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志鷹++夏新華+周小江++楊巖濤++石繼連
【摘要】中藥學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與中藥學課程建設息息相關,針對中藥學課程體系特色不鮮明,難以滿足行業對綜合性人才需求的現狀,為進一步提高中藥學專業學生綜合素質,通過探索人才培養模式、調整與改進課程體系和革新教學手段以加強中藥學課程體系建設,培養能適應現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高素質綜合性中藥學人才。
【關鍵詞】中藥學 人才培養 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4-0243-01
課程建設是教學計劃、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環節,關系到學生對本學科知識結構的科學理解和準確把握,直接影響到中藥學專業學生的認知結構和能力結構,決定了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面對高等教育的轉型變革,為使中藥學專業人才培養適應現代經濟社會發展,滿足行業對高素質綜合型人才的需求,形成特色鮮明、質量突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對中藥學專業的課程設置及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多層次修改與補充,希望能夠為加強中藥學課程體系建設,提升中藥學專業教學質量提供一些啟示。
1.人才培養模式的建設
《本科中藥學類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指出,中藥學專業是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醫藥事業發展需要的,具備中藥學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掌握一定的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具有良好思想道德、職業素質、創新創業意識和社會服務能力的畢業生。
我院中藥學專業以培養高素質綜合型中藥學人才為根本任務,根據社會對中藥人才的需求,修訂了中藥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提出了“2+1+1”分段式人才培養模式,明確了“培養系統掌握中醫藥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和社會適應性,較強的實踐能力,能在中藥開發、生產、檢驗、流通、使用與管理等領域從事中藥新藥研究、中藥制劑生產、質量控制與評價、臨床藥學服務、醫藥營銷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新的人才培養方案將人才培養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即: 第一階段執行統一的教學進程,第二階段實現專業方向分化,第三階段學生開展專業實踐與畢業實習。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以突出學生個性與創新能力、滿足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為目的,遵循了人才成長規律,體現了現代中藥學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發展要求。
與此同時,我院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自2013起實行本科生導師制,充分體現中醫藥院校師生“傳、幫、帶”的優良傳統。學生依興趣方向選擇導師,在導師的指導下,圍繞中藥提取、制劑生產、新藥開發、中藥分析、市場營銷等學科方向進行相應的理論、實踐學習,拉近了師生距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
2.課程體系的調整與改進
課程設置是指學校選定的各種課程的設立和安排。我院中藥學專業的原課程設置結構不夠合理,實踐學時偏少,課程門類缺乏系統性,難以滿足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既不利于開拓學生知識面和保證中藥學專業教學質量,也不利于發揮我院中藥學專業教育對地方中藥產業的引領作用。因此,我們修訂了人才培養方案,對中藥學專業的課程體系進行調整與改進。課程體系調整與改進主要包括:
2.1“2+1+1”分段式培養
根據培養目標的要求及人才需求的變化,我院在2013年修訂了中藥學專業本科課程計劃,對中藥學專業學生實施“2+1+1”分段式培養,課程模式為:“2”:第一階段為一、二年級,執行基于基礎課程的統一教學進程。為滿足“厚基礎”的培養目標,基礎課程由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組成。“1”:第二階段為三年級,實現專業方向分化式教學,分為中藥制劑與檢驗、臨床中藥、藥品營銷三個方向。“1”:第三階段為四年級,進行專業實踐與實習。新的課程計劃作為“2+1+1”分段式培養模式的課程載體,旨在培養能從事相關工作的高素質綜合型人才。
2.2 學科交叉
近年來,多學科交叉融合迅猛發展。為適應新形勢,我院制訂專門的政策促進其他學科與中藥學的交叉與滲透。以中藥學主干學科為基礎,整合學科力量,打造優勢學科,鼓勵學科間的多方位交叉與融合。如中藥藥物分析學、中藥資源開發、市場營銷學、藥膳學、制藥工程學等,這些新興學科近幾年來發展很快,體現了現代中藥學的特色。
學校為提升中藥學專業學生綜合素養,采用學分制,鼓勵學生攻讀雙學位、輔修第二專業,培養具有多重知識結構的復合型人才,提高畢業生的社會競爭力。
3.革新教學手段與方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
在以教師講授為主體的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針對中藥學課程體系的教學內容與特色,采用PBL等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中心,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強調學生的課程參與度與自主學習性。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自主能動性,為構建學生創新性思維打下基礎。
通過近年來的中藥學課程體系建設,我院在中藥學專業人才的培養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同時亦面臨著許多問題。我們將繼續大力改革,扎實推進中藥專業課程體系的探索與建設,為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綜合型人才而努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學校中藥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 本科中藥學類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S]. 2015, 07.
[2]顏紅, 楊晶, 夏新華,等. 中藥專業“2+1+1”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14, 12(24):80-82.
[3]劉海波, 沈晶. 多學科交叉融合的課堂教學方法[J]. 計算機教育, 2014(13).
作者簡介:
袁志鷹,助教,從事中藥學教學與科研工作。
楊巖濤,副教授,從事中藥學教學與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