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菊紅
摘要:積累是寫作的前提,只有積累各種寫作素材才能夠促進學生更好地寫作。文章擬從“觀察,發現美麗”“體驗,感悟生活”“閱讀,拓展視野”和“喚醒,升華情感”等角度,探析如何讓學生能夠積累更多的寫作素材。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素材積累
積累是寫作的前提,如果沒有量的積累,又怎會產生寫作質的飛躍呢。只有積累各種寫作素材才能夠促進學生更好地寫作,攢足可供寫作之“米”,避免“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局面。我在寫作教學的時候總是采用各種方法來促使學生更好地積累素材,這包括觀察的積累、生活的積累、閱讀的積累和情感的積累等多種不同的積累方式。
一、觀察,發現美麗
正如一句俗話所說的那樣,“不會觀察就不會作文”“學生必須有意觀察才能夠積累豐富的作文素材”。我在寫作教學的過程中總是讓學生有意識地進行觀察,輔導學生正確觀察事物的方法,幫助他們從多種感官入手更好地觀察。
我經常告訴學生,在觀察的時候不僅要調動自己的視覺,更要將自己的嗅覺、味覺、觸覺、聽覺等其他感官也都調動起來。例如在學習了《荷花》這篇課文之后,我讓學生練習如何“寫一種植物”。在學生觀察植物的時候,我告訴他們要將自己的五官統統都叫醒。“首先,我們要將自己的眼睛叫醒,先看一看,這種植物是什么顏色的,它的花瓣是什么形狀的,葉子是什么形狀的,根須和莖又是什么樣子的?”“其次,我們要將耳朵叫醒,聽一聽,是蜜蜂在花上嗡嗡叫,是蝴蝶在拍打翅膀。”“聞一聞,看看這種植物是什么氣味的,香不香呢?是什么類型的香味?濃香還是清香?”“摸一摸,要小心不要碰壞植物,感受一下莖上有沒有刺,葉片上有沒有絨毛,花瓣光滑嗎?”只有將五官都調動起來,才能夠更好地收集素材,發現這種植物的美好。此外,我還告訴學生,有的時候,我們還可以將五官綜合起來觀察,通過我們的頭腦進行推理觀察,比如說,“看見雨水打濕了竹葉,我們就可以想象自己是不是會聞到竹葉的清香呢?雨水會不會讓竹葉變得更加嫩綠,更加鮮亮了呢?”這樣的觀察和聯想聯系在了一起,可以幫助學生開闊思維,收集到更多的寫作素材,他們的文筆也會因為觀察的深入細致而變得越來越好的。
將觀察和聯想結合在一起能爆發出更大的火花,也能幫助學生積攢更多的寫作素材,豐富他們的寫作思路,讓他們創作出更多精彩的作文來。
二、體驗,感悟生活
葉圣陶說過:“作文教學必須著眼于訓練學生掌握生活中工作中必須的書面表達的本領。”也就是說,寫作是為了生活和工作服務的,而同樣的,要更好地寫作也必須從生活和工作中尋找素材,進行感悟。
例如學習了《誠實和信任》這篇課文之后,我便讓學生思索一下,從生活中收集素材,看看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曾經發生過什么事情,體現了“誠實和信任”這個主題的。我用《誠實和信任》作為例子,指導學生如何從生活中積累素材。“首先要從自己的家庭做起,家庭是人們生活的港灣,家中發生的事情是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大家可以用記日記或者寫記錄卡的方法,將家中發生的事情記錄下來,任何事情都可以是寫作的素材。比如說,有沒有發生過父母讓你們不要上網,但是你們卻偷偷上網的事情呢?大家想想,這是不是和‘誠實和信任有關的話題呢?”除了家庭生活以外,社會生活自然也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我鼓勵學生多參加課外活動,在社會活動中積累素材,并鼓勵大家對一些社會熱門話題進行熱議,以此來分享彼此收集的素材。“比如說,在路上看見有人摔倒,旁邊有人將摔倒的人攙扶起來,但是卻被那個人訛詐了,大家說,這是不是和‘誠實和信任有關的事情呢?如果大家遇到了這種事情,要怎樣體現自己的‘誠實和信任呢?”通過這樣的討論不僅能夠讓學生懂得如何從生活中積累素材,而且還可以讓他們養成關心家庭、關心社會的好習慣,對積累的素材進行觀點討論,這對于學生的思維能力也有一定促進。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學生大部分的寫作材料其實都是來源于生活的,所以如果能夠更好地體驗生活,感悟生活,留意并記錄生活中的各種事情,這將對寫作的進步有很大的幫助。
三、閱讀,拓展視野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由此可見,中國人自古就是十分看重閱讀的,我在教學中也讓學生多多閱讀,用來開闊自己的視野,彌補生活經驗不足的問題,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我經常鼓勵學生以點帶面,從課文中的經典文章出發,閱讀與之相關的其他作品,并且將其中的好詞好句、名言警句、事例典故等摘抄下來,并分門別類地進行整理,這樣就不怕寫作的時候缺少可以使用的素材了。
例如在學習了《三顧茅廬》之后,我就讓學生去閱讀《紅樓夢》《水滸傳》《西游記》和《三國演義》等中國古典名著,摘抄其中的經典段落,概括小說的故事梗概,撰寫閱讀之后的感想,通過各種不同的方法來幫助他們理解從閱讀中搜集素材的方法。例如在《紅樓夢》中有很多關于品茶、品酒等的描寫,還有對于林黛玉、薛寶釵等人的外貌描寫,這些都是經典的美文段落,都是可以作為素材在寫作中借鑒使用的。而《水滸傳》中“魯智深倒拔垂楊柳”等經典段落對于人物動作的描寫也相當深入,也是寫作的好素材。《三國演義》中“草船借箭”等計策的描寫展示了人物的智慧,這也是能夠讓人增長見聞的,我建議學生將這些計策都記錄下來,用自己的話進行概括,在搜集素材的同時也可以鍛煉自己歸納和總結的能力。優秀的文學作品中從來都不缺少可供借鑒引用的材料,只要掌握了方法,多多閱讀,多讀好書,自然能夠積攢更多的素材,讓寫作變得更加輕松。
促進閱讀能力的發展對于寫作能力的提高是有很大幫助的,學生由于接觸人群不多,年齡太小等原因,生活經驗可能并不豐富,而閱讀則能夠很好地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從書本中可以學到各種知識,見識各種新事物,并將它們都作為自己寫作的素材。
四、喚醒,升華情感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對學生的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寫作的內在動力便是興趣,而用豐富多彩的素材來激發寫作興趣則是再好不過的,用各種豐富多彩的方式來喚醒學生的寫作興趣,讓他們在積累素材的過程中達到情感的升華,這對于學生來說便是“最好的刺激”。
我常常告訴學生,不要靠著死記硬背來記住自己所積累的寫作素材,這樣的話囫圇吞棗,就算收集再多,在寫作的時候不懂得靈活運用,也很難提高寫作水平。最好的方法就是和這些素材中的內容達到情感的共鳴,通過喚醒自己的情感,升華自己內心的情緒來點燃這些素材,更好地運用素材進行寫作。
例如在閱讀了《司馬遷發憤寫〈史記〉》這篇文章之后,就要和司馬遷形成共鳴,要理解司馬遷所說的“死有輕于鴻毛,有重于泰山”等經典句子的寓意,這樣才能夠更好地理解司馬遷為何要發憤寫《史記》。為了促進學生更好地思索,我將“發憤”和“發奮”聯系起來,讓學生思索,文章的題目為什么叫《司馬遷發憤寫〈史記〉》,而不是《司馬遷發奮寫〈史記〉》,學生在進行情感共鳴之后提出“發奮”只有努力、奮斗的意思,而“發憤”還隱含著司馬遷不平則鳴的心理,體現了他對于自己遭受的不公正待遇的憤怒。我對學生的理解表示同意,并表示如果能夠感受到這點的話,那么就說明他們已經和自己搜集的司馬遷和《史記》的寫作素材之間產生了共鳴,在整理其他的寫作素材的時候也要多思索、多感悟,這樣才能夠在寫作的時候選擇出最好的素材用于寫作之中。
從收集的材料中達到共鳴,這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投入到寫作之中,同時也達到感情的升華,有助于牽動他們內心的情感共鳴。
新課程標準提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也就是說,寫作要從生活中尋找材料,從觀察生活、認識世界、了解自我入手,通過情感的升華來進行創作。在這其中,生活是關鍵,只有從生活中積累各種寫作素材,才能夠更好地認識世界,并進行創造性表述。
參考文獻:
[1]繆旭芳,戴正興.厘清寫作概念,找準教學定位[J].新課程研究,2010,(1).
[2]陳明明.淺析小學語文寫作水平的現狀和解決對策[J].教育教學論壇,2011,(6).
編輯/于金苗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