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嘉樂
摘 要:家族主義是中國傳統社會的起點和根本所在,也是中國古代法律的基礎。從封建社會的父權家長制、婚姻制度與法律制度到現代鄉土社會的家族制度、長老統治,家族主義伴隨著中國傳統文化歷經數千年的沉淀,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成長歷程。本文以家族主義為理論探討視角,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批判反思基礎上來論證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在文化發展進程中必須對傳統的家族主義精神進行批判揚棄,保留傳統文化的同時借鑒吸收西方文化,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增加助力。
關鍵詞:家族主義;傳統文化;家族制度;鄉土社會;父權家長制
一、中國封建家族主義
瞿同祖先生的《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一書結合中國歷史發展的社會背景,通過對大量歷史文獻和資料進行分析研究,以社會學的角度來審視中國法律制度,拓寬了研究視野,強調了法律與社會結構以及文化的關系,重點闡述了中國古代法律的特點以及封建社會道德禮制觀念對法律制度的影響。
中國古代法律的主要特征表現在兩個方面:即家族主義和階級。這二者也是中國古代法律所要維護的社會制度和社會秩序的支柱。家族主義是中國傳統社會的起點和根本所在,也是中國古代法律的基礎。
(一)關于“家族”的界定
中國古代的“家族”的概念當中家的范圍比較小,一般是指2代至3代以經濟為單位共同生活的團體,而族一般指的是父族,以血緣為單位的家的綜合體。
(二)家族主義的表現
在界定家族的范圍之后,瞿先生接著指出父權家長制在家族中的統率作用,下面從兩個個方面論述家族主義在封建社會中的體現:
1.父權家長制中的家族主義
在這樣漫長的封建家族生活當中,每個家族中的成員都是不平等的,也就是有統率和服從的區分,長期以來,便形成了父權家長制。父權家長制是中國古代家族最重要的特色,家族里的所有人都生活在一起,所有的決定權都集一人于一身。
2.婚姻制度中的家族主義
在婚姻之中,古代婚姻的目的只在于祭祀和延續,完全是以家族為中心的,一方面婚姻披上了宗教的外衣,另一方面家長的意志在法律上成為婚姻成立的要件,顯然,婦女在婚姻關系中處于被統治的地位,地位遠遠低于男子。
二、中國現代鄉土社會家族主義
費孝通先生在他的著作《鄉土中國》中,家主主義的精神主要體現在家族制度上,書中十四節中共有三節直接關系到這一主題,分別是家族、長老統治、血緣和地緣。家族制度對中國家庭已經有了將近幾千年的影響,并且將繼續影響著中國的家庭,進而影響中國人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中西方家族制度比較
西方的家庭是小家族,團體性的社群,以夫婦感情為主軸,兩性感情的發展是家族獲取生活上安慰的中心,主要經營的事物是生兒育女;中國的家族在大層面上是氏族,小層面上叫做小家族,是氏族性的家庭,其特點是以父子為主軸。這種情況是中國封建社會家族主義的繼承。由此可見,封建社會的父權家長制在現當代的鄉土社會中依然比較完整地保存著。在感情上,中國家族之中兩性之間趨于矜持,夫妻感情淡漠的現象也是隨處可見的,而西方家族中兩性之間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兩性之間的愛常流露在表面。
(二)中國鄉土社會的家族制度
家族制度是我國社會的一個獨特現象,中國鄉土社會的家族制度的特點在于以下兩個方面:
1.中國鄉土社會運行方式在長老統治
費先生對權力結構分為橫暴權利和同意權利。 同意權利是一種比較民主的權利形式,是受到大眾認同的權利。但是,我們依然能夠看到長老統治和同意權利比較近似。長老統治是源于封建社會的父父子子的觀念,父為子綱,深入人心,父對子的權利始于教化,長老的統治同樣也是源于教化。長老權利是唯一一個維持整個家族的秩序的工具,而家族又通過長老權利的統治,得以順利運轉并在社會洪流中得以發展。
2.中國鄉土社會家族的維系點在血緣
父系制度的建立是這種家族形成的基礎。一個家庭就是一個小家族,作為一個小家族,家庭是由父母子三方組成的。而一個大家族則是由多個家庭錯綜復雜的直系血緣關系構成。費老對家族的血緣性做出了比較好的總結:親屬的結構的基礎是親子關系,父母子的三角,家族是從家庭基礎上推出來的。由此肯定了血緣對家族維系的重要性。
三、從家族主義看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
(一)“全盤西化”的觀點
陳序經先生堅定地認為折衷的辦法不可取,復古的途徑也行不通,唯有全盤西化才是中國文化的正確航向。態度上西化是必然的,事實上中國文化也在不斷西化,從宗教、航海、科學、教育上可以歸納出中國在事實上也是趨于盤全接受西洋文化的。陳先生認為救治中國文化目前的危亡,當務之急是徹底打破中國的傳統思想壟斷的格局,給個性以盡量發展其可能的機會,因此,我們必須要全盤西化。
(二)“中西結合”的觀點
張君勱先生認為,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之中已經建立了根深蒂固的傳統文化,雖然傳統文化在政治、社會、學術、宗教等方面有弊端,但是我們仍應當注重歷史,以中國文化為本,張先生對傳統文化之流弊認識深刻。學術界有些學者批評這是“復古”,其實并未深入儒學,他們只是在傳統的根基上,在西學的背景下尋找中國文化自己的道路。
(三)中國文化的出路
面對西方文化咄咄逼人的態勢,飽受歷史摧殘早已弱不經風的中國統文化似乎不堪一擊。這種場景與近年來快速發展的經濟相比較而言似乎讓人產生一種悲涼的感覺:復興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出路何在?
家族主義精神在價值取向上有力地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卻在不小程度上犧牲了個人的獨立價值和首創精神。家族主義精神漏藏著深刻而致命的歷史性威脅:它把家族、國家、社會與個人絕對對立起來,成為神圣不可侵犯地凌駕于個人之上的,個人則只是其中一個無足輕重的細胞,是實現此終極價值不得不用的一種手段。壓抑個人的結果恰恰是社會歷史發展之活力、動力的干枯,實乃社會的自栽。
但是,家族主義精神強調秩序、協調的價值取向在文化現代化進程中又可以作為一種歷史的精神養料,有助于我們有效防止因過分強調發展而生的種種弊端,這樣看來,在文化發展進程中必須對傳統的家族主義精神進行批判揚棄,保留傳統文化的同時借鑒吸收西方文化,充分發揮個人自由思想,只有中西結合才能夠使中國傳統文化實現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