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菲
摘要: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是重中之重,同時也是新時期高校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早發現、早預防、早治療是此項工作的宗旨與目標,由于輔導員恰處于學生工作的第一線,掌握著學生的第一手資料,因此輔導員處于心理危機干預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位置,本文立足于輔導員在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中所處的特殊地位,探討輔導員面對需要危機干預的同學的幫助技巧。
關鍵詞:高職院校;輔導員;貧困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幫助技巧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3-000-02
近些年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到教育部門的關注,特別是近期頻發的校園惡性暴力事件更使得公眾的目光集中于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上,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和教育部、衛生部、共青團中央聯合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教社政(2005)1號)等文件精神學校應該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度,構建完善的校園心理危機干預系統,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早發現、早預防、早治療,將校園惡性事件扼殺于萌芽中,創建積極向上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最終使學生獲得全面發展。
大學階段是一個個體真正從依賴走向成熟的重要時期,正是因為這是一個探索的、敏感的階段,因此同學們之間難以避免會出現一些摩擦及不和諧的因素,由于教育管理體制歷史的和現實的特點,當學校發生危機事件時,社會各界以及教育管理部門往往傾向于從法律法治問題、教育管理角度、生命安全方面的角度去思考和解決問題,容易忽視發生危機事件內部的深層次的原因,而當事件平息過后,再去剖析這些事件時,不難發現正是由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危機排查工作的薄弱,無法在事件的萌芽階段解決問題,基于此現狀,建構完善的心理健康危機干預系統是現階段心理健康工作的重中之重,這個系統是建立在學校教育與管理系統下的一個獨立的系統,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設立的一個自下而上的完備的系統,從一級網絡的班級心理聯絡員及輔導員,到分管學生的院長,從學生管理的一線人員到管理人員,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從細微之處入手,從危機事件的萌芽入手,實現危機事件的早發現,學生管理部門和心理咨詢中心及時干預,處理,確保危機事件早預防、早治療,從面大大降低校園惡性事件的發生。
綜上所述,這項工作不能只依靠學校的心理健康工作人員,還需要處在一線崗位的班級輔導員的支持與配合,但是多數輔導員并不具備心理學專業知識,所以要求輔導員從專業的角度對同學進行咨詢和治療是不現實的,基于此現狀,學校就應該為輔導員們提供一些易于操作的技巧,從而與學生建立一種類似咨詢的關系,了解其生活情況及心理現狀,及時排查需要危機干預的學生,預防學校中自傷及他傷事件的發生,從而實現早發現、早預防、早治療的最終目標。
一、危機干預的排查對象
在心理危機干預工作中,輔導員要有一定的觀察能力和工作敏感性,同時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人而異。
(一)異常狀態學生
1.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無法統一學生
一般情況下,正常的心理狀態是建立在客觀現實的基礎上的,如果輔導員發現有學生產生了某些與現實世界不相符合的心理狀態或行為表現(即出現幻覺,包括幻視和幻聽等),并且本人深信不疑,處于不自知的狀態,則該同學就是緊急危機干預的對象;
2.心理活動的內在無法協調學生
人類的心理活動被分為認知、情緒情感、意志行為等部分,這些部分組成了一個完整的統一體,正常情況下,各種心理過程之間具有協調一致的關系,這種協調一致性,保證人在反映客觀世界過程中準確和有效。如果有些同學出現與現實刺激不相符合的情緒情感,并且本人深信不疑,處于不自知的狀態,比如悲傷的事情發生后,學生出現興奮與開心的情緒,該同學應該進行緊急危機干預;
3.人格突發扭轉學生
人格特征一旦形成,便有相對的穩定性;人的一生中在沒有重大外界變革的情況下,人格特征一般是不易改變的,若發現學生性格發生明顯的變化,那么輔導員就需要引起的高度關注,進行緊急危機干預。
(二)正常范疇的亞健康狀態學生
另外還有一些細微的情況需要引起輔導員的注意,已知家庭遭受突發性重大變故的學生,身體有慢性疾病或重大病史的學生,遭遇重大感情危機等情況,出現突發情緒問題的學生;學習成績不好,臨近畢業可能無法獲得畢業證、學位證的學生;家庭經濟困難、生活難以為繼的學生;此外由于其他各種未知原因造成學生表現異常的,已經為大學生中不可忽視的群體,極易出現問題,造成嚴重的后果,因此,輔導員應該全面把握班級同學的信息,掌握全班同學的心理狀態,這樣才能更好開展危機干預工作。
二、針對需要危機干預學生的幫助技巧
(一)引其表達,導其宣泄
當輔導員發現班級中有處于亞健康狀態的學生時,這時就應該抽出時間跟該同學進行交流溝通,輔導員可以“我們可以聊聊天嗎”來開啟本次溝通。有研究表明:將不良情緒傾訴出來就能解決問題的一半;良好的傾聽就是心理治療的一半。
因為人一旦有了不良情緒,就要及時的發泄出來,否則,事情會變得復雜而難以解決。也就是常說的該哭就哭,該笑就笑,宣泄是調節情緒的好方法,把不良情緒表達出來,發泄出來,千萬不要壓抑和默默忍受。當然發泄時有一個基本原則:不要影響和危害他人,使他人感到痛苦。
日常生活中,宣泄的方法豐富多樣,如:哭出來,大笑,吃東西,逛街購物,打游戲,唱KTV,跑步運動,旅行等等。并且有研究表明:眼淚能把有機體在應激反映過程中產生的某種毒素排出去。同樣,笑也是一種釋放,笑本身就是心情輕松的表現。心情不好時,可以看看喜劇,笑話,或者和幽默的朋友聊聊天,盡量讓自己心理舒適起來,畢竟良好的情緒是解決問題的先決條件。
(二)正常化技術
當學生出現亞健康狀態時,輔導員可以告訴學生:平常心對待即將發生的心理問題;平常心對待已經發生的心理問題;這是正常的,別人遇到你這樣的情況也會這樣反應的。
告知學生別人遇到這種情況也會出現這樣的情緒與反應,讓其感到自己并不是孤立的異常的,從而使學生宣泄不良情緒,緩解壓力與焦慮。
(三)升華人生價值技術
當學生因為現實中遭遇喪失,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并明顯開始缺乏自信,這時輔導員可以用“人生價值”技術或“升華”技術,讓學生學會感謝苦痛,正是因為苦痛成就了現在的你。
人生價值和升華是一種很有建設性的心理功能,也是維護心理健康的高級能力,此項技術最早是精神分析學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提出的,他在為精神病人做分析的過程中發現了一種心理防御機制——升華,他將一些本能的行動如饑餓、性欲或攻擊的內驅力轉移到一些自己或社會所接納的范圍時,謂之“升華”。例如:失去心愛的人,將悲與傷的情緒化做筆下動人的文字,最終成為作家或者哲學家。
(四)咨詢與轉介技術
在對需要危機干預的學生進行幫助時,輔導員要對學生的心理狀態進行初步的評判;學校心理健康老師認真分析和評估來訪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如達到心理障礙甚至心理異常狀態的,應及時轉介去專業醫療機構。而對于輕度問題學生可以通過面對面的咨詢,幫助學生化解心中的苦悶情緒,并尋找自身的可用資源自愈,并對學生的情況進行追蹤,持續給予關注和關懷,使他們能夠漸漸地進行自我調節和探索,獲得自身的價值和意義。
三、總結
輔導員是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力量,輔導員工作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作為輔導員,我們應該花精力去了解學生,經常性地與學生談話,從中獲得更多的信息,幫助學生應對成長中的困惑和問題。這就要求輔導員在工作中不斷地加強理論學習與實踐經驗的總結,努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力。
所以,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項多部門配合的綜合性工作,具有長期性和復雜性。學校應增強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意識,建立健全學校心理危機干預系統,不斷探索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策略,才能促進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進而促進高職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丁明霞.高校輔導員談話藝術探析[J].科技資訊,2007(16):11-12.
[2]朱秀微,徐芳麗.高校輔導員談話工作的心理咨詢技巧運用[J].文教資料,2008(12):198-200.
[3]曾鑫,范媛媛.基于心理咨詢技巧的輔導員談心談話模式[J].山東青年,2014(8):7-8.
[4]徐姣.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中的角色定位思考[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5(2):51-54.
作者簡介:蔡 菲(1987-),女,漢族,山西運城人,樂山職業技術學院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主任(兼職輔導員),講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碩士,研究方向:應用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