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芳,胡小葉,王科平
(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浙江溫州 325000)
?
·健康教育·
背部教育課程及微信交流在慢性腰背痛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
陳芳,胡小葉,王科平
(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浙江溫州325000)
關鍵詞:腰背痛;課程教育;微信;健康教育
doi:10.3969/j.issn.1671-9875.2016.05.031
慢性腰背痛(1ow back pain,LBP)是指一側或兩側,或者腰椎、后背骶椎部位的疼痛或不適感,可伴或不伴有下肢疼痛,持續時間至少3個月[1-2]。最新的系統回顧顯示[3],普通人群中腰背痛的患病率為38.9%,與職業相關性引起的腰背痛發生率在人群中高達85%[4]。腰背痛雖然不會致死,但病程長、難治愈、易反復,嚴重者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行為,使其生活質量明顯低于普通人群[5]。早在1969年,瑞典就開辦了世界上第一個背部護理教育課程[6]。此后,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日本等都擁有了多學科參與的背部教育學校,患者通過參與這些課程可達到緩解背部疼痛、增強腰背肌肌力、提高對背部保護知識與技能的了解[7-8]?,F階段國內有不少適合于患者的腰背痛防治方面的閱讀材料,但系統性的背部護理課程幾乎未開展。近年來,由于微信這個社交軟件的流行及普遍應用,讓醫護人員與患者的交流更方便生動,互動明顯加強。本院微創外科近年來試開展背部教育課程,增強患者的自我干預作用,取得一定療效,現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入選標準:年齡16~70歲;符合臨床腰背痛診斷標準[9],病程≥3個月,局部疼痛NRS評分[10]≥3分;非手術疼痛干預,參與本研究前1周內未接受任何與本病相關的手術治療;患者意識清醒,思維表達清晰,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因器質性病變引起的疼痛及神經根性疼痛,不能按時完成課程內容,局部患有非特異感染性炎癥、結核、骨折,有嚴重的器質性全身疾病,如不能控制的高血壓、發生過腦血管意外、心肌梗死及嚴重的心律失常等。本研究獲得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向患者告知回訪流程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符合入組標準的患者10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文化程度等一般情況見表1,兩組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兩組患者一般情況
1.2方法兩組患者住院期間只口服鹽酸乙哌立松片緩解肌肉緊張,塞來昔布膠囊止痛等對癥治療。
1.2.1對照組接受護士的常規健康宣教,如避免腰部負荷過重、注意休息、腰部保暖、正確功能鍛煉、遵醫囑服藥等。
1.2.2觀察組
1.2.2.1開設背部教育課程背部教育課程設置見表2。要求患者參與背部教育課程,每周1~2節課,2~3周內完成5個單元數的課程;護士告知5個單元的授課內容,循環3個月。設置簽到制度,每例患者需參與完所有單元數,出院時患者未完成單元數的需返院參加。上完所有單元數患者可反復上課,患者如果暫時無法參與所有單元數,則把PPT或視頻發到其郵箱,并鼓勵及時補課。

表2 背部教育課程
1.2.2.2微信交流設立一個背部教育微信公眾號:溫醫大附二骨科醫院微創脊柱外科,由專門人員推送背部教育課程最新動態,分享腰背痛科普知識;同時通過微信公眾號詢問患者腰背痛緩解情況,要求患者及時反饋訓練情況,從而起到監控作用。推送的腰背痛科普知識內容包含理念篇、動作篇、飲食篇、問答篇、個案篇。理念篇中包含腰背痛的發生原因及機制;動作篇定時發送GIF動作圖,講解動作指南;飲食篇中介紹食物搭配均衡營養并適用于三高人群;問答篇中匯總一些常見的問題并及時解答患者所有疑問,督促并檢驗患者在家功能鍛煉情況及生活行為習慣;個案篇中介紹一些參與課程后對生活帶來美好影響的成功案例,以此激勵其他患者。
1.3效果評價分別于入院時、干預后3個月、干預后6個月、干預后12個月對患者進行直腿抬高試驗,評估腰背疼痛及腰部柔韌性。分別于干預3個月、干預6個月和干預12個月評估功能鍛煉的依從性。
1.3.1直腿抬高試驗又稱Lasegue試驗。患者雙下肢伸直仰臥,檢查者一手扶住患者膝部使其膝關節伸直,另一手握住踝部并徐徐將之抬高,直至患者產生下肢放射痛為止,記錄此時下肢與床面的角度,即為直腿抬高角度。正常人一般可達80°左右,且無放射痛;若抬高不足70°,且伴有下肢后側的放射痛,則為陽性。直腿抬高試驗角度反映了患者腰背肌肌力情況[11],角度越高說明肌肉耐力越好。
1.3.2腰背疼痛評分采用NRS評估患者腰背疼痛的程度,NRS具有較高信度與效度,易于記錄,因此在臨床上較為常用[10]。NRS用0~10共11個數字描述疼痛強度,數字越大疼痛程度越嚴重。0為無痛,1~3為輕度疼痛(疼痛不影響睡眠),4~6為中度疼痛,7~9為重度疼痛(不能入睡或者睡眠中痛醒),10為劇痛。詢問患者疼痛的程度,作出標記,或者讓患者自己畫出一個最能代表自身疼痛程度的數字。
1.3.3指尖到地板距離固定2人測量以便減少可能的誤差。測量標準:雙腿并攏,膝關節伸直,雙手下垂盡量觸摸腳尖前的地板,然后測量指尖到地板的距離。距離越短,說明患者腰部柔韌性越好。
1.3.4功能鍛煉依從性采用自制調查表評價患者的每日功能鍛煉情況。包括以下3個方面:患者是否有足夠鍛煉時間(0~5分),是否每天完成功能鍛煉(0~5分),每日功能鍛煉次數(0~5分)??偡?5分,12分以上為依從性好,9~11分為依從性一般,9分以下為依從性差。

2結果
2.1干預前后兩組患者腰背肌肌力和腰背部疼痛及腰部柔韌性情況比較見表3。

表3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腰背肌肌力和腰背部疼痛及腰部柔韌性情況比較
2.2兩組患者干預后各時間點功能鍛煉依從性好的例數比較見表4。
表4兩組患者干預后各時間點功能鍛煉依從性好的例數比較

例(%)
3討論
3.1開展背部教育課程及微信交流的方式有利于緩解患者的腰背部疼痛慢性腰背痛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其最基本的特點是疼痛和運動受限,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及降低勞動力[12]。平時工作姿勢不良,如歪頸扛物、低頭勞動、經常彎腰工作、下肢伸直位搬運重物、長久站立、不正確坐姿等使腰部結構處于力學上的不良條件導致腰背痛[13]。所以腰背痛是可以得到預防和控制的。本研究觀察組患者參與背部教育課程,在課程3單元中教導患者改善生活中的不良坐姿、行姿,改變其錯誤的軀體力學狀況,利用人體工程力學原理來減輕自己的勞動強度,如雙足分開站立,不將重物遠離身體,盡量采取蹲位避免彎腰,屈膝挺胸,運用腹部及大腿較有利的肌肉,讓患者減少腰背痛的發生率;并在微信公眾號中的科普文章中推送正確姿勢用來加強課后復習。在課程2單元中日常生活能力、等長運動、軀體力學的學習可以增強靜止狀態深層小肌肉群的控制和工作能力。因為人們在靜止狀態都是肌肉深層的小肌肉群在持續工作,如果增強這些小肌肉群的力量,肌肉持續工作的能力增強,同樣的工作強度就不會引起腰背痛[14],還可以達到減輕和治療腰背痛的作用。Kovacs等[15]研究表明,通過對患者進行系統的腰背痛教育可使其腰痛在6個月后得到改善。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各觀察時間點患者NR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開展背部教育課程有利于緩解患者的腰背部疼痛。
3.2開展背部教育課程及微信交流的方式有利于增強患者腰背肌肌力及腰背部柔韌性維持脊柱穩定性的組織主要有椎間盤、韌帶和肌肉,當腰背肌肌力下降時主要靠椎間盤、韌帶承擔重物負荷,容易發生肌肉疲勞,并可能導致嚴重創傷或累積性損傷。所以加強腰背肌肌力對維持腰椎的穩定性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觀察組患者參與背部教育課程,在課程4、5單元中,教會患者腰背肌的鍛煉方法,如飛燕點水、俯臥位抬腿等,可促進腰背腹肌肌肉和筋膜血液循環,增加脊椎、肌肉及韌帶的力量和柔韌性,提高肌肉的耐受性,強化核心肌群[16]。微信公眾號中推送相關腰背肌鍛煉方法,并鼓勵患者拍下動作視頻發送平臺以利糾正。同時,指導患者健康飲食,如增加鈣質攝入、避免高脂肪食物和喝可樂等增加骨質疏松風險。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患者的腰背部柔韌性及腰背肌肌力得到增強,且隨干預時間延長柔韌性和肌力改善明顯。
3.3開展背部教育課程并聯合微信交流有利于提高患者功能鍛煉依從性由表4可見,單純的口頭指導鍛煉比較枯燥乏味,隨時間推遲患者依從性會逐漸降低。所以讓患者參加多學科組成的背部教課程增加患者的參與感,建立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同時加入目前流行的聊天工具微信公眾號增加鍛煉樂趣性,并可以通過反復觀看鍛煉動作GIF動態圖達到鍛煉的正確性。在課程的1單元中,讓患者了解腰背痛發生的原因和機制,有利于患者掌握相關知識,做到主動學習,增加依從性。本次研究中觀察組利用課堂教育與微信交流相結合的模式,注重于患者的溝通,結果表明經過一段時間之后患者獲得較高依從性。
參考文獻:
[1] 關應軍,徐世元,陳業松,等.產婦產后慢性腰背痛發病率和風險因素[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15,38(6):432-434.
[2] 祁俊菊,王仙園,杜秋華,等.對慢性腰背痛患者實施心理干預的效果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3,28(9):855-858.
[3] Hoy D,Bain C,Williams G,et al.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global prevalence of low back pain[J].Arthritis Rheum,2012,64(6):2028-2037.
[4] 李民,董軍,陳珍,等.護士職業性腰背痛的研究進展[J].現代臨床護理,2013,12(2):76-79.
[5] 肖娟,滕紅林,王娜娜,等.慢性腰背痛病人疼痛、自我效能、功能障礙與生活質量關系研究[J].護理研究,2013,27(20):2076-2078.
[6] Jayson MIV.The lumbar spine and back pain[M].3 rd.London:Churchill Livingstone,1987:25-189.
[7] Groessl E,Weingart K,Johnson N,et al.The benefits of yoga for women veterans with chronic low back Dain[J].BMC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2012,12(Suppl 1):169.
[8] Shirado O,Ito T,Kikumoto T,et al.A novel back school using a multidisciplinary team approach featuring quantitative functional evaluation and therapeutic exercises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low back pain:the Japanese experience in the general setting [J].Spine,2005,30:1219-1225.
[9] 周秉文.腰背痛[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33-37.
[10] 梁梅興,陳素紅,陳春霞,等.兩種疼痛評估量表在老年患者癌痛護理中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4,52(16):93-95.
[11] 范振華.骨科康復醫學[M].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9:47.
[12] 祁俊菊,王仙園,周娟,等.主要照顧者參與慢性腰背痛病人疼痛管理的效果[J].護理研究,2013,27(10):3334-3337.
[13] 衛杰,郭偉,王飛,等.老年慢性腰背痛患者腰骶角、腰椎重力線指數與病情指標之間的相關性分析[J].實用醫學雜志,2010,26(19):3556-3557.
[14] Yang EJ,Park WB,Shin HI,et al.The effect of back school integrated with core strengthening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low-back pain[J].Am J Phys Med Rehabil,2010,89(9):744-754.
[15] Kovacs F,Abraira V,Santos S,et al.A comparison of two short education programs for improving low back pain-related disability in the elderly:a cluster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Spine,2007,32(10):1053-1059.
[16] Wang XQ,Zheng JJ,Yu ZW,et al. A meta-analysis of core stability exercise versus general exercise for chronic low back pain[J].PLoS One,2012,7(12):520-522.
作者簡介:陳芳(1983-),女,本科,主管護師.
收稿日期:2015-11-03
中圖分類號:R4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9875(2016)05-048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