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洋
【摘要】體育課堂對于多數學生來講是最沒有學習壓力的學科,但并不是所有學生對體育課堂能夠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為了提高學生對體育運動的重視,增強體育課堂學習效果,需要進行智慧化教育。本文從智慧教育的角度,探討智慧型教師與智慧體育教學對體育課堂學習的重要性。
【關鍵詞】智慧教師;智慧教育;體育教學
![]()
一、什么是智慧型教師
“智慧型”教師是集維持型、科研型、學者型、專家型、研究型教師的某些特點于一身,又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的一類教師,其顯著特征是擁有教育智慧。教師的教育智慧是教師理論智慧、實踐智慧和情感智慧的有機統一,具有一定的教育智慧是教師開展教育教學實踐的基石。理論智慧是關于什么和應是什么的智慧,教師必須要有廣博的知識、豐富的經驗和先進的觀念等,為教師教育實踐提供教材和工具并指明方向。教師的理論智慧體現了教師力求把握教育普遍規律的愿望和能力。教師的實踐智慧是一種在教育規律的支配下,將教育理論的普遍規律與教師的特殊教育經驗有機地整合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之中,能恰當處理隨機生成的具體問題的智慧。它是關于怎樣做的智慧,是決定教師工作績效的重要性因素。教師的實踐智慧體現了教師應對經驗過程中不確定因素即生成性因素的愿望與能力。教師的情感智慧是指教師對自己情緒的把握和控制,對他人情緒的揣摩和駕馭,以及承受挫折、自我激勵和進行人際交往的能力,它是關于如何做得更好的智慧,是教師獲取理論智慧、實施實踐智慧、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動力和調節系統。“智慧型”體育教師是智慧型教師的下位概念,“智慧型”教師所應具備的素養,體育老師也都應該具備。“智慧型”體育教師也是集理論智慧、實踐智慧和情.感智慧于一身的統一體,具體表現為在體育教育、教學過程中具有辨析判斷、發明創造和主動適應的能力,以充分的理論知識及其創新能力作基礎,在實踐中既不墨守成規、傳統呆板,又能靈活機動、巧抓時機地開展工作,在情感智慧的調配下,能恰到好處地把原則性和靈活性結合起來。
二、怎樣做智慧型體育教師
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不僅是傳統的教育者,還是新型學習關系中的學習者和研究者:不僅是課程實施的組織者、執行者,也是課程的開發者和創造者。現代科學理論和技術成果在體育領域中的應用,使體育教學的內容、形式和方法也隨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僅為體育教師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提供了不斷創新的條件和機會,同時也使他們為了適應現代體育的需要,不斷調整自身素質,以求得更大的生存和發展空間。一是努力提高體育教師的思想素質、科學文化知識、專業技術水平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是體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入和完善的重要內容。建立健全體育教師的職業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是培養、提高體育教師的素質所不可缺少的手段。二是在不斷更新體育教育觀念的同時,采用培訓、進修等方式,全面更新體育的基本理論知識和相關學科的文化知識,以增強體育教師的知識面,從而全面提升科學文化素質。三是加強體育教學的研究工作,積極探索體育教學改革的內容與方法,并創造一個良好的教學科研氛圍,以使教師擺脫傳統教學的束縛。同時,還要積極引導教師根據教學特點,創造性地提出改革思路,并大膽運用于教學實踐中。這樣,就能變單純地傳授體育知識、技術、技能為全面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并使其掌握鍛煉方法,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身心健康的目的。“智慧型”體育教師是一種經過努力可以在不同程度上達到的教師類型,智慧無極限,但可以不同程度地得以體現,在這一點上與課程改革目標的達成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三、體育教學如何對學生產生體育智慧
學者吳甘霖分析了智慧統率體育知識、技能的九種問題。同時提出了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即改變體育課堂學習方式。改變體育課堂學習方式是迎接新世紀的挑戰,用智慧統率體育知識、技能的阿基米德支點。
耍實現體育課堂學習方式的根本變化,關健在于更新體育教師的教學方式。實現體育教師教學方式的更新,最重要的問題是要讓體育教師意識到一種新的教學方式比原有的教學方式更好、更強、更有效。初中體育課堂學習策略教學作為一種新的體育教學方式,比傳統體育教學方式好就好在它更多地強調了體育知識、技能與學習策略的同時獲得;強就強在它更多地注重了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有效就有效在它更多地突出了學習策略獲得與創造性思維之間內在關系的形成。
創新素質是個體以生理條件為基礎,把外在獲得的信息內化成基本的、衍生性的,并與人的社會適應行為和創造行為密切相連的心理品質,是個體思維獨特性的產物。創新素質包括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創新精神是指一個人的創新意識和創新個性。它是創新的動力源,解決“想不想創新”和“敢不敢創新”的問題。中學生的創新精神主要包括好奇心、求知欲、質疑精神、批判精神、獨立性、主動性和積極性等。創新精神不同于某種單純的創造技巧或創造方法,它更多體現的是人的一種個性傾向。某一創造技巧或創造方法可以通過專門訓練課的形式讓學生在較短時間內掌握。但一個人的創新精神卻不可能在短短的幾節課就能獲得,嚴格地說,它不是“教”出來的,是中學生通過教師的“育”在日積月累的學習實踐中逐步形成的,這種教育教學實踐的最突出特點就是要保證并弘揚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性。在這一點上,學習策略的獲得與創新精神的培養存在著本質上的一致性。如,自我提問是一種重要的元認知策略,即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學生要善于向自己多問幾個“為什么”。這些“為什么”會引導學生對自己思維過程中的材料進行嚴格的估計、精細的檢驗,以確保思維的正確性。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質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就會得到充分的訓練與考驗。
總之,在體育教學中,教師在某一 “點”上與新課程結合起來體現自己的教育智慧,然后以點帶面,讓教師的智慧在體育教育的方方面面得以體現,既提高教學質量,又使教師的人生意義得以升華,從而變“阻力”為“動力”,讓教師與新課程共同成長。
參考文獻:
[l]葉強.智慧體育一體育信息化必然趨勢[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10(5):117一119.
[2]林啟勇.數字體育初探[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4,19(4):22一24。
[3]宋強.對我國數字體育及產業化發展的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7,23(4):16一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