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彩榮 郭擁軍
【摘要】針對目前作文教學的難點,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和網絡資源,優化作文教學。調動了學生寫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電教優勢,利用多媒體教學聲畫并茂、視聽結合、動靜相宜,學生能觀其境、聞其聲、觸景生情。在課堂上,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對作文產生強烈的興趣,并且于輕松中作出有自己獨特見解。
【關鍵詞】多媒體;作文教學;優化;激發興趣
![]()
一直以來,作文難教,老師怕;作文難寫,學生愁。作文是語文教學的難點,也是傳統作文教學的弊端,學生個體發展的步伐,作文教學需要重新定位,隨著多媒體網絡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深入應用,一個以多媒體網絡教育為標志的現代教育已經來臨,它將為傳統的教育模式注入新的內涵。多媒體作文教學就是現代教育思想下的一種全新的教育模式.為了提高作文教學的效率,在整個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只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寫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讓學生有效的實現對當前所學寫作知識的掌握。多媒體與作文教學的高效整合幫助我們解決了這一難題。恰當的利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向每個學生進行文本、圖形、圖像、動畫、視頻等信息的傳輸,進行課堂的演示教學,創設圖文并茂的教學情境;,教學實踐表明,多媒體能有效地承擔這三方面的任務,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寫作水平。優化課堂教學。
一、運用多媒體,激發寫作興趣 優化寫作心境
教育家贊可夫曾說過:“只有在學生情緒高漲,不斷要求向上,想到把自己獨有的思想表達出來的氣氛下,才能產生出少年兒童豐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詞語。”的確,沒有興趣的激發作用,學生很少能寫出聲情并茂、文采斐然的文章來,而大部分學生把寫作當作任務,缺乏自覺性和主動性。利用電教媒體,能夠突破時空限制,把人、事、物、景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給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進行直接的視聽刺激,彌補了學生缺少生活實際經驗和體驗方面的缺陷。這正符合少年兒童形象思維特征,符合好奇和富有想象力及思維以直觀形象物為出發點的智力發展特點。
1、創設情境 醞釀作文情緒
以感恩系列作文——《為父母洗腳》為例,談談作文前情緒醞釀的重要性。在作文前,我做了簡單的動員,言明父母養育孩子之辛苦,布置了孝心作業:給爸爸媽媽洗一次腳,然后在此基礎上寫一篇體驗作文。我想,這篇作文學生應該都有話可寫,畢竟是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
可是出乎意料的結果是:只有10個左右的學生寫出比較滿意的作品,多數是胡編亂造,漏洞百出。原來有的不屑于做這個孝心作業;有的是忘記做了;有的是家長不支持,認為沒必要;有的根本不會做,自理能力相當差;有的甚至笑老師迂腐……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局面,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就是沒關注孩子興趣點,沒有激發他們內心的情感需求。在這樣的狀態下作文,無異于趕鴨子上架,只有少數“乖鴨子”聽話。
再次執教時,我采用這樣的策略:創設情境 醞釀情緒。我選擇從公益廣告、視頻與圖片,聲音四方面去創設情境。
1)公益廣告:央視廣告(孩子給媽媽端洗腳水)2)視頻:拍攝的媽媽給孩子刷牙,梳頭,扶孩子走路,洗腳的情景。3)圖片1:媽媽給孩子洗澡,喂飯,扇扇子,車子接送。圖片2:媽媽老了,給媽媽洗臉,喂飯,梳頭,扇扇子,用車子載著媽媽。4)聲音:詩歌朗誦《媽媽的愛》。有了這樣一個環節的鋪墊后,學生的作文情感深了,思路寬了。即使是少數不配合的家長的孩子也寫出了好作文。如:《洗腳之PK》《洗腳風波》《洗腳變洗頭》《誰給誰洗腳啊》。
作文思路也開闊了,如:1)對父母的愛不能太突然,就像狂風暴雨,讓父母感到不適應;2)第二次洗時更認真,更誠心,做得更好;3)我給父母洗,變成父母給我洗,體會父母之愛;4)說服父母,得到成功的喜悅,也有失敗的困惑;5)洗中回憶,明白洗腳的意義;6)不同反映,不被環境左右,堅持正確的意見;7)“給自己洗腳就是愛媽媽”,加強自理能力勝過給媽媽洗腳;8)得到科學洗腳的有關知識。
有了情緒的支持,情感上得到了認同,他們才會樂意去做好這件事,才會有那么多深刻的體驗,那么精彩的作文。而這一切全是因為有了電教媒體的輔助!
2、媒體引路 降低寫作難度
學生拿到一個作文題目,往往不知道選取哪些材料,有些犯難。這時,就需要老師及時的指導,也許一個畫面,一個鏡頭,一組錄像,就能勾起他們心底的回憶。
如在指導學生寫《夸媽媽》時,先讓學生觀看自制的電教課件錄像片《媽媽的一天》,并配上歌曲《懂你》,學生看著一組組熟悉的畫面,聽著那動聽的樂聲,聲像同步情景交融的電教效果,激起了學生對媽媽的理解、崇敬、贊美之情,情感受到極大的促發和深化,想像力得到了豐富,一幕幕有關母愛的動人情景躍入眼簾,一陣陣感激媽媽的情感涌上心頭……實現了“要我寫”到“我要寫作文”的可喜轉變。
又如教學《童年趣事》時,孩子們犯難了,他們想到的是寫童年說過的一些好笑的語言吧,顯得單調;寫童年的惡作劇吧似乎趣味也不怎么濃;寫些關于尿床之類的自嘲的事件,連自己讀的興趣都不濃啊。于是抓耳撓腮,絞盡腦汁,借用作文書上看來的諸于洗鹽,學飛,指月亮,剪小貓胡子,給小狗化妝……讀得人頭皮發麻——這不是趣事,簡直成了兒童游戲以及假話指南呀!
一番思索,我作了這樣的嘗試:我拍攝了女兒和鄰居小朋友捉迷藏的錄像;又拍攝了在不同的地點,幾個學生捉迷藏的錄像。讓學生觀察,體會其中的樂趣,勾起他們捉迷藏的回憶。其實幾乎每個孩子都玩過捉迷藏,而且每個孩子都有小小的狡黠的心理。這樣,游戲之中自然包含著許多妙趣。如:有的孩子自以為躲得巧妙,實際上拖鞋放在床邊,簡直就是“此地無銀三百兩”;有的孩子故意把被窩墊得高高,偽裝自己躲在里面;有的孩子不停地轉移地點,累得氣喘吁吁,驚險,刺激又得意洋洋。
有了這樣幾組錄像,學生發現,原來被他們遺忘的捉迷藏也是如此有趣啊!這難道不是童年趣事嗎?
不只是捉迷藏,孩子們的“小聰明”帶來的童趣,還可能表現在很多其它事情上。由于生活背景不同,還有許多有趣的事,有個孩子由此聯想起童年時特別迷信“高帽子”的故事;有的孩子想到自己因為愛炫耀的心理,結果讀別字,鬧了不少笑話;有的孩子想起了某天的一個有趣的小計劃……
所謂一石激起千層浪,找到突破口,利用電教手段對學生進行內容上的點撥,這樣就降低寫作難度,提高了寫作的興趣。
二、運用多媒體 篩選作文素材 優化指導過程
在傳統作文教學中,提供直接材料往往要受到時空等因素的制約。若能借助電教,就可以完全不受時空限制,可向學生提供經篩選的有效信息,作為作文素材。
1、凸顯重點 指導有序觀察
觀察是記憶,思維的基礎。是通過人體感官全面,深入,細致認識客觀事物的過程。平時我經常鼓勵學生到大自然中去,讓他們去觀察自然,了解自然,養成觀察的習慣,增強對寫作的興趣,做到有材料可寫。盡管在作文教學時我們可以組織學生實地觀察,但由于受時間、地點、觀察能力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許多觀察往往不能進行得十分細致、深入,以致學生對事物仍然會缺少足夠的了解,寫起文章或條理不清,或內容空洞。
2、定格鏡頭 指導重點觀察
觀察不僅要講究順序,還要注重多角度觀察。在指導學生進行多角度觀察事物前,我們班開展了一次別開生面的游戲——“盲人”雕塑家。我把整個游戲過程拍攝下來,把一些關鍵性鏡頭:如學生摸時的表情,雕塑失誤錯時的驚愕、沮喪,答對時的興奮、激動,多角度觀察時的認真與仔細以及那些特別有趣的鏡頭進行定格處理,然后反復回放,這樣便于學生更好地觀察這些精彩片斷的每個細節,捕捉人物的瞬間表情、神態和內心變化。學生描述起來生動形象、栩栩如生,效果極佳。
在寫活動場面時,充分發揮電教媒體優勢,不但可以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優化指導過程,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多角度有序觀察事物的能力和習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所謂“刪繁就簡三秋樹”。
三、運用多媒體 培養想象能力 優化寫作過程
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而且是知識進步的源泉。”通過教學實踐證明,多媒體具有直觀、形象、生動,能穿越時空,調整視角,虛幻結合等特點,能激發學生的想象能力。
四、運用多媒體 搭建評價舞臺 優化評改途徑
習作評價對習作教學過程的一個很關鍵的環節,對激勵學生的習作興趣,提高習作水平,改進習作教學方法及促進學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應當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讓評價落實,有效,高效,成為一種互換交流、雙向互動的過程。
大綱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利用電教手段,對學生作文進行直觀評改,能優化作文的評改途徑,提高修改的效率。把寫得好的文章制作成課件展示出來,進行范例講評;也可把典型的病句、病例投映出來,進行分析、推敲。為鼓勵學生習作中的點滴進步,每次作文后,教師都應該從一般的習作中找出精彩的詞、句、段,或整篇文章,制作成課件,注上姓名,讓大家品味、欣賞,引導學生點評,并廣泛討論,相互促進,相互提高,從而保持學生習作的熱情,體驗習作成功的歡樂,形成良好的寫作內驅力。
將作文評改方式由紙上轉到電教媒體中,評改方式由針對個人轉向面對集體,師生共改,集思廣益。教師教鞭所指之處,或教師示范改,或師生評議作者改,或學生多人“接力”改,等等,方式靈活。無論是肯定作文的成功之處,還是糾正有代表性的錯誤,均能做到視聽結合,集體受益。
總之,由于農村中學生生活范圍比較狹窄,閱歷淺,實踐少,運用電教媒體教學作文,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創設了一個嶄新的圖文,聲形并茂的體驗作文教學時空,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素材,增進了學生對客觀事物的了解和體驗,學生就能寫出自己獨具個性的作文來。電教媒體與作文教學聯姻,作文教學已初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