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貴
摘 要: 國民的詩性似乎在漸漸地弱化,現代詩歌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就顯得尤為重要,如何能提高初中生的詩歌素養,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本文結合《星星變奏曲》的教學課例,論述了初中現代詩歌教學的三個緯度,其一是聲音的詮釋;其二是思維的跳躍;其三是情感的升華。如果能從這三個緯度出發,初中的現代詩歌教學必定能讓學生沐浴在詩性的陽光中。
關鍵詞:初中 現代詩歌 三個緯度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5-0112-02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詩歌的王國,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隨著現代文明的崛起,功利主義盛行,國民詩性似乎漸漸地弱化,詩歌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顆最璀璨的明珠,詩歌教學不能弱化,只能強化。在古代經典的誦讀中,我們傳承了文明,強化了民族的認知審美方式,但語文教學更重要的是當代性,即與當代生活的共時性、互動性的關系,初中語文當中的現代詩歌教學就顯得尤其重要了。
我在中學任教語文多年,對現代詩歌的教學在實踐的基礎上如何升華學生的詩性進行了積極的思考,以江河的《星星變奏曲》教學為例,主要從以下三個維度去實現。
維度之一:聲音的詮釋
最見效果的詩歌教學就是誦讀,一首現代詩歌的教學一定要讓學生能讀、會讀、讀的有詩味,在讀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詩歌的感知能力,主要有以下三個階段。
仿誦。指學生能仿照教師的示范朗誦或音頻材料的示范朗誦進行誦讀。我在教江河的《星星變奏曲》時,學生先聽一遍老師的示范性朗誦,然后讓每一個學生試著去讀一讀。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初步明白詩歌的節奏停頓和情感基調,在這個仿誦過程中,學生初步了解詩歌的基調和節奏,能調動自己的情緒,進入讀詩的世界。
朗誦。指在學生理解了詩歌的感情基調和節奏停頓后,能有感情的把詩歌誦讀出來。這種朗誦的方式有很多,集體朗誦、個人朗誦、小組朗誦、個別輪誦。我在教《星星變奏曲》這一課時,我首先叫學生自由的朗誦,初步感受詩的節奏和韻律,“如果大地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 在夜里凝望 尋找/遙遠的安慰 誰/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詩 每個字都是一顆星 像蜜蜂在心頭顫動”,學生在第一便朗誦時,可能注意到了停頓和輕重音,但無法把感情運釀的到位,只有在反復讀的過程中,才能逐漸提升。
配樂朗誦。指在學生能完全理會詩歌的意味和情感后,能讀出了詩歌的意味時,再配上音樂,利用音樂的節律和感染力,讓學生進一步感受詩歌的韻律美。不同類型的詩歌可以配上不同的音樂,當學生完全理解詩歌的內涵,我給學生在朗誦時配上了班得瑞的《晨光》,在這優美的旋律中,學生讀的分外有感情,他們也不時的為自己的朗誦感到驚訝。
詩歌是情感的產物,如果通過聲音這一緯度,一定能把詩歌的音律美進一步的展示出來,同時也能熏陶學生對詩歌的感受能力。
緯度之二:思維的跳躍
現代詩歌有很多的流派,尤其是朦朧詩,他具有象征化,意象化、立體化,學生在剛開始接觸這些詩歌時,根本無法理解詩歌所蘊涵的情感和意象,只有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反復體會下,才能理解詩歌的真正含義,這個過程需要思維的跳躍,主要可以通過以下這三個方面來達成。
鑒賞。顧名思義,就是對詩歌的意象、語言、形象、意境等進行鑒別欣賞。《星星變奏曲》中星星、蜜蜂、螢火蟲、湖等,通過引導學生明白是美好事物的象征,星星是光明的象征。夜、冰雪、僵硬的土地、凍僵的夜晚,是冰冷的黑暗現實的寫照。通過兩相比較,能感受到詩人對光明和美好的不斷追求和向往,對黑暗現實的厭惡。學生明白詩歌前后進行了對比,在內容和形式上有一種聯系,這種聯系猶如小提琴中的變奏曲一樣。詩歌中的這兩句詩寫的尤為精妙:“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學生通過賞析,發現這兩句詩作者是分別從聽覺和視覺的這兩個角度來寫的,而且仔細思考發現:白丁香的朦朦朧朧其實是一種通感的手法,把白丁香的香味若有若無的特點形象生動的寫了出來。詩歌中這幾句詩寫的特別有意境:“誰不愿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 柔軟得像一片湖 螢火蟲和星星在睡蓮叢中游動 誰不喜歡春天,鳥落滿枝頭 像星星落滿天空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 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我啟發學生通過想象和聯想,作者給我們描繪了一個安寧、平靜、柔和、溫馨夢一般的美好世界。
體悟。指在學生鑒賞的基礎上,學生能結合自身的生活體驗,對詩歌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在情感上與作者形成共鳴。《星星變奏曲》對那個安寧、平靜、溫馨的世界的描繪,學生說有自己真實的生活體驗,“他曾經也在春天,躺在鳥落滿枝頭的樹下,聞著野草和泥土的芳香,那時,還做了個夢,夢見了他媽媽從遙遠的地方趕了回來……”學生也有說經歷過僵硬的夜晚,也說“家里現在也正經歷著苦難,爸爸出了車禍,媽媽含辛茹苦……”他們也渴望美好的明天,希望有飄動的旗子,喜歡火。我順勢引出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學生就能進一步的明白江河他們這一代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的人想在這詩歌中所要表達的感情。
表達。指學生在鑒賞和體悟的基礎上,把內心的感受通過口頭或書面的形式表現出來。如在學生鑒賞完《星星變奏曲》中“如果……如果……”和“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句式特點后,開始仿寫,有的學生寫到:“如果世界上每個季節都充滿溫暖 誰還需要太陽 誰還在某個陽光明媚的清晨 孤獨的仰望天空 尋找多一些的溫熱 誰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歌 每段旋律都是一縷陽光 象爐火在心頭燃燒 誰不愿意 有一個火熱的夏天 蕩氣回腸”還有學生寫到:“如果初三的中考已經結束 誰還愿意每天天沒亮就起床 誰還愿意每天在試卷和習題中度過 誰不愿意每天 都是陽光,都是詩 誰不愿意每天都輕松自在”
通過思維的跳躍,學生把握住了詩歌的內涵和意象,由此及彼,從詩歌中感受到詩歌特有的象征意味、濃烈的情感特征以及和生活的緊密聯系!
緯度之三:情感的升華
現代詩歌相對于小說和散文類的文章可能更加的深奧和隱晦,對于學生來說可能更加喜歡輕松愉悅的小說和散文。現代詩歌的教學就是要突破這一難點,讓學生愛上現代詩歌,讓他們的生活能詩情畫意。
漠然。指對詩歌的態度的冷淡,不喜歡,沒有興趣,不愿意讀詩,寫詩。在上這首詩歌前我問學生,“你們知道江河嗎,你們知道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嗎,你們喜不喜歡現代詩歌?”學生一臉的茫然,“詩歌雖然短但太難理解了,現代詩歌中考也不考的,我也不想成為詩人,讀詩歌也沒什么意思”。
陶醉。指能享受詩歌所帶來的韻律上的美感和情感上的共鳴,能夠喜歡讀這首詩,能享受自己讀詩所帶來的快樂。我在引導學生理解好《星星變奏曲》中的象征含義,作者的情感之后,給學生配樂朗誦,學生樂此不疲,有的學生單個朗誦,有的學生同桌間對誦,有的三五個小組朗誦,即使下課鈴響了,他們都意猶未盡,因為他們陶醉于詩歌所帶來的快樂之中。
熱愛。指學生十分喜愛現代詩歌,詩歌已經能成為他學習和生活中的一個愛好,不僅能讀詩人的詩,也能自己開始創作詩歌。我在上完《星星變奏曲》這一課后,有學生要求開一個詩歌朗誦會,同學們把平時自己寫的小詩也能展示展示。有一個學生堅持每天都寫上幾句“雪落,斑白,看見漫天的飛雪;聆聽落雪的聲音。轉身,凝望深淺不一的腳印……”這是一個下雪后他寫下的句子,“雨點悄然,從我的眉尖滑過。我喜歡跳進雨里,任那雨點浸潤。哦!媽媽,你不要送傘來……”這是一個下雨天,一個學生在本子上寫下的小詩。
一首詩歌的教學只是詩歌海洋中的滄海一粟,但如果能夠一石擊起千層浪,激發學生對現代詩歌的熱愛之情,這也是語文教師所要追求的。
如果一個學生他能讀出詩的味道,能懂得詩歌意蘊和內涵,能夠陶醉熱愛詩歌,那么這些正是詩性的體現,這正是我們語文老師不懈的追求,如果初中現代詩歌教學通過以上三個緯度開展,一定能攜起學生之手,讓他們沐浴在詩性的陽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