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湘



摘要:人本主義教育觀已經滲透到中職教育的各個環節。在中職英語校本課程的設計開發中,如何把這種教育觀落實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本文就這方面通過一些具體的案例展開了探討。
關鍵詞:人本主義活動;校本課程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6)05-0035-03
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培養目標就非常關注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提出要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在教學過程中綱要也規定“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關注學生的情感以及主觀能動性和潛能的發揮;教師還要不斷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一、人本主義教育觀
根據人本主義教育觀,為了給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實踐和成長的環境,教師應該從課程設置、教材內容、教學模式、教學評價和教學管理等各個方面創造最好的條件,開發學生潛能,促進學生的自我實現。與“學科中心課程”過分注重學科知識不同,人本主義課程是指以人為本位的課程,將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肯定學生的情感、情緒和感情的重要性,把情感領域與認知領域相整合,從而達到促進人的完善這一最終目的。
人本主義教育理論,特別是羅杰斯的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和理念已經滲透到中職學校英語教學的各個方面,對中等職業學校的英語教學有著深遠的影響。在他的著作《學習的白由》中,他主要闡述了包括以下教育理論:
1.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
羅杰斯認為人類生來就有學習的潛能,教育應以學習者為中心,充分發揮他們的潛在能力。人生來就對世界充滿著好奇心、具有發展的潛能,只要具備了合適的條件,個人所具有的學習、發現、豐富知識與經驗的潛能和愿望是能夠釋放出來的。羅杰斯的“教學以學生為中心”的著名論斷有兩個基本原則:1)老師必須以等位的“人”來對待學生,相信學生具有自我實現的潛能傾向;2)把學生視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尊重學生的個人生活經驗。
2.意義學習
羅杰斯認為當所學的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系時,學習變得非常有效和有意義,所以他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把學生自己的經歷和經驗帶到學習中來,并認為這也是一種非常好的學習資源。羅杰斯提出要構建一種讓每個學生都面臨非常真實的問題情境來引發學生的動機,讓他們意識到真實的挑戰。他極力提倡學生學習方法是從做中,學是讓學生直接體驗到實際問題、社會問題、倫理和哲學問題、個人問題并最終解決這些問題。
3.學習自由模式
學習自由模式重要的三個特點是:1)學習的意義不是在于同別人競爭和謀取未來社會地位;2)教學不只是教授理智內容,而應該把學習者的情感和思想整合起來;3)教師不再是權威者的角色,而更應該是學生發展的促進者。中職學校的英語教學中往往太急功近利,目標總是指向將來就業,而忽視學生現在身邊的事物和情感。老師上課總想把一些學生在將來的工作中將會需要的知識內容放在第一位,而沒有揉進學習者的情感和思想。
二、《中職服裝英語》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人本主義活動設計
2015年,我校成功申報了廣州市“基于就業導向的《中職服裝英語》校本課程開發與研究”的職業教育英語課程改革研究課題,準備開發適合現代中職學生需求、滿足就業崗位需要的校本教材《中職服裝英語》。在這一校本課程的開發過程中,我們將重視學生各方面的需求,關注學生間的差異,強調學生潛能的發揮與實現,強調對學生人文素養、價值觀的教育,采用任務型教學法增加課堂教學中的人本主義活動,把人本主義活動與學生將來的崗位需求結合起來,為學生將來走向工作崗位和可持續發展做準備。
在《中職服裝英語》校本課程開發的人本主義活動設計中,結合以往的經驗,我們將主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靜態任務為主的原則
課堂活動任務根據性質的不同可分為靜態任務、動態任務。靜態任務多用于單向的彌補信息差,如向別人介紹自己喜歡的動物或顏色等;動態任務涉及信息因素的變化,比如講述昨天你買寵物狗的經歷等。眾所周知,現在中職生的英語整體水平比較低,我們學校是藝術類的中職學校,學生的英語水平更加是不盡如人意。在這種情況下,課堂活動以靜態的任務為主。
人本主義活動在《中職服裝英語》校本課程中的應用
案例1:網購衣服
活動時間:10分鐘
活動目標:熟悉部分服裝部位的英文單詞;了解自己和同學的衣服尺寸;增進同學間的相互了解
活動步驟:
全班學生一起用“頭腦風暴”的形式復習學習過的服裝(衣服)部位的英文單詞。
同學準備網購一件襯衣,但要遞交一些相關部位的尺寸,請用小皮尺幫他(她)量好,并填到對應的表格中。
兩個學生一組,互相量對方的尺寸,把數據填到表格中。
學生完成后,老師抽不同組的兩位同學,讓他們給出所量的各個部位的尺寸,留意他們給出的尺寸是否合理。
老師評價活動情況,表揚那些互動交流好的同學,同時強調服裝部位的英文名稱以及正確的量度方法。
2.活動的真實性原則
要使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的學習和活動中,首先要把與他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引入到課堂中來,在課堂上呈現生活中出現的情景。
案例2:心中的校服
活動時間:20分鐘
活動目標:了解學生對現在校服的看法;鞏固之前學過的關于服裝的顏色、款式、材料和尺寸等內容;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了解學生心目中的校服應該是怎樣的。
活動步驟:
展示現在的校服,全班討論起材料、款式、色彩、搭配等,填寫下表第一部分。
學生四人一組,討論:What material would you most like to use if you make a school uniform by yourself? What style/color?
把同學的討論結果填到下表第二部分。
每組先派一個代表發言,介紹自己組成員心中的校服在顏色、款式、材料等各方面應該是怎樣的,其他組員補充。盡量用英語表達。
老師從同學的參與度、創造性、詞匯量等方面小結。
我們可以設計很多類似的富含人文精神的活動,比如:“想跟爸爸/媽媽買件衣”“尋衣啟示”等。以不同的活動為載體,把學生所要學的內容搭載在這些課堂的人本主義活動中,即學習了知識,又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3.活動的趣味性原則
中職學生的年齡階段決定了在課堂上開展的人本主義活動一定要堅持趣味性這一原則。一旦他們的學習興趣被真正激發,他們自主學習的意識就會大大增強。例如在學生學習各類服裝英語名稱的時候,如果設計一個學生感興趣的活動,既可以練習這些詞匯,又能夠在人文情感方面又能培養他們。
案例3:幫弟弟收拾衣服
弟弟要參加學校組織的去海濱城市三亞的夏令營,下面是這個城市一周的天氣預報,請根據天氣情況幫妹妹收拾衣物。
活動時間:10分鐘
活動目標:培養學生關心家人的意識;外出時注意目的地的天氣情況,根據不同的天氣情況增減衣物;學習部分服裝的英語名稱。
活動步驟:
1)教師先和學生一起討論一下這一周三亞的地理位置和天氣情況。
2)學生2~3人一個小組開展討論,把要帶的衣物列出來(英文)。
3)每組派代表發言。發現每個組的閃光點,把一些好的或比較難的詞寫在黑板上。對活動的開展情況進行評價。
4.難度的伸縮性
在現在的中職學校普遍存在一個現象:學生之間的差異大。這一點在英語這一學科上體現尤其明顯。按學生英語水平的層次專門來分層教學那是不現實的,那我們就要在任務的設置上動腦筋,讓課堂上開展的活動的難度有伸縮性:即能讓大部分基礎較差同學的能參與進來,又能滿足英語基礎較好同學的需求。
例如教材有一章是學習服裝的顏色。在這一章中,教師設計了“相同與差異”的活動,同學們分別介紹自己所喜歡的顏色。對基礎較差的同學,只要說出顏色的英文名稱即可;基礎稍好的同學要提醒可以用不同的句型來表達喜好: ‘I like … ‘I prefer …‘My favorite color is …。甚至學習使用贊成(或否定)的回答 ‘So do I. ‘Me too.等。又如,在實施案例3的教學時,基礎較差的同學列出要帶衣物的英語名稱即可,而對于基礎較好的同學,可以學習使用“You had better …”等句型。
三、任務后有效的評價
任務完成以后,教師根據學生完成任務的情況把任務相關的教學內容進行總結,這是一步必須完成的工作。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對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進行科學的、有效的評價。這個評價首先應該是多元的,不應只看重學生的語音、語調、詞匯量等,還要看到學生的參與度、想象力、創造力和學生情感方面的閃光點,不能只關注學科知識方面而忽視了人文情感方面。
其次活動評價方式要多樣化。對于這些課堂上的人本主義活動而言,測試遠遠不是最佳的評價方式。教師在一旁觀察、坐下來和學生交談,了解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參與度和知識的掌握情況,基于這些再給學生以客觀的評價。
人本主義活動關注學生發展,注重學生參與,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不僅讓學生學到了知識,還大大培養了他們的人文情懷。
參考文獻:
[1]程可拉,劉津開.中學英語任務型教學理念與教學示例[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 .
[2]郭娟,蔣海燕.人本主義活動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5 .
[3]仝亞軍.讓評價伴隨學生快樂成長[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6(9):74-76.
[4]程曉堂.任務型語言教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劉宇文.社本主義教育反思[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賴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