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紀德
摘 要:作為最早的用來傳遞人類情感的藝術形式之一的美術,能夠打動人心的并非僅僅是繪畫的技巧,而是作品中能夠引發觀賞者共鳴的情感因素。所以,在初中美術教學中讓學生學會用情感創作、用情感寫真,是比教會學生繪畫技能和創作技巧更重要的內容。
關鍵詞:初中美術;情感注入;非技巧;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27-0230-2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7.137
所有藝術創作都是情感的“產物”,作為人類最重要也是最早的藝術載體之一,美術創作可謂人類傳遞思想與情感的重要行為。就如同傳統的中國畫最講究的是“情”與“景”的交融統一,一幅優秀的美術作品就是作者與創作對象情、境的合一。因此,在進行美術作品欣賞時,我們會有這樣的體驗:最能夠打動人心的并非僅僅是繪畫的技巧,而是作品中能夠引發觀賞者共鳴的情感因素。情感成為了比技巧還要關鍵的創作“技能”,所以在初中美術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關注學生在美術創作時的情感投入;另一方面還要引導學生從美術作品中體驗情感、感知情感、積累情感。
一、讓情感在心靈中“復蘇”
每個中學生都是富有情感的個體,對美術、對創作也有著深淺不一的認識,但這種情感與認識卻往往不被他們自知,也不懂得如何將個人情感與藝術情感結合起來,并運用于美術創作中。所以,教師教給學生的第一步,就是喚醒“沉睡”于學生心靈中的情感,引導他們在情感的支配下走進美術的創作殿堂。學生情感的“復蘇”,有時可能需要的是一句話,一個動作,但藝術情感的“觸摸”,更需要的是一個特定的情境。
如在講“體積與空間中的生命”時,第二課時的內容主要是將學生的關注點引到生活中,把那些在他們眼中認為是“垃圾”的東西,賦予新的藝術生命。但這種轉換對于中學生來說其實是一件比較難的事情,試想,那些飲料盒、空瓶子他們只會在垃圾袋里看到,讓這些東西與美、與美術、與創作聯系在一起,很多學生情感上并不能接受和認同。
所以這時教師可以借助一個巧妙的情境引入:節選電影“查理與巧克力工廠”的一段視頻進行播放,當電影里的小男孩用爸爸在牙膏加工廠帶回來的牙膏盒創作完成了一幢漂亮的而精致的工廠模型時,無須多言,學生們都為之動容,他們沒想到的是平時這么不起眼,且認為“無用”的東西卻有著這么高的創作價值,而片中那個普通的男孩子,與他們的年齡正好相仿,他是怎么想到這么好的創意,又是怎樣完成自己的創作的?
在影片播放中,在學生的思考中,創意的種子萌發了,創作的情感激活了,對生活中不同材質的關注與思考引發了,仿佛一下子所有的那些不起眼的東西在他們的眼中重新被貼上了“藝術”的標簽,美的創作由此開始。
二、讓情感在體驗中“成形”
情感的積累來源于對生活的體驗,當前造成中學生創作“無靈感”的原因就在于中學生的“情感空白”。所以只有先加強體驗,才能夠讓學生獲得更多真情實感,讓情感“成形”。當前很多教師容易走入情感體驗的誤區,認為只有帶學生走出去才會獲得最真實的體驗,實際在教學中能夠滿足這種條件的學校少之又少,所以教師更應將體驗的重點放在課堂,如何利用現代科技,運用教學智慧,讓學生在有限的空間內對美術獲得更多體驗,從而讓學生的藝術情感變得更加豐富,這更值得關注。
如在講到“尋古探幽”時,顯然讓學生和那些漢代的畫像石、畫像磚進行“親密接觸”并不現實,所以在課前可以先布置學生通過網絡,對與課本范例中提到的畫像石和畫像磚有關的故事進行收集。然后課上先播放教師自制的圍繞“荊軻刺秦”畫像石拓片并加配樂的課件,讓學生在莊重、神秘而古樸的情境中,去體驗古代畫像石藝術作品的內涵。接著展現反映不同內容的畫像石圖片,如“迎賓宴飲”“漁獵”“建鼓樂舞”等等。然后播放“荊軻刺秦王”的電影片段,去體驗古老畫面是如何在導演手中“還原”的,從而激發學生對古老文化進行重新體驗和詮釋的欲望。
三、讓情感在實踐中“真實”
當學生面對美術作品時,既開始了與作者情感的接觸和交流的過程,同時也是他們內心情感產生微妙變化的過程,學生的情感逐漸“復蘇”“成形”,而如何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領悟情感是如何通過作品進行表現的,并能夠將這種表現“技巧”應用于現實創作中,讓情感落在實處,唯有通過實踐才能夠完成。
例如,讓學生認識生活中的圖表時,了解到古代圖表與現代圖表的差距之后,讓他們將兩種元素結合在一起,制作一個與眾不同的課程表,有的學生就想到了用中國結當作圖表背景,并融入了輪盤的元素,設計了一張非常有創意且色彩鮮明的課程表。
而在認識了生活中的標志之后,怎樣制作出有趣的標志?讓那些看似枯燥又難記的標志變得形象生動,讓人眼前一亮?在讓學生欣賞了各個國家不同的創意作品之后,結合中外的各種元素去設計一些有趣的生活標志,更讓學生覺得興趣異常。有的學生受法國標志的啟發,將交通標志進行了“改良”:如在人行道標志上加了一個手電筒的光束,仿佛有盞燈照亮了行人之路。
只有在不斷的實踐中,才能夠讓學生的情感與作品進行有機融合,也才能夠讓他們逐漸地掌握如何將情感注入到作品中的“技巧”。
我們常說,智力教育注重的是讓學生學會怎樣求真,而德育教育關注的是學生應如何向善,唯有美育教育是強調學生情感的表達。作為施以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徑,初中美術教學最根本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在作品中感知美,又能夠將美的情感注入于作品之中,讓他們在欣賞與創作的過程中,只有帶著情感進行創作,才能夠實現情與境的和諧,“美”與“術”的統一;才能夠為他們的作品注入鮮活的氣息,這是一般技巧所無法達到的最高的創作境界。
參考文獻:
[1] 沈艾華.初中美術教學中情感教育的融入與滲透[J].讀寫算:教師版,2015(31).
[2] 吳杰.初中美術教學中積極情感的激發策略[J].軟件:教育現代化,2015(17).
[責任編輯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