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焜,王巖松,蘇新杰,韓正峰,王國棟
(1.北京市垂楊柳醫院,北京 朝陽區 100022 2.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北京 崇文區 100730)
內側柱支撐重建術對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關節功能的改善效果*
陳 焜1,王巖松1,蘇新杰1,韓正峰1,王國棟2
(1.北京市垂楊柳醫院,北京 朝陽區 100022 2.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北京 崇文區 100730)
摘 要:目的:研究內側柱支撐重建術對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效果。方法:選擇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60例,根據手術方法不同將患者分為常規組和研究組。常規組采用常規內固定術治療,研究組在內固定基礎上采用內側柱支撐重建術輔助治療。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術后關節功能恢復情況及臨床療效。結果:研究組術后骨折完全愈合時間及完全負重時間均早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治療后肩關節功能、肘關節功能及Neer評分均升高,且研究組各項評分均高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治療后肩關節前屈上舉、外舉及外旋角度增大,而肱骨頸干角及肱骨頭內翻角度減小,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后肩關節前屈上舉、外舉及外旋角度大于常規組,而肱骨頸干角及肱骨頭內翻角度小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5)。結論:內側柱支撐重建術能夠改善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關節功能,提高關節活動度,可在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
關鍵詞:內側柱支撐重建術; 肱骨近端骨折; 關節功能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擇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60例,根據手術方法不同將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常規組,每組30例。其中,常規組包括男16例,女14例;年齡60~74歲,平均年齡(65.87±6.65)歲;肱骨近端骨折Neer分型:Ⅱ型10例、Ⅲ型7例、Ⅳ型13例;其中,墜落傷12例、交通傷9例、摔傷6例、其他原因致傷3例。研究組包括男19例,女11例;年齡61~78歲,平均年齡(67.12±5.64)歲;肱骨近端骨折Neer分型:Ⅱ型8例、Ⅲ型12例、Ⅳ型10例;其中,墜落傷9例、交通傷11例、摔傷5例、其他原因致傷5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肱骨近端骨折Neer分型及骨折原因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s)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s)
注:兩組臨床資料比較,P>0.05
分組 例數 性別(男/女)年齡(歲) Neer分型(例)Ⅱ型 Ⅲ型 Ⅳ型致傷原因(例)墜落傷 交通傷 摔傷 其他常規組 30 16/14 65.87±6.65 10 7 13 12 9 6 3研究組 30 19/11 67.12±5.64 8 12 10 9 11 5 5
1.2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經X線、MRI檢查證實為肱骨近端骨折;②患者年齡≥65歲;③閉合性肱骨近端骨折;④同側未出現多段骨折;⑤新鮮骨折。排除標準:①心功能不全;②肝、腎功能障礙;③凝血功能障礙;④神經意識障礙;⑤惡性腫瘤。
1.3方 法
1.3.1常規組:常規組患者行常規的內固定治療,患者取仰臥位,采用全身麻醉,選擇肩關節前內側入路,將三角肌以及胸大肌分離開,將深筋膜切開,暴露骨折部位,清除血腫,然后行骨折復位,在C型臂X線輔助下檢查并確認解剖學復位結果,然后將“T形板”放置肱二頭肌腱的長頭外側,調整螺釘長度和位置,逐層縫合切口。
1.3.2研究組:研究組在常規組基礎上采用內側柱支撐重建治療,具體的操作方法:在C型臂X機的透視作用下檢查骨折的具體情況。對患者行肱骨近端內側骨皮質解剖或嵌插入圍,若患者骨缺損較為嚴重,則用同種異體骨條植骨進行支撐;若患者內側柱骨缺損較明顯,則用雙皮質松質同種異體骨塊重建術。骨折部位固定后,逐層縫合切口。
1.4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①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及完全負重時間。②采用Broberg-Morrey肘關節功能評分評定患者肘關節功能:>90分為“優”、75~89分為“良”、60~74分為“一般”、<60分為“差”;③采用Constant和Murley肩關節評分量表(CMS)評定患者肩關節功能:80~100分為“優”、65~79分為“良”、51~64分為“一般”、<50分為“差”;④采用Neer功能評定標準評定患者關節功能恢復情況:>90分為“優”、80~89分為“良”、71~79分為“一般”、<70分為“差”;⑤測定患者關節活動度:肩關節前屈上舉、外舉及外旋角度、肱骨頸干角及肱骨頭內翻角度。
1.5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定量資料用(±s)表示,兩獨立樣本比較采用t檢驗,定性資料用%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的手術效果比較:研究組患者的住院時間、骨折完全愈合時間以及完全負重時間均早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愈合情況比較(d,±s)

表2 兩組患者的愈合情況比較(d,±s)
注:研究組與常規組比較,*P<0.05
分組 例數 住院時間 骨折完全愈合時間 完全負重時間研究組 30 7.48±1.51* 56.33±11.53* 84.71±18.59*常規組 30 10.62±1.38 79.38±16.44 114.31±20.52
2.2兩組患者手術前后關節功能評分比較: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治療后肘關節功能評分、肩關節功能評分及Neer評分升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治療后肘關節功能評分、肩關節功能評分及Neer評分均高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 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分,±s)
注:兩組術后與術前比較,*P<0.05;術后研究組與常規組比較,#P<0.05。
分組 例數 時間 肘關節功能 肩關節功能 Neer評分研究組 30 術前 54.29±7.31 61.27±8.06 54.64±5.28術后 95.81±10.86*# 84.51±9.68*# 77.73±8.25*#常規組 30 術前 56.44±7.28 63.32±677 54.38±5.07術后 82.27±9.34* 70.92±8.94* 65.92±9.10*
2.3兩組患者手術前后關節活動度比較: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治療后肩關節前屈上舉、外舉及外旋角度增大,而肱骨頸干角及肱骨頭內翻角度減小,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后肩關節前屈上舉、外舉及外旋角度大于常規組,而肱骨頸干角及肱骨頭內翻角度小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 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關節活動度比較(度)
臨床治療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主要目標是使肩關節無痛、活動功能恢復至正常[4]。老年患者多存在骨密度降低,干骺端出現粉碎性骨折導致骨質缺損,肱骨頭會出現“蛋殼”樣改變,骨質降低,因此內固定鋼板治療的效果并不理想[5]。有研究表明,在常規內固定治療過程中重建肱骨近端的內側柱,可以幫助分散螺釘-骨界面的應力以及抵抗肩袖收縮所致的持續性內翻應力,從而降低手術后恢復期肱骨頭內翻、塌陷以及骨折愈合不良等[6]。還有研究發現,內側柱支撐重建輔助治療肱骨近端骨折具有較好的療效,能夠有效提供肱骨頭有效的支撐從而增強骨折穩定性。因此,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由于關節內骨折比較復雜,內側柱支撐重建輔助治療該骨折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相關研究表明,手術復位良好、骨折部位的血液供應正常可以加快骨折的愈合速度,是反映骨折治療是否恰當的重要指標[7]。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住院時間、骨折完全愈合時間以及完全負重時間均早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提示,內側柱支撐重建輔助常規內固定治療老年肱骨近端骨折能夠使骨折端的解剖復位得到有效恢復,增加內固定的牢固度,進而促進骨折愈合。我們分析認為,內側柱支撐重建增加了軸向最大載荷和抗壓剛度,以及最大扭矩和抗扭矩剛度,同時對肱骨頭進行有力的支撐也為應力的分散創造了條件,減少了螺釘與骨界面之間的應力,增強了肱骨頭固定的穩定性,有效地支撐了肱骨頭的生物力學功能,進而促進了骨折的快速愈合。
Broberg-Morrey評分、CMS評分以及Neer評分是評估關節功能的重要量表,評分越高,關節功能越強[8]。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治療后肘關節功能評分、肩關節功能評分及Neer評分升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治療后肘關節功能評分、肩關節功能評分及Neer評分均高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說明,內側支撐重建有利于患者術后的肩關節功能恢復。此外,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治療后肩關節前屈上舉、外舉及外旋角度增大,而肱骨頸干角及肱骨頭內翻角度減小,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后肩關節前屈上舉、外舉及外旋角度大于常規組,而肱骨頸干角及肱骨頭內翻角度小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相關研究結果一致。說明內側柱支撐重建術能夠促進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關節功能恢復,提高遠期療效,改善患者生存質量。我們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內側柱支撐重建減少了螺釘和骨質接觸面之間的應力,進而分擔了部分內翻應力,有效避免了術后恢復期患者肱骨頭內翻及塌陷。
參考文獻:
[1] Rangan A,Handoll H,Brealey S,et al. Surgical vs nonsurgical treatment of adults with displaced fractures of the proximal humerus: the Profher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 JAMA,2015,313(10):1037~1047.
[2] Scaglione M,Fabbri L,Dell' Omo D,et al. The role of external fix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humeral shaft fractures: a retrospective case study review on 85 humeral fractures[J]. Injury,2015,46(2):265~269.
[3] Mao F,Zhang DH,Peng XC,et al. Comparison of surgical versus non-surgical treatment of displaced 3- and 4-part fractures of the proximal humerus: A meta-analysis[J].Invest Surg,2015,28(4):215~224.
[4] Ebrahimpour A,Najafi A,Manafi Raci A. Outcome assessment of operative treatment of humeral shaft fractures by antegrade unreamed humeral nailing (UHN)[J]. Indian Surg,2015,77(3):186~190.
[5] 曾勉東,謝景開,楊波,等.肱骨近端鎖定加壓鋼板治療肱骨近端骨折的療效[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3,4:332~337.
[6] Sun Y,Li L,Dai J,et al. Treatment of complex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 plate and tension band fixation versus conservative therapy[J]. Int Clin Exp Med,2015,8(5):7143~7151.
[7] Song JQ,Deng XF,Wang YM,et al. Operative vs. Nonoperative treatment for comminuted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 in elderly patients: a current meta-analysis[J]. Acta Orthop Traumatol Turc,2015,49(4):345~353.
[8] 張澤遠,羅賽平,彭耀金,等.肱骨近端鎖定鋼板治療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療效分析[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3,13(20):3908~391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 j.issn.1006-6233.2016.01.046
文章編號:1006-6233(2016)01-0134-04
*基金項目:北京市朝陽區科技計劃支持項目,(編號:SF111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81071515)book=135,ebook=139肱骨近端骨折是臨床常見的骨折,約占全身骨折的4%~5%,多發生在老年人群,近年來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發生率逐漸上升[1]。目前臨床主要采用切口復位內固定術治療肱骨近端骨折,但該方法不能實現內側柱支撐重建,因此內固定效果并不理想,患者術后骨折愈合的時間較長[2]。近年來研究表明,肱骨近端內側柱重建具有促進螺釘-骨界面應力分散和有效抵抗肩袖收縮所引起的持續內翻應力的作用[3]。本研究采取內側柱支撐重建輔助常規內固定治療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并獲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