔體。又如鋼琴曲 《夕陽簫鼓》是通過對主題句幅的擴充或者緊縮等手法的變化、節奏規律的變化等改編的,使得原有總體布局和主題旋律發展變化上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結構改變。內容依然分為10個部分,包括引子、主題、節奏及尾聲等,最終這首鋼琴曲目完美的誕生了。
(二)以戲曲音調為創作要素
在傳統藝術表現形式中,戲曲音樂是相對獨立、具有較高審美價值、較為特殊的一種表現形式。在戲曲綜合藝術中,大部分都是通過戲曲音樂來區分屬于哪一種劇種,也成為了劇種區分的明顯標志。中國鋼琴音樂也融入了很多戲曲的曲牌音樂元素,創作了很多聞名中外的鋼琴作品。
昆曲融合了我國南方與北方的特性,是戲曲中音調較為特殊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將南曲的溫婉柔和與北曲的宏偉氣勢巧妙的融合在一起,逐漸形成了另一種特殊的創新藝術風格。并不是說完全改變南曲或者改變北曲,而是南北曲相輔相成,共同為戲劇的發展貢獻力量。例如,丁善德先生創作的鋼琴曲《序曲三首》中第三首《降 G 大調序曲》中的主題就是結合了昆曲 《玉簪記·琴挑》 中生旦輪唱的音調。
由“西皮”、“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也兼唱了地方特色曲調及昆曲曲牌的京劇也成為中國鋼琴音樂創作的元素。“西皮”、“二黃”這兩個基本腔調截然不同,一個是旋律起伏較大、曲調高亢;一個是旋律凝重、色彩暗淡。一個能激發人的激情、婉轉流暢;一個則給人以悲傷、沉痛之感。例如,江文也創作的鋼琴曲《斷章小品十六首》其中的第十一首 “午后胡琴”是由京劇的“二黃”音調變形而來。張朝教授創作的《變奏曲》則體現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時尚的交織,使得既傳誦了傳統京劇的驚鴻,又表達了現代人對傳統文化的懷念。
參考文獻:
[1]童道錦,孫明珠.中國鋼琴作品的分析與演奏[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3.
[2]王震亞.中國作曲技法的衍變[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