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巧玲 吳桂霞 李俊紅 聶永梅

【摘 要】形成性評價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應用到醫學教育中來。我們在新疆醫科大學生理學教學中首次嘗試了形成性評價并對形成性評價對教學效果的影響進行了評估。結果表明,應用形成性評價進行生理學教學顯著提高了學生期末考試優秀成績的比例和及格率。事實證明,形成性評價在生理學教學中的應用可以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通過本次嘗試,我們總結了經驗教訓,為今后在生理學教學中常規應用形成性評價打下了基礎。
【關鍵詞】形成性評價;生理學教學;初探
近年來,醫學院校的教學和評價方法在國內外范圍內都一直不斷改進,醫學教育者們試圖根據醫學教育的特殊性,探索出更加有效的教學方法和評價方法。在沿用較長時間的總結性評價(summative assessment of learning)的基礎上,為了學習的評價(assessment for learning)以及形成性評價(formative assessment)等評價方法的應用已使教學方法與傳統教學法完全不同,從而對教師的教學能力和醫學生的學習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戰。
1 形成性評價的含義
普遍認為,布盧姆于1968年首次把“形成性評價”的觀點用于學生的學習,將其作為“掌握學習”的基石。布盧姆把“總結性評價”定義為:在教學發生之后收集數據來做出關于教學的一些判斷,比如,評定等級、頒發證書、評價進步、或者研究課程有效性;而把“形成性評價”定義為在課程建構、教學和學習的過程中為了改進這些過程而進行的系統性評價[1]。
因此,形成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即時、動態、多次對學生實施的評價,它注重及時反饋,最終目的是強化和改進學生的學習。在形成性評價的實施過程中,反饋是其重要特點,也是形成性評價之所以發揮作用的重要原因。在教學活動中,反饋并不等同于簡單的表揚或批評,而是需要讓學生知道自己在達成學習目標過程中的優勢及不足,教師要引導學生繼續發揮優點,克服缺點改進不足[2]。
形成性評價體系不僅僅是對學生學習程度的評價,更是學生學習的過程,教師在其中所起的引導作用非常重要。有些教師認為,將學生的平時成績記錄下來,按一定比例計入學生的總成績即為形成性評價,這種認識是不全面的。形成性評價最終是一種為了學習的評價,其實施重點應為對教師教學方法的改進及學生自身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的調整等,其實施目的是更好的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 形成性評價在醫學教育中應用的必要性
醫學是與人類的生命和健康息息相關的學科。作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醫學教育有其自身的特點。在大學學習期間,尤其是前兩年的基礎學科學習階段,學生們需要掌握的知識量極大,學習任務繁重,通常是大班上課,教師無暇顧及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學習缺乏來自教師的反饋;一部分學生還養成了平時不注意學習,考試時臨時抱佛腳的學習習慣。這種學習方式必然會造成學生學習缺乏主動性和連續性,學到的知識僅保留在記憶的初級階段,往往學了后面的課程,忘了前面的課程,對后續學習極為不利,醫學知識的掌握不扎實也在所難免。長期以來,這些問題都是醫學教育實踐中比較頭疼的現實情況。而形成性評價恰恰能改變這種現狀,因此在高等醫學教育中的應用刻不容緩。
生理學是高等醫學教育中的重要基礎課程。作為醫學生,要了解各種疾病的發病機制、臨床表現、治療方法、預防措施等,首先必須掌握正常人體各個組成部分的功能活動規律,即生理學,因此生理學是醫學院校各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課。在高等醫學教育的課程設置中,生理學往往安排在第三學期或第四學期學習,同后續臨床課程或其他專業課程有一定的時間間隔,如果學生在學習生理學的時候以“臨時抱佛腳”的方式學習,考試通過后知識的記憶時間很短,勢必帶來后續課程的學習困難。引入形成性評價的教學及考核方法,必將有助于學生及時調整不良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養成隨時學習的習慣,更加牢固的掌握生理學知識,為學習臨床相關課程打下良好的基礎。
3 生理學教學中形成性評價的應用
為了了解形成性評價對生理學教學效果的影響,我們首次在新疆醫科大學生理學教學中應用了形成性評價,并在同專業平行班(2014級臨床班)中,對應用形成性評價班級和未應用形成性評價班級的期末考試成績進行了比較。具體實施情況如下:
3.1 方法
3.1.1 課堂評價
本次形成性評價實施學生自我評價和教師上課提問相結合的課堂評價形式。每節課開始時,教師根據上一節課學過的內容,出10道選擇題供學生自我測試,下節課時,教師將講解前一節課考過的試題(相當于2節課之前的學習內容),學生自行評分。這樣的自我測評形式有利于學生了解自己學習的程度,同時在設計時教師也有意拉長了學生知識的記憶時間,使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維持更長時間,另一方面,這種形式也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以及學習不夠好的重點學生。教師在了解學生平時自評成績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對重點學生進行提問,進一步督促這部分學生的學習。
3.1.2 二次綜合性作業
根據生理學各章節的特點,在學期前、學期中分別安排一次綜合性作業。考慮到學生對形成性評價教學法的接受程度,前半學期時的綜合性作業結合生理學實驗內容,以課本知識總結為主,如:試述從刺激坐骨神經-腓腸肌標本的坐骨神經到引起腓腸肌收縮的全過程。通過這次綜合性作業,學生需要將第二章的內容全部進行總結,在評價時,除了對學生進行評分,還對學生作業不足的部分進行反饋,做得不好的學生重新做,直至達到標準。這次作業的完成使同學們對重要的第二章的知識得到了很好的鞏固,同時很好的培養了學生認真學習的習慣。
第二次綜合性作業更加注重學生對綜合問題的分析和理解。如:測試自己運動前后的心率、血壓、呼吸頻率的變化,并分析這些變化的機制。通過這次作業的完成,學生可以將課本知識活學活用,結合自己的生理指標真正理解生理學學習的內容,并將課本幾個章節的內容結合起來進行具體問題的全面分析和解決,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醫學思維方式。
3.1.3 期中閉卷考試和期末前知識競賽
為了讓教師和學生更加準確、客觀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成績,我們還讓學生參與閉卷期中考試,以機考的形式進行。得到學生的成績反饋后,在平時的課堂提問中會更加有針對性地輔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幫助他們學習。
在課程結束之前,我們還在學生中舉行了生理學知識競賽,學生們分組進行知識競賽的準備,知識競賽題型多樣,涉及課本知識及相關的生理學分析,既促進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掌握,又促進學生應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3.2 教學效果
3.2.1 學習成績對比
期末考試實行全校抽考,考題難度較大。2014級同專業平行班使用形成性評價和未使用形成性評價班級學習成績比較如下:
通過成績比較我們發現,使用形成性評價教學法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及格率、最高分及成績優秀學生的比例。
3.2.2 學生反饋
教學中同學生交流,征求學生對形成性評價和教學方法反饋,學生們一般認為,形成性評價教學法養成了自己平時學習生理學的習慣,這種教學法使得同學們更容易將生理學同自己平時的生活聯系起來,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醫學專業是一門實用學科,學習思路更寬廣,思維更活躍。面對期末考試時,學生普遍覺得壓力沒有平時那么大。也有一部分同學覺得這種學習法帶來了較大的學習負擔。
4 體會和建議
本次應用形成性教學法授課的班級,雖然在期末考試中取得優秀成績的學生比例較高,及格率同相同層次的學生相比也有較大的提高,但是我們發現,還是有相當多的同學沒有通過期末考試,因此,班級的平均成績提高得并不是很明顯。我們分析,這其中可能的原因有:
1)在實施形成性評價教學法的過程中,教師的注意力比較容易被學習成績較好和較差的同學吸引,從而放松了對學習中等同學的關注。在本次考試中,有一部分平時學習中等的同學最終沒有通過考試。而教師之所以不能更均等地給每位同學學習反饋,其根本原因可能同本次實施形成性評價教學法的班級人數較多有關。我們認為,如使用形成性評價進行教學,最佳班級人數應控制在30-40人左右。
2)學生對形成性評價的認識和準備不足。此次將形成性評價應用于生理學教學尚屬初次嘗試,開課前給學生宣講這種評價方式的的時間有限,學生對此評價法了解不足。另外本校教學管理規定,同一個年級各專業需使用統一考核方式,因此本次形成性評價并未反映到學生的最終成績中去,學生的成績仍然主要由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決定,這勢必造成學生對平時的考核方式和綜合性作業重視程度不足,同時最終成績并不能全面反映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
通過本次將形成性評價首次應用于生理學教學當中,我們總結經驗和不足,認為今后若要在醫學生中廣泛實施形成性評價,須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需要院校管理部門配合改變學生最終學習成績計算方法,從而更加客觀、全面、動態的反映學生對本門課的學習和掌握情況;
2)將形成性評價應用于生理學教學,一定要提前給學生做好宣講,讓學生對形成性評價法做到心中有數,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
3)應用形成性評價于生理學教學,還需將班級學生人數控制在30-40人,這將有利于教師全面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對每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反饋;
4)對于教師來說,要改變以書本為主的教學觀念,擴大備課面,全面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及對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
總之,本次將形成性評價法應用于生理學教學是很好的一次嘗試,事實證明形成性評價可以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但是,要將形成性評價更好的應用于生理學教學,需要醫學院校管理方、教師和學生各方面的努力。如能廣泛在生理學教學以及所有醫學科目教學中應用形成性評價,將有利于提高醫學生對所學專業的興趣,全面培養醫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大大提高醫學生的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
[1]馮翠典,高凌飚.從“形成性評價”到“為了學習的考評”[J].教育學報,2010,6(4):49-53.
[2]趙德成.教學中的形成性評價:是什么及如何推進[J].教育科學研究,2013(3):47-51.
[責任編輯:湯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