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摘 要:四平調是流傳于河南東部商丘地區境內的地方稀有劇種,距今有七十多年的歷史。作為一種稀有的小劇種,由于“受眾群”的迅速消失、“傳承人”隊伍生存危機以及歷史和傳播范圍的局限性等因素的影響,關于商丘四平調的研究文獻并不是很多。通過對“四平調”的傳承與保護現狀等問題的分析,提出四平調旅游開發構想,以此作為發展商丘乃至全國文化產業和經濟產業的重要無形資源。
關鍵詞:傳統;戲劇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中圖分類號:I207.3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9-0162-02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四平調”的旅游價值
(一)民間精神訴求
四平調,來源于民間,植根于民間,由民間藝人所創造,是發展歷史較短、發展脈絡清晰的民間表演藝術。四平調有深厚群眾基礎的戲曲劇種,《陳三兩爬堂》《小包公》《啞女告狀》等都是深受群眾歡迎的劇目。
(二)重要的傳統戲劇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商丘四平調劇團是四平調的母團,是四平調的根,享譽全國的四平調大師級人物大都是商丘四平調劇團走出去的。對四平調的更進一步的保護,也應該引起社會各界更大的關注。
商丘四平調被國家和河南省列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足見商丘四平調完全符合《公約》中對非遺的定義。
二、商丘四平調保護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從調查中我們不難看出,四平調的發展史就是中國戲曲發展史的縮影,四平調的發展足以代表著我國眾多稀有劇種的發展,四平調生于商丘,長于商丘,發展與未來也在商丘(《文化商丘》四平調:稀有劇種的生死之搏)。
(一)商丘四平調保護現狀
自1930年民間藝人鄒玉振的“大興班”發展到今天的商丘市四平調劇團,四平調的保護工作經歷了無數變遷與磨難。
為了搶救這一傳統戲曲劇種,商丘市政府在資金和政策上給予了商丘四平調劇團多方面的扶持和幫助,二十年來商丘四平調劇團首次通過考試招收了8名演員,政府給了編制,撥了工資,為瀕臨滅絕的四平調注入了一股新鮮血液[1]。
到目前為止,商丘四平調已形成動靜結合的系統保護。靜態保護,主要是對四平調相關資料的整理和收集;動態保護則是指辦四平調藝術傳習所培養新的接班人。
(二)商丘四平調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1.缺乏引導機制。首先,通過政策,明確該劇種在社會文化當中的性質與地位,黨和政府、戲劇工作者和社會各界的責任,以及繼承傳統與開拓創新的方向。其次,作為四平調的發源地,商丘的絕大多數人民群眾都不知曉四平調,更不用說河南省內或是全國各地的民眾了。這說明政府對四平調的普及及宣傳力度太小。再次,四平調作為地方戲曲,市場能夠解決的,應該留給市場;市場不能解決的,需要政府承擔去做。對于四平調的保護與傳承,不能僅僅依靠一兩個劇團來實現,更多的是要靠政府的支持和作為。
2.人的問題——缺少藝人。(1)四平調師資隊伍人才匱乏。由于劇種和劇團的生存環境、生存狀態不斷下滑,人才外流嚴重,人才斷層現象普遍存在,一些業務能力強的傳統老藝人已經退休或者面臨退休,中年演員有的改行了,而現今的年輕人又不愿學習戲曲,業務水平差,這最終會導致四平調技藝和傳統曲目的失傳。另一方面,從事四平調保護工作的管理人員和研究人員的隊伍,人數很少,難以適應當前保護與傳承工作的需求。(2)接班人匱乏。商丘市四平調劇團和商丘市文化藝術學校聯合創辦的“四平調藝術傳習所”是四平調接班人學習的的主要場所??赡壳岸汲霈F了生源不足的狀況。多年苦練,可真正能夠出類拔萃、成才的人卻很少;戲校畢業是否能找到工作,能否有較高的收入……這些顧慮,讓家長不愿意送自己的孩子去學戲。(3)四平調演員的文化素質需要提高。與其他藝術樣式相比,四平調演員的平均文化水平,雖然較舊時已有提高,但總體來說還是比較落后,不能適應新的時代。
3.市場需求的問題。(1)嚴重缺乏觀眾。四平調觀眾嚴重缺乏,問題的關鍵是在于地方戲曲教育在中小學教育、幼兒教育體制中已嚴重缺席。(2)發展走“農村包圍城市”之路不可取。地方戲的中心主力都在城市,但現在很多優秀傳統劇目、新創劇目的演出吸引不了城市觀眾,只好退守農村。四平調也不例外。從調查中可以看到,四平調的演出在市區內較少,都轉向了周邊的縣城和鄉鎮,其主要觀眾也變成了文化程度不高的普通農民。對他們而言,聽戲只是農忙之后的消遣,而不是藝術欣賞。(3)藝術競爭力萎縮。演繹四平調的劇團逐步減少、退守農村、人才流失、最優秀的劇目越來越少,最根本的原因(也是結果)在于四平調作為地方戲的藝術競爭力不夠。
4.資金的問題。缺少了付費的聽眾,也就缺少了運營收入。在這種條件下,資金也就成了保護四平調道路上的又一塊絆腳石。想要傳承發展,就必須解決資金短缺的問題。比如,藝人的工資、無償演出的費用、置辦道具的費用等等。
5.受戲曲生存與發展觀點的誤導。劇團對政府具有很強的依賴性,抱著不情愿轉企的態度,扛起“非遺”的大旗,力求繼續得到政府的“庇佑”和“護養”。但事實上,目前存在的國有戲曲劇團體制,割斷了劇團與觀眾的親密聯系,非常不利于瀕危劇種的搶救、保護與傳承[2]。
三、四平調的保護與開發實現方略
(一)以人為本——四平調的首要保護與開發策略
1.“輸血”或者“造血”——激活民間藝人自身的藝術能動性。建立傳承機制,培養傳承人是繼續解決的問題。可以建立有效的傳承模式,多方面鼓勵師傅帶徒學藝、進行展示活動。還要鼓勵師傅采取社會力量舉辦各類專業技能培訓班。如有可能,可積極與地方職業院校結合,設置相關課程,為繁榮與發展傳統文化提供人才保證。同時,政府部門也要為老藝人培養新傳承人創造條件。積極對民間藝人予以一定的補貼是十分必要的。
2.注重培養四平調的群眾基礎。筆者認為,培養聽眾群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開發參與性體驗項目。通過參與性,提高群眾的積極性,進一步擴大劇種的知名度。再次,舉辦四平調藝術節等節慶活動。
(二)大膽改革創新,塑造四平調文化特色品牌劇目
加大四平調的改革和創新勢在必行。在劇目創新上,可以選擇一些有時代氣息的,反映現代商丘城市、農村生活的體裁進行創作。在唱法、唱腔創新上可以像當年創立四平調一樣,更多地吸收其他劇種、其他唱法的經驗,甚至可以借鑒一下美聲唱法的氣息和發聲方法。
(三)保護主體的建立——從政府、企業、學者的角度談四平調的保護與開發
1.政府主要出于決策、組織、統籌的地位。政府應當作為非遺保護工作的主導者,責無旁貸地要從對歷史負責的高度,刻不容緩地加強非遺的搶救和保護工作。政府應積極制定四平調長期發展規劃,制定規范企業參與經營。還可以結合國際上非物質文化多樣性保護的大背景和相關的政策措施,通過社區體驗帶動整個社區保護四平調這一地方文化,促使四平調在文化傳統的變遷過程中,能夠保持住自己的核心部分,避免造成四平調文化傳承的斷裂。在政府參與的過程中,要強調的是政府要把自己的介入視為執政政績的一部分。由于這種介入以權力為依托,具有某種強制的功能,構成一種主導力量,這種主導力量,可以以其強勢的地位,統籌全局。也因此,如果認識或措施上出現偏失,將會給四平調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造成大面積的損害,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2.文企聯姻——改革四平調現有的劇團體制和運作模式。我們要從河北省第一個戲劇劇組——《黃粱夢》劇組的成功改革模式得到啟示,改革現有四平調的劇團體制及運作模式,大膽的創新深化院團改革,尋找具有營銷推介優勢的文化藝術公司聯手闖市場。因為,這種企業大多是出資者,他們很自然地從市場觀念出發,兩眼緊緊盯著投資的回報與利用。從本質上講,這是一支異己力量,弄不好,很容易將保護進入歧途。
3.重視學者參與度。學術界情況比較特殊。從研究的角度出發,他們更關注對象是否遭到破壞,其原生態能不能得到妥善保護等這樣一些根本性問題,因而是一支最可靠的科學力量。學者可以成為四平調的代言人、文化評估者和實踐指導者。受眾者希望借助學者來提高自己文化的“身價”,營造聲勢,擴大對外影響。另一方面,廣大人民群眾對本地區的文化遺產不再重視,不懂得對特色資源加以保護,依靠政府政策強迫他們保留文化傳統是行不通的,需要學者指導廣大人民群眾培育文化自覺意識,主動參與四平調的保護。
綜上所述,四平調作為豫東地區戲劇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劇種,在河南地方戲劇、音樂、歷史等研究中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通過科學規劃,設立有效的開發措施,才能使四平調重新煥發活力,進一步促進傳統戲劇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進一步為促進地方旅游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班琳麗.四平調:要我們用心呵護的藝術瑰寶[EB/OL].商丘新聞網,2009-07-10.
[2] 劉魁立.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若干問題(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專題講座第十七講講稿)[Z].2010-09-25.
[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