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智娟
摘 要:小學數學學習是以后數學成績好壞的基礎,小學是學好數學至關重要的一個階段,在對小學數學進行教學時,應該注意小學生的特點,從學生所具有的特點為基礎,對學生進行教育和指導,找出適合小學生學習的學習方法,制定適合的教學內容。針對小學數學的學習特點對教師教育工作所產生的影響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和討論。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習特點;教學影響
小學生具有獨特的特點,其學習也就具有相應的特點,如何才能通過教學達到提高小學生數學學習成績的目的呢?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這就要求教師認真考慮小學生學習的特點,盡量降低教師在教學中發生的錯誤率,提高教學效率。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學習特點教導學生學會正確的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增加小學生學習的樂趣,讓小學生學會自覺學習。建立小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是教師的重要職責。
一、加強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小學數學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簡單,看似簡單的小學數學其實具有非常嚴謹的邏輯思維,還具有較強的抽象色彩,數學知識也具有形象性,在編制小學數學教材時,教師就將嚴謹的邏輯性貫穿其中,并且將小學數學教材編制得形象生動,只有這樣才能達到通過教材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積極性的目的,讓小學生愛上數學,主動進行學習,獲得教學成果,提高教學效率。小學數學要求學生對抽象的事物和形象的事物在主觀上能夠加以區分。筆者認為,做好這件事,必須從以下三個方面做好。
1.教師在課堂教學時,既要注重課堂的生動性,避免枯燥教學,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要掌握好分寸,不能過分以生動性為主要要求,讓學生忽略課堂學習重點,忽略思考。
2.小學數學知識具有抽象化的特點。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將抽象化的知識點進行詳細簡潔的概括,以便學生容易理解和學習,更利于學生記憶。
3.教師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時,要避免讓小學生在學習時無形中形成固定的思維方式,遇到問題和難點時,要先讓小學生思考,主動學習,培養小學生形成發散性思維,這樣才能更好地掌握數學這門學科,形成自己的邏輯思想,并且讓學生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從而穩步提升學習成績。
二、讓學生循序漸進地接受數學知識
學習成果是要經過日積月累的,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所以在任何學習時都要進行完整的學習。如果對班上的小學生采取統一教學,不進行差別化教學,就不能讓學生整體學習水平提高,就會形成兩極分化,所以教師要進行教學計劃分類,根據學生的情況和特點進行分類,針對不同的學生制訂不同的教學計劃,并根據小學生能力的強弱,安排教學進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用有限的時間學習到應該學習的知識,讓學生從整體上掌握數學知識,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比如,在學習三位數乘法的時候,先從易到難,慢慢提高學習的難度,不能一次就讓學生吃個大胖子,比如26×12,可以先從多位數進行教導,12分為2×6,這樣就可以分為26×2和26×6的和,這樣計算起來就簡單多了。學習從易到難,可以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從而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索
對于小學數學的學習是多種多樣的,學習的途徑也是多種多樣的,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如果教師課堂教導得好,學習才會事半功倍。但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并不能代替學生,還需要學生自己獨立自主地學習,自己進行研究學習,所以教師在課堂講授數學知識時,還應該注意對學生獨立思考和研究能力的培養,讓學生自己遇到不會的題或是有難度的題,主動去思考和研究,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的學習效率。學生是否能夠主動學習和被動學習和學習效率是息息相關的,而且學習成果的獲得也是完全不同的,有很大差異。如果學生不能或是不會主動學習,只是被動地在課堂上接受數學知識,那么學生的學習只能是膚淺和表面化的,無法深入,知識利用古板,不能在實際中使用自如。如果學生能夠主動學習,那么學生除了能掌握基本知識,還能將所學知識進行深化和拓展,掌握知識的精髓,并且學以致用。例如,計算一個數除以8,商是50,余數是6。在進行求解時,教師可以教學生進行反算,8×50+6=406,還可以讓學生組成小組,在小組內進行研究和探討。
小學數學是學生日后學號數學的基礎,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如何提高小學生的數學教育呢?筆者認為,教師應該在進行授課時,針對每個學生的數學學習特點來分類安排學習,設置教學內容,不斷通過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愛好和主動性,讓小學生愛上數學,將數學當成一種興趣來學習。只有這樣,才能讓小學數學的教學成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得到應有的教授成果。
參考文獻:
[1]譚勁,李光樹.小學數學學習特點對教學的影響[J].課程·教材·教法,2014(7):14-16.
[2]王延文,王世鳳.小學生數學認知結構的特征與構建[J].數學教育學報,2013,8(4):121-123.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