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波
摘 要:一節歷史好課應該具備好的教學立意、好的歷史細節、好的問題設計、好的情感滲透等四個基本要素。這樣的歷史課才是有靈魂的,能使課堂出彩,能觸動學生的思緒,能啟迪學生的心靈。
關鍵詞:歷史好課;教學立意;歷史細節;問題設計;情感滲透
“同課異構”是新課程實施后頗為流行的一種校本研修方式。在一次“課堂對外開放日”活動中,筆者所在學校的小沈、大李、小李三位青年教師就人教版新課標教材高中歷史必修一《祖國統一大業》一課進行了“同課異構”,筆者全程參與了觀摩與研討。在點評交流環節,一節歷史好課應具備哪些基本要素成了大家討論的重要話題。筆者基于青年教師的課堂教學實踐,來談談對這一話題的思考。
一、好課要有好的教學立意
教學立意是教學內容所蘊含的教學價值和教學主題。教學立意是一節課的靈魂,它決定了課的品質,也決定了教材整合的思路。當前,隨著課堂教學研究的深入,教學立意被視為一節好課的第一標志[1]。在確定一節課的教學立意的過程中,教師要借鑒史學研究成果,深入把握相關史實[2],將本課所涉及的歷史事件上接下聯,前后貫通,挖掘不同于傳統教學或其他教師的新意境、新視角、新見解。
那么,好的教學立意該如何確定呢?結合課標內容標準的相關表述進行挖掘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因為課程標準的“內容標準”中有些表述實際上已經顯示了對相關內容的史學觀點和主觀意向,隱含著教學立意的提示。《祖國統一大業》一課的課標內容要求是:“簡述‘一國兩制的理論和實踐,認識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對中華民族復興的重大歷史意義。”據此,教學立意可以圍繞“一國兩制”理論指導下的香港澳門回歸、海峽兩岸關系發展對祖國統一、中華民族復興的意義來確定。課堂教學中,三位青年教師基于課標內容而凝練與升華的教學立意各具特色。如小沈老師把本課立意為“一國兩制與祖國統一”,用“但悲不見九州同,眾里尋他千百度,紫荊花開香滿園,缺月重圓會有時”的詩句把整堂課串聯起來;大李老師把本課立意為“中國夢 統一夢”,以“圓夢之由、圓夢之道、圓夢之路、圓夢之盼”為線索展開教學;小李老師則以“統一夢 復興夢”的教學立意引領全課。由于確定的教學立意攝精統要,他們的課堂教學呈現出嚴謹的邏輯性和清晰的條理性的統一,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二、好課要有好的歷史細節
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化,歷史教學中歷史細節的價值與作用得到了進一步發掘。“在講授歷史事件的過程或歷史人物的活動時,要講得真實鮮活,不僅要線索清晰,層次完整,而且離不開細節的支撐。” [3]56的確,細節運用好了,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教學的抽象、枯燥和乏味,使課堂出彩,還能夠在教學中解決一些難以處理的問題。沒有了歷史的細節,許多的歷史無法說清,許多的道理無法闡明,歷史的大道往往蘊藏于歷史的細節中[4]。一節歷史好課離不開對歷史細節的雕琢。
在本次展示課中,三位青年教師不約而同地運用了一些歷史細節來推進課堂教學。如小沈老師在講解“臺灣問題的由來”環節,提供了臺灣陳愛珠女士的新婚照片,讓學生尋找結婚照中的日本元素,提醒學生勿忘臺灣被日本殖民的苦難歷史;小李老師在講解“炮擊金門”環節時,介紹了中共 “時打時停、打而不登、封而不死、攻而不取”的極具想象力的奇特戰法[5],讓學生理解中共領導人通過有限的軍事行動,爭取到了臺灣國民黨當局的配合,巧妙地達成“一個中國”的默契,以挫敗美國制造“兩個中國”圖謀的戰略遠見;大李老師在講解“香港、澳門的回歸”環節時,介紹了歷史上有關紫荊花的美麗傳說,讓學生領會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蘊含內地、香港“團結和睦、骨肉難分”的象征意義。三位青年教師根據教學需要選取的最具代表性的歷史細節,使已經逝去了的歷史重現出有血有肉、有聲有色的原狀,有利于學生穿透歷史,以小見大,于細微處見精神,更真切地了解和認識所學的史事[3]56。必須強調的是,教師在教學中不可隨意編造、胡亂拼湊歷史細節,否則細節就會失去教學的意義。
三、好課要有好的問題設計
一節好課,必須要有好的問題設計。好的問題能觸動學生的思緒,成為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學情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設計問題,利用問題引導學生課堂探究,培養其學科思維能力。問題設計得好,課堂教學方能“步入正軌,漸入佳境”。
例如,小李老師在講完港澳臺問題的由來之后,設問如下:“假如你是新中國的領導人,要解決港澳臺問題,先后順序該如何抉擇?”這一問題要求學生深入歷史去思考對策,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討論興趣。在討論過程中,大部分學生認為首先應當解決港澳問題,因其涉及主權問題,不可拖延;只有少部分學生認為首先應當解決臺灣問題,內政問題解決了,才有利于解決外部主權問題。兩派意見爭執不下,形成僵局。小李老師適時出示相關材料: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即開始謀劃解決臺灣問題,對于港澳問題則并不急于解決。面對大部分學生的困惑不解,小李老師則結合當時的國內外局勢,對這一抉擇進行了理性分析,尤其重點闡釋了把香港暫時留在英國人手里,比立即收回更為有利的道理。在教師的當堂點撥下,學生們豁然開朗,懂得了歷史“何以如此”的真正原因,在還原歷史復雜性中汲取了智慧,放寬了視野。
又如,小沈老師在分析香港問題能最終解決的原因時,巧設問題:“鄧小平說:‘香港問題為什么能談成呢?并不是我們參加談判的人有特殊本領,主要是……”小沈老師故意省略“主要是”后面的話語,要求學生對“鄧小平接下去會說什么”進行合理想象。這樣的問題留白,誘發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激發了學生急于填補空白并使之完整、完善的欲望,拓展了學生思維的空間,彰顯了教師的教學功力。
四、好課要有好的情感滲透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對高中生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都提出了相應要求,所以一節好課,不僅要求教師注重對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的教育與引領,更要注重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滲透。教師要進一步挖掘蘊藏在歷史知識中的巨大精神財富,并采取有效的教學手段,使其變成有價值的教育資源。教師特別要注意學生的心理體驗、內心選擇、精神升華,適時適度地發揮示范、熏陶、啟發作用,啟迪學生的心靈,引導學生自覺走向人類神圣的精神殿堂。
例如,小李老師在講述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歷程時,設置了這樣一個教學情境:通過PPT呈現1988年1月21日第一個臺灣返鄉探親團抵達北京,他們在八達嶺長城上激動地高呼“到家了”的一幅令人動容的照片。為了抓住這個情感教育的生長點,小李老師讓自己和學生一起置身于情感的場域,師生共情,展開教學。小李老師首先開頭:“老師通過這張照片看出了……不知同學們在照片中看出了什么?”面對這幅震撼心靈的照片,學生紛紛議論與發言,課堂氣氛頓時活躍,但小李老師并沒有就此止步,而是繼續追問學生:“你們在照片中還看出了什么?”“還能看出什么?”通過深度閱讀歷史照片,學生們在抱“同情之理解”下的發言顯然更深一層,其中有一位學生發言道:“在這張照片中,我除了看出他們回家的喜悅之情外,還看出了他們滿滿的心酸”——如此發人深思的感受是教師積極引導、學生用心體悟得來的。從1949年離開大陸,到1988年返鄉探親,這期間已經過去了整整39年,探親團中的一些人當初還是意氣風發的少年,這次回來已是兩鬢白發,能不心酸?“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祖國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家,不知不覺中師生都被濃濃的家國情懷所感染,“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感情的共鳴引發師生齊聲背誦這首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將課堂氣氛推向了高潮,情感教育目標的實現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總之,一節高中歷史課,如果能具備以上要素,應當就是好課了。當然,構成歷史好課的基本要素遠非本文所能全部論及。筆者相信,隨著歷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深入,一節歷史好課所應有的基本要素肯定會有一個比較完備的標準。
參考文獻:
[1] 侯桂紅.試論歷史教學立意的概念、確定方法和評價標準[J].歷史教學,2015(7):18.
[2] 王德民,趙玉潔. 說課的凝意與升華[J].歷史教學,2013(3):36.
[3]葉小兵.細節的重要[J].歷史教學,2005(9).
[4]李惠軍.靈魂的追問(2)——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J].歷史教學,2015(5):6.
[5]宋繼和,張正玉.毛澤東、周恩來與臺灣問題[M].北京:團結出版社,201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