譙薇+云霞+倪小茹
摘要:鄉村產業發展對于縮小城鄉差距、促進農業工業化、增加農民收入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我國新型城鎮化背景下鄉村產業建設問題成為社會經濟生活迫切需要重視與解決的重大問題,本文結合我國鄉村產業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系列解決對策,包括:(1)制定科學的產業發展規劃,創建多元化的產業發展模式;(2)重視鄉村產業發展所需基礎設施的建設;(3)健全鄉村產業發展的政策保障體系。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鄉村產業建設;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291.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3-000-01
新型城鎮化是統籌城鄉均衡發展,注重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多重提升,引入創新科學技術成果,逐步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村城市化、農民市民化的新型城市化發展道路。我國十分重視新型城鎮化的建設,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規,規范以促進新型城鎮化的穩健發展。從黨的十八大到十八屆五中全會以來,陸續出臺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干意見》等政策文件,均指出了我國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方向與重點目標,為各地城鎮化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更是明確了新型城鎮化道路,即“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促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協調推進”。
但新型城鎮化目標和實現面臨著眾多問題,難以真正實現高質量、高效益、高水平的城鎮化。如何保障城鎮化質與量的雙重提升,有效解決傳統城鎮化發展模式的遺留問題,逐步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將是影響未來鄉村發展的關鍵問題。
一、當前我國鄉村產業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傳統城鎮化的推進過程中,雖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是同時產生了許多問題,如粗放型的農業發展方式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及環境的破壞,農業人口的大量轉移造成農村土地及房屋閑置,農業從業人員收入整體偏低,農業工業化發展緩慢等。具體而言,我國鄉村產業建設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1.鄉村產業發展模式單一,產業發展缺乏科學規劃
當前我國的鄉村城鎮化的發展模式較為單一,鄉村發展模式大多表現為盲目的城市擴張,追求城市人口數量的增加,未能制定科學的產業發展規劃,造成了資源配置的不合理。鄉村產業發展的弊端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由于政府過多的重視綜合發展指標,未能對鄉村進行合理的產業定位以及產業布局,造成了城鎮化發展中鄉村產業建設的問題,阻礙了鄉村工業化的發展。另一方面,各級政府未能因地制宜,針對不同的鄉村地區,采取適宜的產業建設模式,導致了鄉村產業建設的趨同化,未能有效利用當地資源實現區域特色產業的發展。
2.鄉村產業建設基礎設施相對落后
舊的城鎮化發展模式下,政府的財政投入大多集中于城市周邊的城鎮地區,對于農村的產業發展的基礎設施投入較少涉及,而農民本身的經濟能力有限,導致鄉村的基礎設施遠遠落后于城鎮地區,農民不能享受到均等的公共服務,如垃圾及污水處理設施缺乏、交通道路多遠投入機制不足、農村飲水工程的建設落后、未能對農戶宅基地及能源結構適度改造等。上述眾多方面的現象表明了我國鄉村產業建設的基礎設施的投入機制尚未形成,導致農村產業基礎設施的建設程度與城鎮化地區的差異顯著,影響了農村工業化水平的提升。
3.鄉村產業發展的政策保障體系不健全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鄉村的產業建設離不開政策保障體系的支持。當前針對鄉村產業建設方面的保障體系不健全,阻礙了鄉村工業化的進程。例如針對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過程中的戶籍制度問題,政府未能制定有效靈活的戶籍改革制度,戶籍差異致使進入小城鎮的農業轉移人口未能完全享受城市居民正常的服務及待遇,影響了小城鎮產業發展勞動力的有效供給。或者對于農村宅基地的規劃及管理缺乏配套的規定及準則,導致出現了產權不清的“小產權”房、宅基地商用化、農業用地住宅化等問題,影響了產業發展所需土地的集約化使用。這些都影響了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產業的發展。
二、促進我國鄉村產業建設的對策建議
1.制定科學的產業發展規劃,創建多元化的產業發展模式
一方面,各級政府應當結合本地經濟發展水平及資源稟賦條件,制定合理的產業發展規劃及產業發展,創建多樣化的產業發展模式,例如發展有機農業或生態農業,引導鄉村健康有序發展。另一方面培育鄉村特色產業,延長產業鏈,盡量做到產城融合,防止產業空心化現象的發生,帶動鄉村一、二、三產業的聯動發展,建設美好鄉村的同時大幅提高農民收入,使得產業集聚的效應得到有效發揮,資源得到合理配置及利用。
2.重視鄉村產業發展所需基礎設施的建設
首先,政府應當加大對鄉村產業發展所需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投入,建立專項鄉村建設資金庫,制定相關建設方面的優惠政策,增加建設資金來源。其次,完善資金管理體制及實施監督機制,使得專項投入的資金能夠合理的運用到鄉村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的建設,有效杜絕濫用及挪用資金現象的發生,通過監督管理體系的實時監測及不定期核查確保資金的科學使用。
3.健全鄉村產業發展的政策保障體系
健全的政策保障體系是新型城鎮化背景下鄉村產業建設的有力保障。政府需要在土地利用、戶籍制度、財政投入等多方面建立有效的政策保障體系,以此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土地、勞動力、資金等要素。例如在土地利用方面,應當規范鄉村宅基地、農業用地、集體建設用地的使用及流轉,促使有限土地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另外對于戶籍制度方面,弱化城鄉戶籍制度的限制,推行居住證制度,使得小城鎮化的農業轉移人口能夠享受平等的公共服務,保證產業發展的勞動力供給。在財政投入方面,一方面加大對于鄉村產業發展的專項投入,另一方面強化城市反哺農村的投入機制,建立有效的投融資機制,解決產業發展資金短缺的問題。此外,應加強產學研合作機制,促進鄉村產業技術創新,提升農村工業化水平。
參考文獻:
[1]李嘉政.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美好鄉村建設策略研究[J].城市時代,協同規劃——2013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2013:2.
[2]張衛國,羅超平,李海明.農民工、產業結構與新型城鎮化——“中國西部開發研究聯合體第10屆學術年會”綜述[J].經濟研究,2015(08):175-176.
[3]黃桂蟬,胡衛東.我國傳統城鎮化的特征與新型城鎮化的路徑探討[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3(11):672-675.
作者簡介:譙 薇(1973-),女,漢族,四川瀘州人,博士,單位:四川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產業組織與公司發展戰略。
云 霞(1990-),女,漢族,湖北荊門人,碩士研究生,單位:四川大學經濟學院,研究方向:產業組織與公司發展戰略。
倪小茹(1993-),女,漢族,四川綿陽人,碩士研究生,單位:四川大學經濟學院,研究方向:產業組織與公司發展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