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藝
【摘要】本文從有效教學的理念出發,結合生物教學實際,主要從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個方面對提高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方法作了簡單的探討。
【關鍵詞】有效教學 課堂效率 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4-0151-02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出臺,生物課程更強調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主旨;倡導探究性學習,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因此,為了更好地適應新的課程改革,生物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注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教與學的方式上進行有效性思考和改革。
所謂有效教學,就是指符合教學規律,效果突出,效率高的教學。即凡是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的發展,有效地實現預期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都可以稱作有效的課堂。那么,生物教師應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采取多種有效學習方式,從而提高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
1.發揮教師有效的“教”
1.1提高課堂教學設計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核心是教學設計,它是課堂教學活動的指南,其目的是要促進每一位學生全面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能力。因此,教師要以有效的課堂教學設計為突破口。有效的生物課堂教學設計應體現“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教師不但要考慮教得方便和精彩,更要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貼近學生實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2課堂有效教學要注重通過多種途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是學習的“原動力”和“催化劑”。初中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對自然界的許多現象都懷有濃厚的興趣。因此,要提高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應注意從學生的興趣著手,通過各種途徑,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享受到學習的樂趣。
1.2.1課堂教學的新課導入要注重有效性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巧妙的新課導入方法,能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教學的情境之中。常用的幾種導入的方法有:新舊知識聯系的方法、懸念法、趣味法、問題情境法等。因此,教師要根據教學的內容以及本人和學生的個性特點,選擇恰當的導入方法。
1.2.2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興趣
“疑問”能使學生產生認知沖突,促使學生積極思考。精心創設“問題”情景,能促使學生“因疑而學,因學而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知識水平,在無疑問處、枯燥處和重、難點處提出一些啟發性的問題,以激活學生的思維。
1.2.3運用多媒體直觀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多媒體課件常常配以形象生動的畫面和悅耳的聲音,能通過圖像、動畫、影像、聲音等多種形式逼真地表現事物的存在和動態變化,吸引學生的視覺和聽覺,調動學生更多的感官參與學習,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因此,充分合理地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在生動活潑、和諧愉悅的氛圍中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顯著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1.2.4利用實驗教學促進手腦結合,激發學習興趣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初中新教材中安排了“觀察與思考”、“實驗”、“制作”、“演示實驗”、“探究”、“進一步探究”和“課外實踐”等一系列的內容,這些內容都是很好的實驗性學習材料。教師應積極開發利用這些實驗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探究問題和動手實驗的機會。例如教師可以變驗證性實驗為學生的探究性實驗,鼓勵學生選擇新的實驗材料,激發學生的求異思維。
2.促進學生有效的“學”
有效的課堂教學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方法、態度和能力以及是否構建起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方式。
2.1讓學生學會在探究中學習
探究性學習強調“做中學”,力圖通過“做”的主動探究過程來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學會學習。它要求教師不能把現存的知識原封不動地照搬給學生,而是在激發興趣的基礎上,啟發學生思考、質疑,鼓勵學生開展探究活動,在探究中學會學習。新的課程標準倡導探究式學習,新教材中的探究性實驗內容有了大量的增加。
2.2讓學生學會在實踐中學習
只有在生活化的學習情景中才能促進學生深入領會所學知識的價值。為了更好地體現“科學·技術·社會”的教育思想,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在生物學教學中,要廣泛聯系社會生產和生活實際,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創造性實踐活動,讓學生了解生物科學在生活和生產中的實際應用,使學生覺得生物學是一門有趣、實用的科學。
總而言之,通過提高課堂40分鐘的效率,能夠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教學效益的最好。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教育質量,是教育改革的著眼點和突破口。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
[2]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
[3]魏正惠.在課程改革中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探索與實踐[J].生物學教學,2003,(28)4:1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