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玉蘭
摘 要:英語教學主要通過小組活動的形式開展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互動,培養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學習策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介紹筆者嘗試使用小組活動的形式進行英語課堂教學的實踐與反思。
關鍵詞:小組活動;主體地位;主導作用;合作學習;教學評價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0-253-01
課堂教學活動過程中,學習過程其實就是研究和探索的過程,讓學生養成用科學方法研究的習慣,通過對具體事物的具體感知,慢慢達到理性的認識。在教學活動中,由于注意了活動形式的多樣性,如開展討論、交流和合作等活動,學習內容也寬泛多了,經常能開展聯系和接觸社會實際,在生活中學習和思考。作業形式也豐富多樣,如寫作、社會調查、網上資源收集等。學生的思考時間和空間更充足了,學會了"Use English to do things"。我們的學生往往不只是"學會"了,而且"會學"了。我校的學生語言實際應用能力相對薄弱,這是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普遍感到困惑的問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沒有自然的語言使用環境。其次是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教學活動中心,以教師講授知識與基本技巧為主,而學生只能成為被動的接受者。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課堂上很少有參與使用及演示英語的機會,學生在語言上所學的主要是理論方面的知識,而理論知識的獲得不應當是語言教學中最重要的一面。
小組活動就是指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雙方的主觀能動性,形成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相互對話、相互討論、相互觀摩、相互交流和相互促進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既不同于傳統的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法,也不同于放任學生自由學習的“放羊”式教學方法。它既要求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按照教學計劃的要求系統地學習,也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具體要求,有針對性地重點施教。
一、創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英語課堂教學不只是師生之間進行信息交流的過程,更應該是師生之間進行情感交流的過程。在課堂上教師要為學生積極創造一種民主、和諧、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使學生獲得“我是學習主人”的體驗,激發他們的求知欲。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師要以滿腔的熱情,全身心地投入課堂教學—儀表端莊、精神飽滿、表情自然、目光親切、態度和藹,舉止要大方、得體,語言要純正、流利,書法要規范、漂亮,板書設計要合理、醒目等。課前,可根據教學內容,由教師用學生能聽懂或大致聽懂的英語講一個幽默故事、一則諺語或由學生進行課前三分鐘英語會話、自由演講、唱英語歌曲等,活躍氣氛,激發學生的興趣,完成教學前的Warming-up。課堂上更要“寓教于樂”、“動靜結合”、“師生配合”,努力讓學生學得輕松愉快、興趣盎然。
二、強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在課程理念指導下開展中學英語課堂教學,還應該認識到教學對象是活生生的人,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教學中要了解、把握學生的感受和體驗,并將其運用到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從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會實踐中挖掘教學情景和素材,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潛力,讓學生有話想說、有話可說和有話能說,使學生樂學、愛學和會學。
具體教學實踐中,因為現在的學生大多數視野開闊、對時事要聞和社會熱點問題頗為敏感,教師可以親自選取或引導學生收集來自于報刊、廣播、因特網等媒體的時事、賽事、時尚和娛樂新聞和信息,并將這些材料帶進課堂。這樣不僅有利于信息資源共享,還可以讓學生迅速接觸新的詞匯、語言形式和語法結構,體驗學以致用的快樂。英語新教材的Warming-up部分通過呈現多幅圖片把單元的學習內容與學生的英語知識或生活經驗相聯系,以引出中心話題。教師可以圍繞這些話題設計一系列具體的課堂活動,如看圖回答問題、組織小組討論、聽錄音補全句子和合作編對話等等,形成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幫助學生“用語言去學”和“學會用語言”,也為整個單元的后續學習有效地“熱身”。
三、重視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
小組活動教學在強調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的新教學理念的同時,也非常注重教師的主導作用的發揮。新的課程標準也指出,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首先,教師要樹立師生平等的教學觀,努力做到師生人格上平等、思想上一致、情感上相通,教師真正能以知、以德、以理服人。其次,教師要為學生盡可能提供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總結得與失。為了適應新教材,應對新課改,教師必須打破傳統的教學思維,改變過去英語課堂上教師一人唱獨角戲的局面,樹立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理念,正確處理教與學的關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變被動的聽取和接受為積極的思考和參與,給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實踐機會,并逐步減少對學生的控制,讓學生自主運用語言。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主動地去解放學生的大腦、雙手、耳朵、眼睛和嘴巴,引導學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使他們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四、實施科學的課堂教學評價
課堂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保證英語課堂教學目標能夠得到有效實施的重要手段。在實施課堂評價時,既要避免那種耗時費力且程序繁瑣的評價方式,也要避免那種為評價而評價的形式主義。在對課程的研究中不斷加入競爭機制,對小組的成績加以獎勵。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勇于探究。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組員之間息息相關,只有全組成員都成功,自己才能成功。合作學習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能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使它們更好地認識自身價值,增強學生自尊,促進學生情感發展,同學間互愛和學生社交能力的不斷提高。 對于學生的參與,教師要密切關注、仔細聆聽,并對此進一步做出實事求是、客觀公正、恰如其分的評價。同時,也要使學生真正明白課堂教學評價的意義,讓他們樂于評價他人,樂于接受他人評價,也樂于評價自己。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趙聯壁.以學生為中心的理論與實踐在英語課堂中的體現[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