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飛
摘 要: 十八屆五中全會把生態文明建設始終貫穿于“十三五”規劃的各項目標任務之中,我們只有在準確把握生態文明科學內涵的前提下,才能準確理解把握“十三五”規劃的目標任務,并通過綠色發展這條根本途徑來貫徹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的各項任務。
關鍵詞:生態文明 綠色發展 根本途徑
中圖分類號:D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5-0357-01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十八屆五中全會把生態文明提高到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高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除了經濟條件,生態環境至關重要。如果沒有生態文明作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難以實現。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使生態文明建設走上了制度化發展的軌道,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堅實基礎。
一、準確把握生態文明的科學內涵
生態文明的基本含義,是人類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有計劃地對生態環境進行有效的公共管理,通過地區、國家乃至全球意義上的制度建設,協調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形成自然、社會、經濟復合系統的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把人類與自然環境的共同發展放在首位,合理地調節人類與自然之間的物質循環、能量變化、信息交換和生物圈的生態平衡,按照生態規律進行生產,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同步的發展。人與自然的關系,既不以人類為中心,也不是完全以自然為中心,而是以人與自然這兩個系統的交互過程、交互線上的動態平衡點為中心。
生態文明建設就是在生態文明觀念的指導下,人類邁向生態文明的社會實踐和活動,是一場以生態公正為目標,以生態安全為基礎,以新能源革命為基石的全球性生態化活動。生態文明建設涵蓋人類發展的各個方面,利用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等積極成果,尤其要利用生物技術、生態技術和信息網絡技術,以最少的物質能量耗費進行資源的最優化配置。
從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方案,再到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將生態文明納入國民經濟“十三五”規劃。這是創造美好環境的頂層設計。
二、生態文明始終貫穿于“十三五”規劃的目標任務之中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的基本特點,就是把生態文明作為一條主線,始終貫穿“十三五”規劃的目標任務之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保持經濟增長方面。我國經濟現在正面臨著“三期疊加”期矛盾交織的挑戰,經濟增長預期將會下調中高速。過去,各地都特別強調GDP,不注重生態環境。現在,我們要搞綠色GDP。其次,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方面,不能再以過去那種高耗能、高產值、高污染的方式發展,實現低耗能、低污染、高科技發展。要創新發展,將生態文明貫穿到生態增長方式中。第三,在優化調整產業結構方面,改變技術含量低、耗能高狀況,更加注重對清潔能源、綠色能源的使用。比如使用綠色能源中的太陽能,促進太陽能產業發展。第四,在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方面,把生態文明理念牢牢貫穿到創新之中,讓生態文明的創新能成為人民福祉的保障。第五,在加快農業現代化方面,通過農業的規模化、標準化、信息化、生態化等多方面結合,發揮人口資源優勢,生產生態食品和生態服裝,從吃、穿、用等方面滿足民眾對生態安全的需求。在農業現代化最基礎的是水、肥、土、種,有干凈的水源、生態環保肥料和合適的土壤,實現生態農業。第六、在創新體制機制方面。比如原來在環境管理,環保部門歸各級政府管理。十八屆五中全會后,管理上實行垂直系統,地方環保部門要成為省級環保部門的派出機構,地方政府對于地方的環保局可以進行獨立監督,從而形成更好的管理效果。第七,在推動協調發展方面,讓農村和城市之間協調,工業、農業協調,生產、生活和生態協調。第八,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生態環境也是生產力,有了好的生態環境就能夠留住人,就能讓人們的生活好起來。要有制度上的保證,為大眾創造一個安靜祥和、山清水秀的生態環境。第九,在推進扶貧開發方面。通過精準扶貧,實現與生態環境的和諧。一般貧窮的地區的生態環境、資源狀況、污染狀況要比經濟發達地區好,我們要把這個生態優勢發揮出來,扶貧與生態文明結合起來,變劣勢為優勢,生產出更多的農產品。
三、綠色發展是實現生態文明的根本途徑
“十三五”規劃《建議》首次把“綠色”發展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這與十八大將生態文明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一脈相承。綠色發展是指導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國對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的莊嚴承諾。
如何理解綠色發展的內涵?綠色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升級版,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可持續發展,是當代國家經濟社會健康的本質內核,是表征國家發展健康與否的“指示器”。綠色發展指一個國家的生理代謝、運行機制和行為方式等建立在遵循自然規律、有利于保護地球生態環境的基礎之上,不以降低環境承載能力、透支生態服務功能、危害人類健康和犧牲國民福祉為代價,實現生產、生活與生態的共生共贏,主要體現在以綠色經濟為特征的國民經濟系統,以生態文明為主導的社會價值系統,以生態健旺為標志的人類生命支持系統,以適應氣候變化為核心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系統。
“十三五”規劃《建議》就生態領域的重大創新和突破:一是將“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二是“綠色發展”提升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堅持綠色發展,著力改善生態環境。三是首次提出實行最嚴厲的環境保護制度。四是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
“十三五”期間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解決的問題:首先是觀念問題。需要發揮各級各類學校和社會教育機構的積極性,充分利用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終端、微博、微信等技術和手段,進行全方位的生態環境教育。其次,如何把“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即經濟發展如何轉型升級的問題。第三,處理好生態文明建設和社會穩定發展的關系。在環保和生存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加強各項改革關聯性、系統性、可行性研究。
我們要實現綠色發展,從國家戰略層面來說,就是要建立起支撐綠色發展的“三條紅線”;著力發展支撐綠色發展的“三大經濟”。“三條紅線”是國家生存保障紅線、國家發展保障紅線、國家生態保障紅線。“三大經濟”是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和生態經濟。綠色發展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也是實現生態文明的根本途徑。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是當今時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發展領域,可以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為經濟轉型升級添加強勁的“綠色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