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丹
摘 要:為了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所帶來的負面效果,從情境性資源的挖掘,為學生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挑戰性資源的挖掘,為學生提供創新思維培養的動力;魅力性內容的挖掘,為學生營造欣賞美和感受美的情景三個方面,研究精心挖掘教材資源培養學生樂學情感。在數學教學中,情感可以使教材親近化、使教師親切化、使課堂生動化、使學生情境化。
關鍵詞:數學教學;教材資源;樂學;情感
中圖分類號:G420;G63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13-0092-02
目前數學教學的現狀是教師“勤”于收集習題,注重系統訓練,關注知識的梳理和結構掌握,并進行多樣的“變式訓練”,通過“做題”來鞏固和強化知識。“多練多講”成為數學教師教學的普遍模式。而過多的測試和高強度的解題訓練,使得較多學生有“失敗者” 的心態,輕者導致學生對數學學習缺乏興趣,重者導致學生對數學產生厭學情緒。為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所帶來的負面效果,教師應精心挖掘教材資源,培養學生樂學情感,構建有效課堂。
有關浙江省溫嶺市淋川中學的報道《理解——來自淋川中學“辦適合學生教育的學校”》中的一些觀點,是站在情感因素的角度提出來的。要讓學生在學習中提高整體素質、樂學會學,讓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樂教善教,建立民主平等、融洽合作的師生關系。學校提出的“真誠對話教材,不僅僅理解教材結構,把握重點難點,更要明確教材設計的目的和開展活動的意義,明確教材設計者為教師教學留下的空間和余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布魯納曾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教材內容中蘊藏著豐富的情感因素,要使教材內容產生吸引力,就要深挖、挖透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可以從情境性、挑戰性、魅力性這三個方面去進一步挖掘、拓展。
一、挖掘情境性資源,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
數學的學習往往離不開具體的情境,而現行的新課程教材恰好是將一些知識點都融入到具體的情境之中。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只要將這些內容處理好了,學生學習起來自然會興趣盎然,也會以積極的態度投入到學習中去,使學習成為一種自覺行為。這樣,課堂教學的有序高效性就有了保障,整個課堂的推進將會水到渠成。
(1)運用教材提供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數學教學中運用插圖,是課堂中最方便、最經濟的教學手段。在條件差的農村學校,或設備不完善的地方,可以充分挖掘插圖資源。新課程教材所提供的情境具有現實意義,也很貼近學生的生活,或者極富童趣,往往能很好地提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學起來如魚得水。例如,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二十四章“圓”,垂直于弦的直徑中的情境引入是這樣的:你知道趙州橋嗎?它是一千三百多年前我國隋代建造的石拱橋,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與智慧的結晶。它的主拱橋是圓弧形,它的跨度(弧所對的弦的長)為37.4 m,拱高(弧的中點到弦的距離)為7.2 m,你能求出趙州橋主拱橋的半徑嗎?課文插圖,是配合文字的理解而添加的圖片。許多插圖新穎獨特,富有情趣,不僅增加了習題的趣味性、形象性,對解讀題目內涵也有重要的輔助作用。學生在語文課中已經學過了《趙州橋》這篇文章,對趙州橋已有一定的了解,讓學生動用學過的知識,把已有知識遷移到其他學科中,可以較好地激起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
(2)替換教材提供的情境,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材中的有些情境不夠貼近學生的生活,這時,教師可以舍棄教材情境,尋求貼近學生生活的生動情境,這樣可以更好地與學生的生活進行對接。例如,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章“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號與去分母中的例2:一艘船從甲碼頭到乙碼頭順流行駛,用了2小時;從乙碼頭到甲碼頭逆流行駛,用了2.5小時。已知水流的速度是3千米/小時,求船在靜水中的平均速度。船、碼頭、順流、逆流等詞在很多學生的生活中極為少見,學生缺乏生活經驗。因此,在講解此例題時,可以采用學生熟悉的情境:在有風情況時往返學校,順風時的車速=車在無風時的速度+風速,逆風時的車速=車在無風時的速度-風速,而往返學校時的路程不變,借此類比順流、逆流的船速及其中的等量關系。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不僅拉近了教材與學生的距離,而且還能使學生更快、更好地理解題目,提高課堂效率。以此為契機,教師可以讓學生拓展思維,在生活中和其他學科中尋找更多關于這個類型的數學題,更有效地促使學生在學習中懂得遷移運用,由此及彼地學習。
(3)化用教材提供的情境,注重數學實踐。教材中的情境是靜止的,很難讓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虛擬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參與其中,寓教于樂。例如,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二十四章“圓”第二單元,探究兩圓的位置關系。書本上的圖形都是靜止的,在教學時可以畫出動態的圖形,在運動的過程中根據交點的個數更好地得出兩圓的位置關系。這樣既完成了本節課的任務,又能使學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例如,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章“整式的加減”第一單元中的同類項及合并同類項,書本中的情境引入對學生來說比較抽象、難懂。為了使學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接受,在教學時可采用學生熟悉的事物——梨與蘋果。比如,2個蘋果+3個蘋果=( )個蘋果,2個梨+3個梨=( )個梨,2個蘋果+3個梨=( )個蘋果或( )個梨。由此,學生很容易發現2個蘋果+3個梨是不能得出結果的,以此類比可以得出同類項的定義及能合并的條件。這樣既讓教材中抽象的定義、法則形象化,又能激起學生學習的樂趣。讓學習與生活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學生自然而然就會將學習融入到生活,將生活實際遷移到課堂中,真正做到活學活用,學以致用。
二、挖掘挑戰性資源,提供創新思維培養動力
爭強好勝是很多學生共同的特點,數學中的一些難題、拓展題,往往很符合他們的味口。很大一部分學生認為,現行課本上、作業本上的問題都很容易解決,提出一些難題讓學生解決,往往使他們呈現出“如饑似渴”的學習狀態。
(1)用好教材現有思考題,鋪墊新知學習。教材所提供的思考題,一般都是根據教學內容編制的。學生們已具有相應的知識背景作為支撐,這些思考題雖有一定的難度,但也不是特別高。在這類習題的教學中,應給學生充裕的時間,盡可能地讓學生們體驗成功,增強解決難題的興趣與信心。例如,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章“整式的加減”第二單元課后練習第10題:10個棱長為a的正方體擺放成如圖的形狀(圖略),這個圖形的表面積是多少?絕大多數學生都是通過數面的方法得出表面積。在此基礎上,提示學生可以從不同方向觀察這個圖形,把看到的平面圖形畫出來,由此可得知前后兩個方向、左右兩個方向、上下兩個方向的正方形個數相等,再求出這個圖形的表面積。這既解決了本題,又為從不同方向看立體圖形進行了鋪墊,更能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興趣。
(2)補充難度適宜思考題,滿足不同需求。教材中的思考題編排相對不是很充裕,無法滿足學生不同層次的需求,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適當地補充一定量的思考題。同時,可以進行適當拓展,采用一題多變,逐漸增加難度,以激活學生的思維,提高解題能力。在這個教學環節中,可運用分層教學,把思考題分成兩種程度——易和難。讓學生自主選擇難易程度,促使學生挑戰自我,不讓他們游離在課堂之外,形成全員學習,全員參與的氛圍。這個小小的細節處理,會讓學生得益于分層教學的益處,使之有能力、有機會融入課堂。教師還可以適時組織學生對思考題進行討論,在討論結束后,如果有學生說出了自己獨特的思路,教師要隨即捕捉學生“感悟”的火花,去點燃其他學生的思想。
三、挖掘數學的內在魅力,營造欣賞美和感受美的情境
數學本身具有豐富多彩的內容、變化而統一的內在形式、古老而悠久的歷史和人文氣息,它充滿了無窮無盡的魅力和美。
(1)注重講述數學史,感受數學歷史文化的熏陶。數學教材中有許多數學史的內容,比如七年級教材中有世界著名數學家、《九章算術》、笛卡爾直角坐標系的產生等;八年級有勾股定理的證明、《幾何原本》、七橋問題、黃金分割等;九年級有海倫—秦九韶公式、趙州橋的拱橋問題等。這些都不應只讓學生自學或簡單地了解一下,有些可以讓學生進行操作與探究,感受其思想與方法的奇妙之處,最終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悠久的歷史和動人心弦的文化氣息。
(2)注重數學中的美感,享受美的教育。數學教材中有一個經典情境是橋洞。盧溝橋聯拱的橋洞,使其在發洪水時能依然屹立至今;趙州橋,能在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中永葆其堅固,其中更是蘊含了設計者李春的精密的科學計算。形式優美的趙州橋,如“初月出云、長虹飲澗”,橫跨在河面上。其肩上的兩個小拱除了增強它的美觀性外,還可以減輕橋身的重量,增強橋的抗壓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加過水量,減少洪水的沖擊力,從而增加橋的穩固性。還有教學中的各色各樣的圖形——運用基本圖形的拼拆創造出各種各樣精美的圖形,這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空間能力和創造能力,同時也可以體驗到數學中一種美的創造。
四、挖掘師生間的情感資源,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1)沒有情感的教育,是死寂沉沉的教育。沒有學生與教師情感融合的課堂,必然也是死寂沉沉的課堂。因此,在教學中,情感必然要起到其應有的作用——使教材親近化、使教師親切化、使課堂生動化、使學生情境化。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崔允漷在其著作《有效教學》中指出:教學同時也是一個情感交流的過程,這主要表現在教學過程受各種情感因素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都進行著各種情感活動;教學過程產生各種情感的結果。
(2)情感教育可以對教師起到促進作用。情感教育可以促進教師認真鉆研教材,發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注重情理交融,把知識準確無誤地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也可以在實施預設時不拘泥于“教材”,智慧地處理好教材與生活的聯系,使課堂教學更加精彩。教師把自己學習數學的心得體會滲透到課堂上,指導學生學習、應用知識,這樣的教學才是名副其實的藝術,這樣的課堂才能呈現意想不到的精彩,這樣的學習過程才能讓學生激情飛揚。同時,教師應該更多地關注學生學習數學中的情感體驗,為學生創設一個活潑、寬松、愉悅的數學學習環境,使他們能夠積極主動地學習數學,自主平等地交流自己的學習體驗,形成樂觀向上的人格,使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與智力因素得到協調發展。
五、結束語
在當前數學教學過程中,為了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所帶來的負面效果,要注重情境性資源的挖掘,為學生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注重挑戰性資源的挖掘,為學生提供創新思維培養的動力;注重魅力性內容的挖掘,為學生營造欣賞美和感受美的情景,從而使教材親近化、教師親切化、課堂生動化,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張奠宙,宋乃慶.數學教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鄭軼群.數學教學中的情感因素與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03).
[3]顧繼玲,張新華.初中數學教材探究活動設計的思考[J].數學教育學報,2012(03).
[4]張奠宙,等.數學教育學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鄭毓信.數學教學的有效性與開放性[J].課程·教材·教法,2007(07).
[6]曹一鳴.數學教學中的“生活化”與“數學化”[J].中國教育學刊,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