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婧
摘 要:體驗式主題班會是以活動為主線,在主題班會課中通過“設計”活動內容,讓學生處在活動之中進行學習、體驗、分享、總結,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達到教育學生目的的班會形式。體驗式主題班會在班級共同體創生、行為塑造和心理干預等方面能夠發揮積極有效的作用。
關鍵詞:體驗式;主題班會;班級管理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1-153-01
通過以萊夫等人為代表的情境認知的社會學視野,我們找到知與行的交互關系,知識是情境化的,通過活動不斷向前發展。體驗式主題班會契合情境認知理論知與行的交互訴求,強調通過“體驗”激發學生的“自我教育”,以達到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真正的教育”。
一、體驗式主題班會在班級共同體創生中的運用
“學習需要置身于共同體中”、“對話是共同體生長所依賴的方式”,鮑爾斯費爾德與吉爾根的社會建構觀為我們闡述了知識的社會建構性,如何創生直至完成班級共同體的建構,是班級管理的重要訴求。傳統上主要以知識為紐帶形成的班級組織系統是不完整的,難以讓成員獲得良好的身份認同。
體驗式主題班會的“體驗”、“分享”、“交流”設計理念,能夠在知識之外,賦以班級組織系統情感、目標等內涵,為共同體的形成奠定文化基礎,成為共同體形成的“培養基”,驅動班級組織系統向更具豐富內涵的共同體發展蛻變,以符合信息時代條件下的教育期盼。
如:高一(6)班入學之初即面臨共同體的創生問題。以德魯克的目標管理為指導,在班主任的啟發引導下,各小組成員進行頭腦風暴,親自參與分析新班級可能面臨的挑戰,形成班級共同的努力目標。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最終大家達成共識,新班級需要面臨的第一個挑戰是團隊的建設,讓來自不同區域具有不同價值觀的成員能夠盡快形成并認同班級理念,塑造班級的文化形象。
之后,班主任提供豐富的素材,以班委為領導核心,班級成員獻計獻策,在“同舟共濟”這一活動的基礎上,添加了“游玩中忽略了河水漲潮,被困在河中”這一情境,增加了時間約束等新元素,豐富了游戲的內涵。最后,在一堂主題為“責任與認同”的體驗式主題班會課上,經過體驗、分享、交流與整合,班級成員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了在新班級中的角色認同,有效地達成班級共同體的創生目標。
顯然,通過體驗式主題班會獲得的認同是具有情境性,有利于之后的情感遷移,這對班級管理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體驗式主題班會在班級行為塑造中的運用
斯金納認為“教育就是塑造行為”,通過“連續接近”的方法,加強或減弱人們重復某種特定的行為,從而達到教育目的。然而根據動物的強化研究得出的結論不加區分地運用于人的學習,“顯然過于偏狹”,違背呼喚人本主義的當代教育愿景。
體驗式主題班會能夠在“強化”之外,提供行為塑造的新思路。在問題發現的基礎上,通過目標明確的設計活動,在班杜拉的“參與性學習”中,喚醒學生的行為評價意識,形成發展與結果的合理預期,在心理上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從而激發學生行為發展的內在需求。與單純的“強化”相比,更加符合人的內在心理,發展不再是來自外部的干預,而是自己的內在需求。
如:高一(6)班在班級共同體創生之初,學生在之前形成的一些不良行為也逐漸暴露出來,這對共同體的建構是不利的。例如,預備鈴響后沒有做好上課準備的行為意識、習慣將早餐帶到班級用餐等等。在簡單的提醒與交談后發現效果不是特別理想,因此引導班委設計了一堂以小品為載體的體驗式主題班會。
班會伊始,并未告知學生班會課的目的,只是說讓大家一起觀看由同學們排練的一個小品,這有效降低了同學們的排斥心理。而后,班級成員一同觀看幾位同學以夸張的手法演繹的以不良行為為主題的小品,在輕松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進行評價與反思,最后在班委的帶動下進行自我批評與展望,對行為塑造起到積極有效的作用。良好的行為特征成為高一(6)的重要文化現象,達成行為識別的目標追求。
三、體驗式主題班會在心理干預中的運用
心理干預是指在心理學理論指導下有計劃、按步驟地對一定對象的心理活動、個性特征或心理問題施加影響,使之發生朝向預期目標變化的過程。心理干預包括健康促進、預防性干預、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等。心理干預“可以推動困惑者積極地認識自我,反省自我,進而提高其自信心和生活的智慧”,“可以形成積極的團體壓力,建立良好的團體規范,樹立團隊精神和整體意識”,因此在班級管理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選擇合適的方法和途徑對學生個體或群體進行心理干預,是心理干預有效性的重要保障。體驗式主題班會在心理干預上具有獨特的優勢(1)容易消除干預對象的心理戒備;(2)由干預對象自主完成心理調節,具有更高的效度;(3)形式多樣,可以針對不同的干預目標選擇適合的組織形式;(4)“從眾效應”促使干預對象容易傾向將目標作為自己的優勢觀念或行為方式。
如:在題為“另一個我”的主題班會中,借助“優點轟炸游戲”,在看似不經意間選擇一名自信心匱乏的成員作為“轟炸”對象,由其他成員逐一說出干預對象的某一優點,促使干預對象從不同的角度重新審視自我,在看似玩樂中讓干預對象的心理天平向積極方向傾斜,也讓其更樂意與其他成員交往,形成良性循環。這種在“體驗”中完成的“自我教育”和“自我修正”,學生有效地提高了自信心和生活的智慧。
四、總結
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當今教育改革的最強音,是工業時代向信息時代轉變的時代要求。通過體驗式主題班會進行班級共同體創生、行為塑造和心理干預等,體現了合作、自主、開放的教育理念,是班級管理和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 趙 健.學習共同體的建構.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8
[2] 鄭 崴.學習共同體-文化生態學習環境的理想架構.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4
[3] 莫 雷.教育心理學.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8
[4] 彭利華 周長春.心理干預在班級管理中的作用和可行性分析.神州教育.2013(15)
[5] 謝 鑫.體驗式主題班會在班級管理中的運用.管理觀察.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