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趙立文
摘要:《思想品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是培養大學生法制思維和思想品德的重要課程。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環境下,要更加注重從法治視域審視愛國主義教育,將法治精神與愛國主義價值理念下相結合,培養學生依法愛國和理性愛國的思維。本文以《思想品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為例,探討了法治視域下的愛國主義教學。
關鍵詞:《思想品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愛國主義;法治精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3-000-01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發展的主要精神動力,當代大學生肩負著建設社會主義的重要使命,對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更加重要。近些年來,我國大力建設法治社會,并逐步走向依法治國的道路,新時期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與法治教育是一脈相承、緊密聯系的,因此在《思想品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中應融入法治教育的內容,提高大學生的法治思維和愛國思想。
一、愛國主義與法治精神
法治建設可以說是愛國主義的內容之一,愛國主義與法治存在緊密聯系。第一,愛國主義與法治都以正義精神作為邏輯始點。對法治和愛國行為的判斷都以“正義”作為前提,做到正義就是愛國的最好表現,愛國和法治在精神價值上的追求是統一的。第二,愛國主義和法治是內涵理性的基礎。愛國主義教育與法治社會的建設都內在地需要理性的考證,將愛國主義融入至法治理念中,能夠正確、客觀的評價愛國主義,并發揮出教育的功能,在學生心中建立起科學的愛國主義理念。第三,愛國主義和法治都以責任作為依歸。法治的目的是構建和諧的社會秩序,通過責任實現社會的穩定,不論是愛國主義還是法律都以人的行為為基準,形成良好的生存狀態。第四,愛國主義與法治精神在對待社會公民的態度上是一致的,都是要保障人的自由、民主和平等,保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二、《思想品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愛國主義與法治精神是相契合的,愛國主義教育在法治時代不僅僅是一種道德教育,更是法律教育。大學生的學法、守法實質上就是愛國主義的表現。將愛國主義融入至《思想品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中,積極開展愛國主義法律教育。
(一)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
傳統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是一種常識性知識灌輸式的教育方式,在《思想品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中表現為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不能使學生感同身受。《思想品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應充分發揮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起到主導作用,在展示教師引導價值的基礎上,使學生能動的自主構建知識,自主形成法治思想和愛國主義精神。因此,高校《思想品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應改革教學方法,將教學重點放在課堂探索活動上,鼓勵教師進行教學方法的自主變革。例如將教學內容進行專題化整合,適當擴充愛國教育和法治教育的內容,在提升學生思想道德修養教學中,增加法治精神和愛國主義的專題教學,形成良好的法律素養。《思想品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考核方式也應進行轉變,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應采用形成性的過程評價方式,結合多樣化的評價方法,例如針對一些列的案例、事件、問題等開展調查活動,學生在調查的基礎上進行答辯考核,并附上報告,綜合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完善愛國主義教育教材
參考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結合國內大學生成長發育特點,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和法治教育應以公民教育為主。以美國為例,美國頒布公民教育大綱指導公民的愛國主義教育。我國在開展愛國教育的歷史中,不斷完善各項教育大綱,思想政治課程在不同階段教育中不斷完善,教材也不斷豐富。在此基礎上,應不斷完善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教材,加強高校愛國主義教材與中學教材的相互銜接,提高教材的高度,更加適合大學生思想發展的需求。還要充分考慮不同專業學生對法律知識的接受程度,對于非法律專業而學生的法治教育應加強法律常識的教育,提高大學生的法律常識和法律意識,從而更好的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三)深入挖掘愛國主義教育第二課堂
高校愛國教育出了開展《思想品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外,還要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高校一般開展學生參觀愛國主義基地的活動,或是觀看愛國主義教育影片,對我國的發展歷程和未來前景進行了解,提升學生的愛國主體精神。但對于愛國主義第二課堂的開發,往往缺乏與法治教育的融合,因此應從法律維度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將高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視角放在普法教育活動中,首先,確定適合大學生學習的普法讀本,目前高校普法教育讀本還不完善,缺乏深入研究和開發,應從這方面入手編寫適合學生思想教育的普法教育讀本;其次,鼓勵大學生參與至對社會問題的法律思考活動中,特別是與自身發展相關的社會問題,開展公開的談論,積極發表開發,激發其法律意識和法律思維;第三,鼓勵學生參與至社會法律服務活動中,在真實的案例、事件中培養其法律意識,通過社會服務更好的激發為國家、為社會服務的意識,培養愛國主義精神。
三、結束語
愛國主義教育有利于推動高校法治教育的發展,法治進程的發展為愛國主義的培養提供機遇。高校在開展《思想品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中,應將法治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在法治理念下進行愛國主體教育,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出高素質的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吳安新.法治視域下的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基于《思想品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思考[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6:82-87.
[2]王卉.“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4.
[3]花育萍.“思想品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研究性教學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1,23:159-160.
[4]翟婷婷.“思想品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實效性路徑探析[J].太原大學學報,2013,01:111-114.
[5]崔杰.“思想品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改革芻議[J].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新探索,2010,00:229-237.
[6]李政敏.《思想品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思考[J].消費導刊,2009,17:17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