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杰
摘 要:語文綜合性學習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重要途徑。為有效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在教學設計上要體現語文味,在教學指導上要重實效,在教學展示上要重結果導向。
關鍵詞: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原則
綜合性學習作為和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同等重要的一個項目,被寫入了語文課程標準之中,共同構成了語文教學的五個領域。但是,我們發現在具體實施綜合性學習的3~6年級學生中,對綜合性學習不了解的約占40%,老師布置任務精心組織指導的約占20%,無指導的約占25%,對老師是否組織指導沒有印象的占35%。可見綜合性學習的開展很難落到實處。本文試以人教版第八冊《走進田園》為例,談談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基本教學原則。
一、教學設計重語文味
常看到老師為了體現“綜合性”使盡渾身解數,實現了科學、繪畫、音樂、攝影、美術等知識的融合,卻忽略了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根本——語文味!
我認為其關鍵在構思設計,指導學生定制活動計劃時便以提高語文素養為出發點,將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和“聽說讀寫”整合在活動之中。可以引導學生從“田園風光”“田園詩文”“農家故事”“鄉村田園文化”等幾方面入手;可以將“讀”落實在田園詩文收集過程中, 將“聽”滲透在鄉村田園文化的調查詢問中,將“說”轉化在鄉村田園的故事講解和景點解說中,將“寫”潛藏在田園的調查報告、解說詞、廣告語的撰寫設計中;可以讓文本語言在學生的思維中“復活”,讓學生通過自身的理解,把生活中的田園描述展現出來。
二、教學指導重實效
有時綜合性學習被看作一種“緩沖”,是“放松課”,影響了師生教與學的效果。為此,我建議從兩個角度提升活動的實效性。一是教師適當引導扶持,確保綜合性活動有組織地開展。成立適度規模(五六人一組)的研究小組,以興趣愛好為鏈接,增加學生參與、表達機會。幫助學生明確目標,引導學生帶著明確的目標去觀察。如引導學生自主制定活動內容、過程、成果展示的形式以及具體的活動分工。另外,幫扶指導對收集資料不方便的農村孩子來說必不可少。學生在選擇活動項目制定出具體“活動計劃”后,老師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幫助其修改活動方案,根據實際情況提出適當的建議。二是幫助學生創建小組活動記錄本,既能很好體現了此項綜合性學習是一種語文活動,又能較好地關注活動的過程,將綜合性學習中的隱性元素轉變成顯性元素。當然小學生的此項記錄不能要求太高,可以不拘形式,關鍵是要求學生真實地再現活動的過程。
三、教學展示重結果導向
展示活動,是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反饋活動,有助于提升師生的參與度和獲得感。因此,強化成果意識,也是重要的教學原則。
我們發現《走進田園》的展示活動中,學生存在資料梳理、展示方式、報告撰寫等成果意識不強的問題。為此,我采取了如下的策略:課堂上留出各組整理交流時間,既保證學生必要的交流時間,又能讓老師做到心中有數;充分發揮學習小組作用,在組長的帶領下,全班學生根據“活動計劃”分頭為綜合性學習的匯報活動做準備,分工明確,各施所長;小組成果展示重打磨,小組成員共同探討、交流,培養創新能力與合作精神;用好評價的激勵效應,如評選“最佳朗誦者”“班級小畫家”“鄉村小主人”等。
綜合性學習有助于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因地制宜,周密考慮,放手活動,適時指導,注重反饋,綜合性學習是能夠達到預期效果的,這樣的學習也將如一曲悠揚的田園牧歌滋潤孩子們稚嫩的心田。
作者單位:重慶市九龍坡區白市驛第二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