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香
摘 要:語文最具情感,語文充滿靈性。因此,語文課堂應當洋溢生機、流露真情。教師應開墾情感的土地,播種知識的種子。讓知識的種子在情感的土地上開花結果。讓教學充滿愛,讓學生在愛中學習,在愛中成長。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加強;情感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1-286-01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遠的,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過:“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在這個土壤里。“因而情感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十分重要。
一、挖掘教材中所蘊含的情感因素,點燃情感火花。
小學語文教材中,許多作品凝聚著作者的濃烈感情或托物言情,或敘事表情,或借景抒情,或以理達情,或直抒感情。諸如《一株紫丁香》中濃郁的師生情,《母親的恩情》中永恒的母子情,“大自然綠色課本“的淡雅芬芳。”“三亞落日”的美妙絕倫,“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游子情懷,“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的愛國情感等,課文中這些感情因素只要教者準確地把握它,并給學生以點撥啟迪,學生就可以認識并感受課文中的情感,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必須認真鉆研教材,從教材實際出發,準確深入地挖掘課文中所蘊含的情感因素,激活學生的心靈,傳遞情感。教師要把這種情感泉流傾注到各個教學環節中,選擇好讓學生容易感覺的觸發點,如幾個重點詞語,一句話,一段文字或一個細節,一處景物,一個標點符號等讓學生因事激情,知理明情,觸景生情,睹物成情,見人涌情,從而心生真情,融入文本。
例如教學《愛之鏈》時,教師應明確這篇課文蘊含的三種情感。1.下崗的喬依無償幫助老婦人修好汽車,體現無私的關愛之情。2老婦人受到愛的感染,悄然幫助女店主,滲透人間互愛之情。3女店主對喬依的關愛,似“潤物細無聲”般樸實無華,贊揚了人間真愛之情。在教學中,教師選擇有關詞語、句子作為觸發點,給學生以適當點撥,如在學習第四自然段時,引導學生通過對詞句的品味,體味人物的情感,如“喬依讓她坐進車里,自己爬進她的車底下-----”“他喘著粗氣,清水鼻涕也流下來了。”“他的手蹭破了 也顧不上擦流出的血。”從這些句子足以體會在這個寒冷的下雪天修車非常艱難。借機教師提出疑問:喬依家境貧窮,更需要的就是錢,而喬依幫老婦人修了車卻不要一分錢,這該怎么理解?在討論交流后,學生進一步體會極度貧困的喬依不怕臟,不怕累,為老婦人修車那份真情是何等誠懇。學生被這份情愫深深牽引,充分感受人間真情,知道當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應該給予無私的幫助。這樣學生既能體會課文中蘊含的情感,又能點燃情感火花,延續愛的傳遞。
二、創設與教材內容相應的情感氣氛,產生情感共鳴。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說)在課堂上,教師有意識地創設情感氣氛,可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情感共鳴,領悟課文的情感意義。
如教學《二泉映月》一課第二課時,開頭設計深情地導語:同學們,年年歲歲花相似,年年歲歲人不同,五十多年過去了,音樂家阿炳早已長眠于無錫惠山的凈土之中,然而,他鐘愛一生的音樂依然存在,讓我們再次感受“二泉映月”那美妙的旋律吧!在二胡曲《二泉映月》的旋律中,學生深受感染,仿佛來到民國時期,看到那大雪紛飛的早晨,操著二胡,沿街賣藝的阿炳,想到那個風雪交加的黃昏,拖著沉重步伐走向破草屋的阿炳------此時,教師深情地描述阿炳的生活遭遇,坎坷的經歷,會讓學生熱淚盈眶。仿佛樂聲、心聲、心心相映;泉水、淚水、水水相連。學生的情感跟隨阿炳,如同音樂進入了高潮。
有些課文人物形象鮮明,可以通過表演、創設情感氣氛,學生既能熟悉角色和課文內容,又在展示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入境而入情,逐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對作者表達情感的體驗。
三、營造民主、寬松的教學氣氛,促進情感交流。
要想營造民主、寬松的教學氣氛,教師必須付出真誠的愛。常記得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愛便沒有教育。”“愛學生”是我們教師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只有懷著一顆愛心的教師走進課堂,才會讓學生感到親切。老師的微笑恰似夏日微風般清新,老師的眼神仿佛冬日陽光般溫暖,師生間沒有距離。此時,教師再用親切的語言娓娓道來,用教師的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學生,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與教師交流,與作者交流,與情感交流。
如《最后的姿勢》一文,以感人的筆觸記敘了地震來臨的瞬間,譚千秋老師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守護四名學生的感人事跡。在課堂上,我先播放了一段5.12地震視頻,讓學生感受地震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接著我靜靜地站在講臺前,用關愛的目光注視著每一位學生,深情地說:“在老師眼里,學生永遠是最重要的。我們都不希望災難發生,但我敢保證,地震來臨時,譚千秋老師就是我的榜樣,我愛你們。”話剛說完,我的淚落了,學生的淚落了,愛的暖流讓我們心心交融。學生受到感染,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閱讀交流中,去抓最有表現力的語言感悟,去讀自己眼中譚老師的形象,去交流充滿無私大愛的情感。最后,我眼含熱淚對全文作了總結:汶川大地震是一場百年不遇的災難,人在災難面前是多么的渺小,但生命的堅強和人間的大愛,卻是光彩奪目的,譚老師的故事讓我們震撼,他“張開雙臂,護住學生”的形象在每一個人的心中定格,成為永恒的瞬間。
四、激發學生想象欲望,加強情感互動。
有人說,語文教育應該給孩子以夢。確實,童年是多夢的季節,孩子的心中充盈著想象的激情,對這個五彩的世界,他們有太多美好的幻想。而語文課堂似乎天生就是放飛孩子夢想的樂園。激發學生想象欲望,可以再現和補充課文中的形象,可以擴展課文中情感的廣闊天地,學生也容易與課文中所蘊含的情感產生共鳴,加強情感互動。
例如教學《蝸牛的獎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當蝸牛背著沉重的殼,在地上慢慢地爬行,面對在天空自由飛翔的蝴蝶,蝸牛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而蝴蝶又會怎樣想?怎樣說?讓學生之間想象并合作交流,仿佛自己是那只因洋洋得意而失去雙翅的蝸牛,或是那只不驕不躁、自由飛翔的蝴蝶,在情感互動中悟出道理:凡事不能驕傲自滿。這樣的情感教學事半功倍。語文最具情感,語文充滿靈性。因此,語文課堂應當洋溢生機、流露真情。教師應開墾情感的土地,播種知識的種子。讓知識的種子在情感的土地上開花結果。讓教學充滿愛,讓學生在愛中學習,在愛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