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秋菊
摘 要:班訓是全班共同遵守的基本行為準則與道德規范,它體現了班主任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而現實中很多班級僅僅把班訓當作一個口號,一個通用的激勵用語。其實班訓的制訂不是一個簡單而隨意的過程,應當體現其有效性、實踐性和科學性。
關鍵詞:班訓;思考;科學性;教育
班訓是全班共同遵守的基本行為準則與道德規范,是一個班級精神的集中體現,也是班級管理的核心要求,它體現了班主任的教育理念。結合多年的實踐和體會,本人對班訓的制訂談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班訓不應該僅僅停留在口號階段,而應該體現其有效性
班訓不僅僅是一個口號,也不應該僅僅停留在反映班主任個人希望上。它應該是老師的希望、學生的認識、實際的表現三者的統一體。班訓是否達到應有的效果至少應該從三個方面來反思:(1)是否能反映學生共有的價值觀。也就是說班級絕大多數學生都認為班訓體現了自己在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東西,它很重要很有價值,很值得去做。(2)班訓能否變成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實現的意識,成為他們日常思考的內容。(3)班訓是否具有可操作性,能否使學生把它融入平常的行為模式中去,在行為和態度中能夠體現出來。
反之,如果班訓只停留在口號階段,往往會出現老師的希望、學生的認識、實際的表現相互脫離,無法形成合力,從而使班訓的效果大打折扣。所以,我認為班訓是由班級的教育目標而確立的價值觀,這個價值觀應該最終體現在全班學生的行為態度中去。
二、實踐探索:班訓要靠課程來推動和實現
結合自己在高三畢業班的經歷,我認為主要應從三個方面著手開展工作:調查研究、宣傳教育和監督執行。通過開學初與每個學生的談話,從學生的反思總結材料中,了解到學生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1)學習方法的問題;(2)心理壓力的問題。學習很努力,但成績不理想,學習效率低下,努力效果不明顯。具體表現為:一方面,審題不清楚、運算不過關、表述不規范、臨時改答案;另一方面,高三頻繁的考試和排名帶來的巨大心理壓力和考試焦慮。
為此,我特別邀請了往屆的優秀畢業生回來做客,并且和大家一起探討高三學習生活中最應該重視的問題主要是兩個:一是要集中注意力,提高學習效率;二是要有堅強的意志力,正確認識和克服困難,樹立自信心。在老師的引導和學生的努力下,我們提出了“聚精會神,堅韌不拔”的班訓。在后來的幾周內,圍繞班訓,我采取主題班會的形式,讓學生做了演講和討論,加深了大家的認識,并且時刻注意提醒大家不斷地進行自我監督,反省自己的學習效率和心理狀態。針對聚精會神的訓練:通過班會課學生搜集材料介紹一些心理學的訓練方法。例如:舒爾特方格訓練、視覺訓練、注意力穩定性訓練。另外,就是結合高考的材料內容,讓大家有意識地進行信息提取的訓練。
針對堅韌不拔的訓練:為了培養學生的意志力和調節學生的心理,我親自帶領學生每周進行兩次跑步訓練。另外,通過主題班會的形式進行心理壓力的疏導和講解,例如:關于AQ的探討和積極應對。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效果有了明顯提升。主要表現在學生成績進步明顯,各科成績分析中基礎題的得分率有明顯提高。學生會主動和老師探討心理壓力的問題,并且會主動堅持鍛煉身體等等。
如果想要進一步在更大范圍內推廣,實現班訓育人的目的,我想最終還是要靠課程來實施和推動的。而課程的研究和實施所涉及的系統設計與定位、科學的論證與評價都是具有相當難度的,而且緊靠個人很難完成。對于班主任來說,不妨先從調查研究入手,先搞清楚各方面的情況,然后對調查狀況與現狀以及要求進行多角度的反思,然后通過一些小課題的形式,進行一些有益的探索和研究。把很多人在不同角度的研究綜合起來,就可以為最終的課程實施提供一些有益的素材和理論依據。最終實現依靠課程來達到班訓育人的目的。
三、班主任應當體現“科學育人”的理念,因為絕對的奮斗目標之上,還有個絕對的教育規律
班訓對于師生共同努力實現奮斗目標具有重要的激勵作用,很多時候也能夠落實到行動中,但是也應該注意到不能一味地過分注重目標的實現和任務的完成,而忽略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因為絕對的奮斗目標之上,還有個絕對的教育規律。因為高中教育不僅是“義務教育的延伸與提升”,而且是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預備教育——這種教育不應該簡單地理解為“考大學”,而是為高等教育階段的全面優質發展做好準備。班訓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成長起著重要的引領和啟迪作用,意義重大而深遠。
總之,班訓的制訂和實施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班主任不應該是班訓育人實施的主體,而是主導者和引領者,這就要求班主任要不斷地探索和完善,通過班訓的引領,造就一批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能夠發現自我,并努力實現自我社會發展需要的真正人才。
參考文獻:
[1]李曉東.發展心理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02.
[2]李臣之.教師做科研[M].海天出版社,2010-09.
[3]王枬.關于敘事研究的興起、推廣及爭辯[J].全球教育展望,2003(04).
[4]靳玉樂.校本課程開發的理念與策略[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12.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