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敬新
摘 要: 課堂教學是學科教育教學的主戰場、學教互動的主陣地、師生成長發展的主渠道。中專數學教師要綜合施策、綜合考量、系統研究,建立良好、穩定、可持續的學教關系,精準施教、精準講解,推進有效教學進程,確保學教雙邊活動實效。
關鍵詞: 中專數學課堂教學 有效教學 四個關系
教育實效學認為,學科教學應為技能增長、素養培樹服務,應為學習對象的成長進步服務,應為學習主體的情操品質培養服務。課堂教學是學科教育教學的主戰場、學教互動的主陣地、師生成長發展的主渠道。課堂教學是一項系統、復雜的實踐工程,制約影響的因素眾多,需要統籌考慮的因素也眾多。這就要求課堂教學的“總設計師”——教師要綜合施策、綜合考量、系統研究,精準施教、精準講解。中專階段,由于學習群體的數學學習基礎薄弱性,數學學習技能欠缺性,以及數學學習素養的淺薄性等特殊特性和不良因素,決定了中專數學教師在課堂施教進程中需要密切關注并科學協調不同教學因素,建立良好、穩定、可持續的學教關系,推進有效教學進程,確保學教雙邊活動實效。筆者現從四個方面對中專數學有效教學的開展進行闡述。
一、協調“師”與“生”的關系,實現師生和諧融洽
中專生相對于高級中學學生而言,學習基礎較薄弱,能動意識不夠強烈,叛逆意識較明顯,有“不安現狀”、“自行其是”的特性,他們與教師的關系相對較緊張。而教育心理學指出,良好師生關系是一切學科課堂教學的首要條件和根本前提。良好的師生關系更利于中專生群體“親其師”而“信其道”,主動與教師配合,同心同向。因此,中專數學教師要協調好“師”與“生”的關系,根據中專生的情感發展特點和認知實際,一方面要“走下講臺”,主動和他們交談,用自己的真心贏得中專生的信任,和學生打成一片,成為知心朋友,實現“愛屋及烏”。另一方面要“挖掘資源”,尋找教學要素中與中專生思想情感上的“銜接點”,在良好情景氛圍、真實場景、形象實例中,情感得到調動,心理受到激勵。如“三角函數的圖像應用”教學中,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將“港口貨輪進出港口”、“掛鐘鐘擺擺動”等場景,借助教學軟件、電腦、電視及電子白板等生動形象地動態呈現出來,以此觸發中專生對數學教材的深切感受,調動起中專生積極探索的內生動力,構建起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
二、協調“導”與“學”的關系,實現導學有效合一
教育實踐學指出,課堂教學進程中,教師的職責是引導和指導學習對象深入、科學“學”,教師應成為學生高效“學”的“引領者”和“推動者”。但筆者發現,有不少中專數學教師未能協調好“導”與“學”的關系,過分注重教師“導”的作用或片面弱化學生“學”的活動,導致兩極分化、導學失調現象的發生。這就要求,中專數學教師應正確認清教師和學生的功能定位,在認知關鍵處“導”、在學習困難處“導”、在解析疑惑處“導”,使教師的“導”有所價值,“導”在關鍵時,讓“導”成為促進和推動中專學生數學學習的“指南針”和“助推器”。同時,“導”和“學”不能分割、各為其主,應相互融合,融會貫通。如“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講解中,中專生對“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公式由來”認知產生困難,教師針對這一情況,發揮主導作用,引導中專學生進行認知探究,推動如下引導進程:
師:我們應該怎樣求等比數列{a■}的前n項和公式?引導學生回顧等差數列的公式推導方法。
生:指出可以采用倒序相加法。
師:組織學生運用倒序相加法推導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公式。
生:開展推導探究活動。
生:指出不能用倒序相加法推導等比數列前n項和公式。
師:引導學生運用構造相同項,化繁為簡進行推導。
生:分組討論推導認為此方法簡便易行。
師:組織學生討論找尋其他推導方法。
在導與學融合的進程中,中專學生對“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公式”有了深刻理解,同時導和學的關系進一步融洽,有利于有效教學目標的實現。
三、協調“講”與“練”的關系,實現數學技能錘煉
現代教育學認為,課堂應為學生技能和素養提升提供廣闊的錘煉“舞臺”。教師不能“以講代練”,也不能“放任放手”,要正確處理、協調好“講”與“練”的關系,鼓勵中專生多動手實踐探究、多動腦思維判斷,教師的講解只占用少量課堂時間,并且要提高“講”的針對性、實效性和指點性,留出較多的課堂時間讓中專生進行思維、探究等數學練習活動。教師要切實做好中專生“練”實況的巡視和監察,實時掌握和了解他們的“練”實情,以便為科學、高效“講”和“評”提供有利資料,從而達到講練相合,技能錘煉。
問題:設函數f(x)=|x-a|+3x,其中a≠0.(1)當a=2時,求不等式f(x)≥3x+2的解集;(2)若不等式f(x)≤0的解集包含{x|x≤-1},求a的取值范圍。
學生開展探析題意、探尋思路活動,得到其解析思路:(1)當a=2時,函數f(x)=|x-2|+3x,不等式即|x-2|+3x≥3x+2,即|x-2|≥2,求得其解集.(2)由不等式可得|x-a|≤-3x,此時要對a大于零和a小于零進行討論,分別求得不等式組的解集,再根據f(x)≤0的解集包含{x|x≤-1},求得a的范圍。
教師對其解析思路進行講解,強調指出:在求解不等式的解集過程中要注重分類討論思想的運用。
學生根據講解內容進行修改完善等練習活動,教師組織中專學生進行解法總結。
四、協調“個體”與“集體”的關系,培養協作精神
構建主義學者認為,班級是由眾多的學習個體所組成的群體。學生作為班集體的“一份子”,既要在班級中有自己的地位,又要與其他個體建立和諧關系。學生個體要形成良好的交往技能和社交能力,就要正確理清個人和集體的關系。這就要求,中專數學教師要正確調節好“個體”與“集體”的關系,一方面要發揮學生主體特性,組織中專學生開展自主認知新知、自主探究解析等獨立活動,培養起獨立自主能力。另一方面要發揮團隊協作功效,組建學習小組、探究團隊,聚焦某一突出問題、某一話題,進行認真討論、交流等團隊互動活動,以此提高自身社交能力。
總之,數學作為中專生發展的重要“渠道”,教師要放大教學功效、要素特性,樹立科學教育觀,協調各方關系,科學實施教學,力求教學實效。
參考文獻:
[1]黃兆良.中職數學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5(32).
[2]李祥.提高中職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策略[J].語數外學習(數學教育),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