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
【摘要】本文通過對近期社會關注的涉及大學生心理的新聞的分析,提出班主任工作要高度重視大學生心理問題,要注重掌握方法和技巧,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預防 班主任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5-0187-02
近期高校涉及大學生的危機事件疊發,2016年2月,各大媒體爆出北京大學吳姓學生涉嫌弒母,經媒體爆出的作案細節極其恐怖怪異,有心理學家和刑偵專家推斷該生可能存巨大心理缺陷;同年3月,四川師范大學爆出殺人案,舞蹈專業大一新生在宿舍內被室友以極其殘忍的手段殺害,后續多方報道都談及行兇學生患抑郁癥多年,甚至有過多次自殺行為。這兩起惡性案件的無不透露出,心理問題已經成為高校學生工作管理過程中必須要高度重視,嚴謹對待的重要問題,心理輔導工作已經成為大學班主任工作的重點。
在以往的思維中,高校輔導員及班主任都是按照傳統經驗辦事,對理論水平的要求不高,而且過于強調“政治性”和“生活性”,“政治性”即在思想政治上對學生進行糾偏,在涉及國家的重大政治問題上保證學生立場正確,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也是維穩工作中重要的一環;“生活性”即指在校園生活上對學生進行關懷,衣食住行等全方面對學生進行幫扶和指導,保障學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大學學習中,輔導員和班主任往往是“嚴師”+“保姆”雙型角色,而對心理問題的關注度往往排在這二者之后。隨著惡性心理事件的頻發,大學班主任工作要調整工作模式,逐步重視班級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成為一個擁有健康心理的大學生,成為班主任工作中重要的目標。
二、現代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
引發現代大學生心理問題頻發的幾個主要原因:
(一)全方位的競爭
現代社會,房價高啟,大城市競爭壓力陡增,而普通大學往往地處本省范圍內的一二線城市,所謂的象牙塔如今已經無法與社會完全隔絕,根本不可能實現“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這樣的單純學習環境,社會競爭壓力通過各種渠道向學校滲透傳遞,使得本來就已經要承受學業競爭壓力的學生,還要疊加承受經濟競爭的壓力,而且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很多學生都表述“被社會壓得透不氣來!”
(二)人際交往不和諧
現在的在校大學生主體是“95后”,他們個性鮮明,自我意識非常強烈,包容性強而奉獻意識差,務實化的價值觀,使得班主任老師要在現代教育模式下,準確把握他們的思想動態,經過歸納“95后”有三個突出的思想表現:
(1)與人交流時隱藏自己的想法,現在的大學生在接受新鮮事物問題上,往往表現的非常順利流暢,也善于表達出自己的意見,但是卻很容易去掩蓋自身的真實性意圖,這其實就是不愿意外人去了解和洞察自己的內心世界,保持自己的獨立性。
(2)外表開朗,內心憂郁,很多學生在學校參加各類活動和社團,在老師和同學們面前表現的非常熱情開朗,非常受歡迎,但是在獨處或者與親密朋友相處時,反而會發脾氣,這樣的學生往往把自己的負面情緒隱藏起來,積累到一定程度才會爆發,這也是如今部分高校中出現的,大家公認的“開朗陽光男孩”卻會在意想不到的情況下做出輕生自殘等舉動,令家長和老師錯愕不已。
(3)夸夸其談和畏縮不前并存,各類交際軟件和平臺的出現,人際交往已經不能僅僅是面對面交談,很多時候的人際交往變成了線上活動,部分學生在線上的虛擬世界中夸夸其談,是思想的巨人,但是在線下卻無法將自己的思想付之行動,成為行動的侏儒,很多學生能夠在學習上表現的非常上進,但是在實際上卻將自己的決心拋之腦后,大玩特玩,是典型的心口不一,成為了矛盾的共同體。在批評自我時非常善于刨析自己,對自己的行為表現出痛恨,但是卻也不知道如何才能改變這個狀況,最后惡性循環,自暴自棄。
(三)愛情婚戀矛盾
現代社會婚戀觀念較之以前有了非常大的變化,自由程度增強,隨之而來的思想沖擊也越來越強,物質化傾向非常嚴重,部分大學生將戀愛與婚姻分離開,在戀愛時不考慮將來,認為只要兩個人在一起開心就好,在一起時沒有責任,分手了也不需要糾結感情。一方面是傳統婚戀觀和道德觀的影響,另一方面“金錢至上”“享樂主義”觀念滲透到大學生的婚戀觀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三、班主任在學生心理工作中的兩個工作重點
第一,注重預防工作
班級管理上,建立預警機制,充分發揮班級干部,團員的作用,在班上設立心理委員,關心聯系同學,多方面加強思想和情感上的聯系與交流,了解思想動態和變化,在出現心理異常情況下,及時聯系班主任,特別是注意外部應激因素,戀愛受挫,家庭問題(留守兒童經歷,家庭關系不和諧),身體疾病和生理缺陷,學習困難,經濟困難,實習就業困擾。
在新生入校時,對全體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測評篩查,要對以下人群重點關注:有心理障礙或者心理問題的學生;家庭遭遇重大變故,身體突發疾病,遭遇情感危機,有留守兒童經歷,與他人發生嚴重沖突后心理可能異常的學生;對于大學學習嚴重不適應,學習壓力沉重,且無法改變的同學;長期曠課,上網成癮,影響人際交往和學習的學生;家庭經濟困難,且性格內向,不開朗,不樂觀的學生;有精神病史的學生,如心境障礙,抑郁癥,妄想癥,癔癥等異常心理的學生。
第二,注重法律責任與義務的區分
班主任在心理問題上要注意法律責任問題,大部分有心理問題的學生不會出現進一步發展的情況,隨著生活閱歷的增加,心理耐受能力會逐漸提升,而少部分學生會從心理問題演變升級為精神障礙問題,對于精神障礙的學生,班主任一定要明確法律責任,我國新精神衛生法自2013年開始施行,其第三十條、三十一條和三十二條的規定,班主任不能強迫學生去進行精神疾病的治療,有精神障礙的學生他的監護責任為其法定監護人即父母,在這個問題上班主任工作不能逾越法律的界限,一定要及時準確地與患病學生的家長保持聯系,讓其明確自己的責任。
參考文獻:
[1]陳國海.朋輩心理咨詢[M].暨南大學出版社,2001
[2]黃河,陳先剛.試論高校的危機公關與管理.昆明理工大學學報.2007.6
[3]齊允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施途徑的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5(1):127-130
[4]《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2012年10月26日頒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