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楊
摘 要: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如只用貧乏的語言講解新知識,學生會記不住,認為內容枯燥乏味,學習效果也不佳,而利用實物進行教學,能調節課堂氛圍,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印象,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學生學習英語主要是英語課上,缺少應用英語的環境和場合,所以老師就要在課堂上努力提供情景給予學生操練的機會。表演能使學生熟練地掌握所學的內容,增強運用學過的句型的能力,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再就是唱英語歌曲,陶冶情操。歌曲不但是一種音樂形式,而且是一種很重要的教育方式。把英語歌曲與英語教學密切地結合起來,可以激發興趣,陶冶情操,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除了要培養學生智力因素的發展,還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發展,特別是學習動機的培育。
關鍵詞:學習動機;英語教學;教學策略
學生的學習是一個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動機、需要、興趣、性格等)共同參與的過程,學生的學習效果正是這兩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學習動機是制約學生學習活動的重要因素之一。小學的英語,主要是以聽、說為主,寫也只是從四、五年級才開始。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除了要培養學生智力因素的發展,還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發展,特別是學習動機的培育。動機是解決學習動力問題的,是對學生學習勁頭的分析度量,它的問題是英語教學中很關鍵的問題。學習跟人類的各種活動一樣,是由一定的動機引起的,學習動機反映了學生的主觀意向、愿望和興趣,因此,動機是直接引起學習活動的一種內在動力。一位外國專家曾在他的研究資料上指出,在影響英語學習的幾個主要因素中,動機所占的比例為33%,從數字上不難看出學習動機對學習者行動和結果的影響。本人試從小學英語教學的角度出發,找出可能導致部分小學生失去英語學習動機的原因,并根據一些實踐提出培養和激發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的教學策略。
1 影響小學生學習英語動機的因素
1、學生的自我認識和表揚激勵的作用。自我認識指小學生對英語學習活動的目的認識,如果小學生認為學習目的意義重大,與自己的關系緊密,則學習英語的動機就強;而據我觀察,小學生的這種自我認識到位的很少,大多是通過他人的認識來督促小學生的自我認識。而每個小學生都希望自己的學習得到老師的認可,都能取得成功。在英語的學習上得到好成績,會令小學生愉快、興奮,從而培養了他們較強的學習興趣和動機。例如我在教學中,當學生得到好成績時,會送他們小星星、小圖片、小紅花等,要么就讓其他同學來一起夸夸他。學生的成功如果引導得好,得到了老師的贊賞和同學的夸獎,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就會大增,從而提高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學習效率,獲得成功。反之,則會降低學生學習英語的欲望,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2、外界環境的影響。在學校中,外界環境包括教師、同學和班風的影響,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動機形成的基礎,那么課程的內容、教師的教學方法、學習態度是影響學生學習動機的直接因素之一。教學內容的有趣、教師教學的啟發性、童趣性,課堂的活潑都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增強其學習動機。反之,則會給小學生增加英語的負擔,從而害怕英語。從而影響以后的英語學習。采用多媒體教學。對于調動小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有很大的幫助。但孩子的注意力卻過多地被其中優美的圖片、動畫吸引住了,而對于我們要學習的知識,卻很難注意全。所以教師的教學方式要有所改變,不能過于單一。對小學生來說,同伴的影響也很關鍵,班集體、同學學習的方式方法、集體學習風氣,對每個學生都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除學校外,家庭、社會的因素對小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也有很大影響。在小城鎮、鄉村,家庭和社會對英語學習都還不太重視,以致于小學生還不了解英語的社會價值,很少能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這就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如果小學生了解學習英語的價值,他們的英語學習興趣也會提高,從而提高小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動機。
2 培養小學生學習英語動機
1、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的正確引導。小學的英語教學目標就是要求學生會聽、會說、會讀,對寫的要求不是很高。在學生的學習目的上,首先要讓他們喜歡英語,讓他們能張嘴說,敢說,要端正他們的學習態度,讓小學生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道理。在教學中,讓他去尋找學習英語的方法、樂趣,注意培優、補差。其實小學的學生在學習英語上是同時起步的,日常的交際用語、口語對話,單詞的聽說,讓他們有能力把英語學好。教師可以對學生的學習目標進行引導確立,不要讓他們“盲人摸象”。
2、適當地改進英語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的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尤其是剛起步的小學英語的教學,學生的興趣培養起來了,英語學習就開了個好頭。教師的素質,教學的方法則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方式。小學的英語教師,首先要鉆研教材,不斷研究教學內容、教學對象,要了解學生的心理,在選材上要盡量有趣味性,使學生每堂課都有所得。在課堂教學方式上,要盡可能地使用多種教法,務必使課堂活潑有趣,讓學生在快樂、輕松、有趣的情境中學習,那么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自然會高漲。
3、適當運用獎懲手段,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小學英語的學習,教師的獎勵普遍大于批評。像“Good.”“Very good.”“Excellent.”“Well done.”“You did a good job.”“You are very clever.”等很多的表揚就不錯,多用獎勵的辦法來培養他們的學習動機對于學習英語非常重要。根據我自身的經驗,我把全班學生分成A、B、C、D四個組,以大組扣分或獎分,首先培養他們集體榮譽感,再對表現優秀的個別學生進行獎勵,比如有紀念意義的字畫、小星星、小花朵,以備期末的時候再根據學生的平時表現得出最優秀的“英語學習小能手”。當然懲罰也不可缺少,但也只是防止不良行為,在使用時,也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英語的能力來行使所謂的“懲罰”。
3 教師應注意發揮“情感教育”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
古人曰:“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教師要用“師愛”去贏得學生的親近和信任,使師生感情雙向交流,密切師生關系,形成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從而有效地幫助學生消除心理障礙,克服怕開口說英語的緊張心理,開創敢講英語、爭講英語、愛講英語的局面。同時,教師要精心組織教學,優化教學方法,利用一切教學媒體(圖片、實物、玩具、幻燈、投影、錄像、錄音、指套、木偶等等)創設情景,寓教于樂,讓學生身置語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開口練說,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說英語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要從課內到課外盡可能地為學生創造語言實踐機會。“讀”對小學生來說,主要是指“朗讀”。要求:正確拼讀單詞,響亮地、流利地朗讀課文,語音、語調等基本正確。拼讀單詞有利于學生記憶單詞,積累詞匯。朗讀英語有利于培養學生語音、語調、節奏、語感等也有助于“說”的能力進一步提高。
總之,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不會自然生成的,而是經有意識培養形成的。小學生學習英語,主要通過課堂教學形式。所以,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的養成主要是靠教師。教師必須十分重視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注意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有計劃地、有步驟、嚴格地訓練學生。這樣,激發起學生興趣,培養起學生的主動學習習慣,才能英語教學收到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