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鵬
摘 要:學生語文水平的提升,很大程度會表現為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小學語文閱讀的教學,應該從開始就注重整體性閱讀教學,讓學生在理解性閱讀能力、欣賞性閱讀能力、探究性閱讀能力和創造性閱讀能力同步都獲得進步。整體性閱讀教學,正是新課程倡導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的體現,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整體性閱讀;新課程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0-060-01
整體性閱讀教學就是教師在閱讀教學時樹立整體意識和大局觀念,從作品的初讀出發,引導學生理解文本,形成對課文的整體印象;逐步深入研讀,理解段落間的關系和上下文之間的關系;最后明確作品主旨或主題的思維活動過程。整體性閱讀教學的實施,在學生閱讀能力方面有著明顯的作用。整體性閱讀教學從學生理解文本的角度出發,對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主要體現在理解性閱讀能力、欣賞性閱讀能力、探究性閱讀能力和創造性閱讀能力等幾個方面。
一、理解性閱讀能力
理解性閱讀能力側重于學生在語言積累方面所體現的一個結果,在整體性閱讀教學的三個層面里,整體感知層面說說文本的主要內容、局部研讀層面深入理解文本主要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以及整體把握層面概括作品的主旨內涵等等,都是對學生理解性閱讀能力的強調。但是學生的閱讀能力是要不斷訓練和強化的,整體性閱讀比較重視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對學生的要求比較高,在進行整體性閱讀教學時需要多多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整體感知作為閱讀教學的第一步,首先就是要求閱讀要從讀者的感性認識出發,了解文本,注重的是讀者對文本的初次體驗和感受,是淺層的理解,是感性的領悟。它的主要閱讀要義是了解體裁、了解作者資料、知道閱讀材料的主要內容,要求學生瀏覽全文后,能夠對課文的內容有一個概括的、大致的了解,頭腦中形成整體的印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學生不一定初讀就有了準確而可靠的的印象,引導他們獲得初步印象,然后才會獲得深度的縱觀全局。
二、欣賞性閱讀能力
整體性閱讀注重欣賞作品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強調對作品形成自己獨特的感受,能夠對作品的觀點有自己的評價,不僅要求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還能夠體會作品人物的思想感情,產生喜歡、憎惡、向往、同情等感受,因而在閱讀教學中,需要注重對課文的細細品位。學生閱讀以后能夠回憶起文章的基本內容,說出一些優美的詞語,并且在老師的指導下可以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產生自己的一些想法,是學生欣賞性閱讀能力提升的一個表現。在課后的觀察中,有的學生能夠和同伴討論課文中的情節,評論喜歡或不喜歡的理由,這讓老師看到整體性閱讀未來的實施空間還是很大的。
品讀法是在對作品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對作品情感態度、內涵底蘊的評價和品位。運用整體性閱讀中的品讀法,在對課文細節把握的同時一,還可以增強學生的語言感受力,學生欣賞和評價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學生理解其他同類體裁的文本。我在《去年的樹》這篇課文的教學時,發現學生非常喜歡這篇童話故事,課上積極的回答老師問題,分角色朗讀讀地充滿感情,催人淚下,對小鳥與大樹的對話能夠用孩子天使般的眼光來解讀,為我們展現了孩子純潔的心靈,學生課上對作品的專注,反復朗讀時那種陶醉的表情,讓人感動。
此外,朗讀法也可以促進學生對作品的欣賞和評價能力,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本身也:是對作品欣賞能力的一種體現。同時要指出的是,這種欣賞和評價的能力要求還是比較淺顯的,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閱讀來說,更重要的能力是感受、理解、積累和初步運用的能力。
三、探究性閱讀能力
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是學生探究性閱讀能力的一種體現。對學生閱讀而言,對己讀內容的質疑和對未知的渴望,產生閱讀其他相關知識的興趣等等都是探究能力的體現。整體性閱讀在整體把握層面體現了對探究能力的訴求,學生逐漸能夠關注作品的主題和內涵,在研讀的基礎上,升華了對作品的認識,并且能夠學會閱讀方法,總結閱讀規律,提升閱讀能力。
新課程倡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整體性閱讀教學的方法中,延讀法很好的體現了對探究能力的培養。延讀法就是把課內學習和課外閱讀相結合,擴大學生知識面,激發學生發現問題、提出質疑,并嘗試解決問題的意識。整體性閱讀教學,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問題意識會逐漸增強,教師讓學生去整體把握文章,他們的自覺主動性被調動起來,對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有幫助的。
四、創造性閱讀能力
整體性閱讀教學對學生創造性閱讀能力的提升不太明顯,這是因為小學的閱讀課堂中,由于長期受傳統的教學方式影響,學生很少會對課文的內容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并對所學的內容產生質疑。現在的學生的閱讀很多都是快餐式的,拿到一篇文章之后,他們很少會做獨立深入的思考,受教師權威的影響,學生只是機械的回答著老師可以直接從課文中找到的答案。今后的閱讀課堂中,教師應多多關注學生創造性閱讀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
當然整體性閱讀教學對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并不僅僅是以上提到的幾個方面,整體性閱讀教學的實施成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整體性閱讀教學的理念明顯比以前重視多了,支離破碎的分析相對少了,教師開始更多的關注作品的整體,關注學生語言學習和閱讀能力的結合,但是真正達到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標,還需要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理性看待其中取得成績。大部分的老師都明確知道整體性閱讀教學的重要性,可是在具體的常態課的實施中,并不能完全依照整體感知研讀。現在的語文課,并不是所有的課文都用整體性閱讀來教的,這只是千萬閱讀教學方法中的一個,在具體的教學中還是根據學生的課堂情況和教學內容來決定的,對學生能力的提升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小學語文教學是一個綜合能力的培養,在各個不同的學段有著各自不同的目標,只有充分考慮到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水平,才有可能安排好整體性閱讀教學具體內容的合理順序,適應某一學習階段學生所能普遍理解和接受的形式。不同學段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在實施整體性閱讀教學時,應注意年段上的差異,因材施教,應學施教,以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