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群
[摘要]英語語法知識是英語語言知識和語言能力的基礎。本文通過對英語語法教學理論和實踐的回顧,以及對目前體育院校大學生現有的英語水平現狀的分析,就體育院校大學英語語法教學模式進行探究,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體育院校大學生英語語法學習的積極性。
[關鍵詞]體育院校 大學英語 語法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0-0247-02
一、引言
隨著社會發展,英語的地位日益顯著,因而大學英語教學成為各個院校學生的公共必修課之一。而大學英語語法教學一直以來是國內教學的熱點話題。學生在中學階段的六年時間里,英語學習可以說是一直以語法教學為主。那么,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語法教學是否還有必要進行?2004年由高等教育司發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確定大學英語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尤其是聽說能力,促進學生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際中通用英語進行有效交際。[1]由此可以看出,未來大學院校英語教學的方向是注重學生們的語言能力,即交際能力,而非語言知識,即語法知識。據此,一些人認為大學英語語法教學應該取消或至少淡化;還有一些人認為應該繼續強化大學英語語法教學。那么,大學英語語法教學到底應向何處去?筆者針對這一現實問題在教學中不斷地思考與探究。
二、英語語法教學理論的發展與回顧
20世紀60年代,傳統的語法翻譯教學法一直是外語學習與教育的首要方法。傳統的語法翻譯教學法主要是以語法和翻譯為主的教學方法。二戰后,由于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的改變,原有的講法教學方式將無法適應社會對于人才教育的需求。在同一時期內,語言學理論的主導方向是喬姆斯基所倡導的轉換生成語言學理論。隨著語言學理論的發展,人們逐漸發現傳統的語法翻譯教學法的弊端。
20世紀70至80年代后,交際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和自然法(Natural method)相繼出現,傳統的語法翻譯教學幾乎被拋棄。二者認為,語言學習不是推理,而是人內在自然能力的作用,即學習語言主要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對話,有內容可談即可等等。其中Hymes的交際能力理論以及Halliday功能語言學理論尤為突出,從此出現了交際教學法。此教學法認為語言的基本功能是交際與交往,語言是表達意義的系統,傳統的語法翻譯教學再一次被放在了一個次要的地位。[2]自然法強調直接學習和直接應用外語,認為學習語言是潛意識的行為,人們可以逐漸地學會語言規律并且能夠運用其規律自覺地組織自己的語言。
在我國,外語教學方法的運用一直受到西方教學方法發展的影響。20世紀80年代之前一直使用語法翻譯法。80年代后,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以及對學生交際能力的要求的突出,交際法出現,很快得到了人們的普遍認同,并在各種教學活動中頻頻出現,由此,傳統的語法翻譯法漸漸走出人們的視野。近幾年來,人們在進行各類考試試題的比例安排,以及設計教材的內容中,語法所占比例急劇減少到了10%左右。
然而,從20世紀90年代以后,由于對第二語言習得的研究,使得人們重新認識理解了語法概念及其作用,新的語法教學方法的出現以及語法教學理論的更新,使得語言學家們進行了重新的思考與探究。其中較為突出的是語法技能(grammaring)的概念。其認為語法不僅僅是知識,同時也是技能。語法教學是一種有意義的、集中的、交互式的活動。Larsan-Freeman是其中突出的代表。
功能語言學重要代表人物Halliday認為,在表達意義的語言體系當中,語法的意義、形式,以及結構等應綜合考慮運用。Wilkins以及Canale等語言學家認為要想發展語言這種創造能力,就需要全面充分的學習并運用語法知識學習者,這樣就會促進語言創造能力。[3]研究者Skehan曾說過:如果犧牲句法以使交際進行,這對于語言發展及提高會有消極影響。[4]
三、體育院校大學英語語法教學現狀
(一)從學生的英語水平來看
體育院校的學生英語水平較弱,語法知識基礎更是極其有限。眾所周知,大學生們在經過了六年的中學英語學習過程中,中學教師極其重視基礎知識體系的構建,并配備大量的練習及測試。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大學英語語法教學仍然按部就班地重復進行常規的語法知識的學習與訓練,其結果注定是無效的。一是不論教師還是學生,都不具備中學的時間與精力。因為大學英語是大學生的公共必修課,而且大學生英語主要培養的是語言交際能力。二是重復機械的語法教學缺乏激勵性、創新性,那么學生會產生逆反心理,對語法學習課產生反感。中學六年的集中英語語法培訓與學習過后,體育學院學生的英語水平依然較低,如果重復教學,學生們會失去興趣,通常大學的常規的英語語法教學不過是原有的語法知識的重復,是時間與精力的浪費。
(二)從學生的學習動機來看
韋德爾(Wedell)說:“往往有這樣的情況,在經過多年的學習之后,學習者仍然不能在各種情況下始終如一地寫出符合語法規范的句子,或者說出能被理解的簡單的話語。讓學習者能夠表達簡單意義的辦法之一,就是從開始就講清楚語言的句法規則。”在體育院校學生未來的工作里,英語的實際運用目前來看并不廣泛,只需要一些基本詞匯與最基本的句式進行簡單運用及交流及可。那么,我們大學教師目前的英語語法教學工作就是怎樣從大量繁雜的語法規則、定義中進行歸納、總結,化繁為簡,掌握其規律與共性,為體育院校的學生創建一條簡潔、實用、易學的綠色通道,遵循“適度、實用”的原則,讓學生們看到希望。
(三)從學生的年齡來看
胡壯麟曾指出:“一些人說‘以學生為中心,同時恰恰不了解自己的學生。他們把學生當作嬰兒,當作孩子。這些人看不到成年人的經驗豐富,同時邏輯思維能力更強。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發揮成年人的長處,卻非要成年人向嬰兒、孩子‘鸚鵡學舌,怎么會取得好的效果呢?”[5]大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理解能力是人一生中最活躍、最積極的時期,尤其是體育院校的學生們,他們由于長年的體育訓練,思維尤其敏捷,更擅于歸納、總結、提煉。針對于體育院校學生這一典型特征及特性,我們大學教師就應該因材施教、對癥下藥,分析學生現有的知識體系的特點,對英語語法教學方法或者是模式重新審視,總結出一套適合階段、此年齡段學生學習特點的獨特的教學模式。
四、體育院校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探究
在英語作為外語的教學環境下,英語語法教學還應該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大學階段如何有效地進行英語語法教學,以便更好地為用英語語言進行交際,這是英語教育者必須要做的事情。對于語法的基本知識點,在中學階段學生們已經學習并掌握,雖然在英語語法的縱度與廣度方面,其英語語法知識還是有限的。但是,大學英語的學習,尤其是針對體育院校的大學生來說,對英語語語法最主要的是對其縱度與廣度的理解更為重要,掌握這些語法項目存在著的最根本的原因以及相互之間最基本的關系,系統地掌握有關語法的線性的結構,讓學生們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來理解、整合原有的語法知識,這一切讓學生們掙脫原有的、龐雜的、看似無緒的語法點的束縛,帶來耳目一新的輕松感。在這樣的基礎上,體育院校的學生們就可以有效地利用英語語法這一工具,在實踐的過程中適時、正確、有效地利用語法進行恰當的、簡單又準確的利用。
(一)整體性語法教學模式
傳統的語法教學,“樹形”結構是教師們通常使用的語法教學方法,即教師們根據教學需求,把學生們應掌握的所有語法項目全部羅列出來,之后教師對每個語法項目進行詳細講解,并且給出多個例句讓學生們體會與消化,最后相應的語法練習訓練是必不可少的,從而加強學生們對語法規則的掌握。現在,在學生們已有的六年英語學習的基礎上,我們不可再重復作業。不論學生基礎怎樣,對英語的語法知識都已經有了大致的了解和認識,只不過是這些知識是“點”性的,并且對于各個語法點之間的聯系缺乏關注。那么,我們大學生教師在語法課中的的主要任務或教學方法即是把所有的語法知識串聯起來,構建一個“金字塔“式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們從整體上把握英語語法的幾大版塊內容,從高處著眼,理解并掌握其全局。
(二)漢英對比語法教學模式
成人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利用與母語相關的問題的解決程序來進行語言教學。那么,大學教師要擅于鑒別與比較,把英語語法結構中與漢語語法結構中的異同進行綜合歸納,然后對其結構中的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比較或對比。比如,其中的語法功能、語言結構、不同的文體、上下文的關系等等。比如,漢語的基本句型是“主、謂、賓;定、狀、補”,而英語語言的基本句型也是如此。
(三)主干語法教學模式
毫無疑問,英語教學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們運用英語進行交流,即交際能力。體育院校的學生對英語學習最直接的、現實的目的就是能進行最基本的正確的對話與交流。因此,我們教師在英語語法教學中,主要就強調、強化英語中最基本的句型結構,即“主、謂、賓”結構,即簡單句。而較復雜的句型,比如復合句與并列句,在簡單句的基礎上較容易拓展與領會,只需要加上相應的連接詞即可。而簡單句稍加擴展與修飾就會豐富且飽滿,表達得更形象、生動。比如,在“主、謂、賓”這一主干之前或之后,加上非謂語動詞進行補充。也就是說我們應該把句子從大方向抓起,放棄細支末節,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們看到希望。
五、結束語
多年來,教師填鴨式的英語語法教學方法導致課堂內容單一、枯燥。學生們無興趣,學習效率低下,尤其是針對體育院校的大學生對英語的學習,更多的是實踐、實用。在大學生目前的知識儲備的基礎上,面對“適度、實用”的英語教學大綱要求,以及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們大學教師就應該不斷地探索,鉆研新的教學模式,學習新的語法理論知識,才能把語法教學與外語教學的交際目的結合。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2]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2009.
[3]趙美娟.關于英語專業的語法教學[J].外語辦,1999(04):49.
[4]Skehan, Peter.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5]胡壯麟.中國英語教學中的“低效”問題[J].國外外語教學,2001(04):34
責任編輯: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