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長霞
【摘要】教師與學生是教育活動的主要承擔者,是教育系統中兩個最基本的要素。研究教師與學生是現代教育理論的基本內容,是教育學人文精神的真正體現。本章闡述了教師職業的由來及發展、教師職業的專業化發展以及教師的角色與形象,旨在從歷史到現實、從宏觀到微觀把教師職業的特點、地位、作用與條件,明確教師專業化的內容與途徑。同時探討了學生的本質特性、地位與作用、發展規律、時代特征等,確立科學的學生觀。在此基礎上闡述師生關系的重要意義、表現形式和良好師生關系的建構策略。
【關鍵詞】教師職業 教師角色 學生地位 師生關系
【中圖分類號】B84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1-0074-01
“尊師愛生”歷來是我國處理師生關系的優良傳統。“愛生”這是千百萬教師從客觀教育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最基本的行為準則,它反映了師生之間關系本質的、必然的聯系和教育工作的客觀要求。遵循這一準則來處理師生關系,才有可能取得教育的效果;反其道而行之,教育就難于收到成效。下面簡略介紹一下教育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幾種關系。
一、師生之間的工作關系和人際關系
(一)師生之間的工作關系
師生之間的工作關系是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務而產生的關系,它具有工具性的目的。這種關系一般說來,不為教師和學生和主觀態度而轉移,它是由客觀條件所決定的。如并不是因為教的關系。師生之間良好的工作關系表現為教育活動中教師和學生的協調一致,它對教育的效率能產生直接的影響。這種良好的工作關系的建立,首先取決于教師的教育水平,直接受制約于教師的專業知識,教育技能、思想品德和人格力量。具有較高教育水平的教師,能夠有效地控制整個教育過程,協調它與學生之間的行為。
(二)師生之間的人際關系
師生關系不限于工作關系,師生之間的人際關系已開始為當代的教育理論所重視。人際關系首先不是由客觀條件所決定的,它的目標是指向滿足人的交往需要。交往的需要是作為人的一種獨立的主觀需要而客觀存在的。在教師與學生的相互作用中,不僅可以完成某項教育任務,也可以使他們這種交往的需要得到一定的滿足。在某種情況下,人際關系在師生關系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學生,特別是年幼的學生往往為博取教師的喜愛,獲取與教師交往的滿足而努力完成學習任務。教師也會因為學生對于他的愛戴、尊敬,而更加傾心于教育工作。情感是人際關系的主要調節器,良好的師生之間的人際關系表現為情感上的融洽。
師生之間的工作關系和人際關系是密切聯系的。師生之間如果沒有良好的人際關系也就難于建立良好的工作關系。有人就認為“教育過程必須在幸福、歡樂的感情交往中展開。”在師生之間易為學生所接受,并賦于它以一種特殊的意義。師生間良好的人際關系意味著學生在心理上趨向于教師,教師和學生的交往在時間上頻率增加,在空間上距離縮短,易于使學生摹仿教師的思想行為和接受教師的暗示,它不僅有用助于學生形成某種行為準則,而且對學生的個性,諸如價值定向、性格特征等的形成和發展,都能發揮較大的作用。
二、師生間的組織關系和心理關系
(一)師生間的組織關系
教師和學生在教育過程的結構中各自占有不同的位置,履行不同的職責,這種不同的地位和職責,也即是從組織和制度上決定了他們之間的關系。幾乎在一切社會制度和制度一切時代中,師生之間的組織關系,教師總是具有控制學生的權威和權力,學生總要聽從教師的教導,服從教師的要求。
教育心理學的一些實驗證明,不同師生關系的模式,對教育過程及效果可以產生不同的影響。其中較為著名的是李皮特和懷特在勒溫指導下進行的關于集體氣氛的研究。
(二)師生間的心理關系
師生間心理交往和關系存在于教育全過程中,滲透于一切師生關系之中。
師生間積極肯定的認識,可以促進教育過程的進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由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可柏生所進行的實驗證明,凡被教師認定為具有發展可能性的兒童,若干月后他們的智力相對來說都得到了較好的發展。
(三)師生間的情感關系
學生對教師的感情,隨心理距離的逐步的縮短,一般也總是經歷下列的幾個發展階段:接近——去除生疏感,懼怕感,與教師相處有一種安全感;親近——感到與教師關系和睦,自己已經得到教師的肯定和承認,會主動地去親近教師;共鳴——產生與教師情感上的共鳴,體會到教師對自己的期望;信賴——能與教師傾心相交,向教師打開心靈的窗戶,在困難中期望得到教師的幫助,也能與教師共歡樂,師生間實現內心世界的高度統一。
三、師生之間的正式關系和非正式關系
師生之間在學校組織中所發生的關系是一種正式關系。他們各自在學校中的地位、任務以及義務和權利都由學校組織所規定。通過正式關系所發生的交往直接學校的教育目標相聯系。
但師生之間也可以發生正式關系以外的非正式關系。這種關系發生在正式組織之外,是一種自然形成的關系。如師生之間可以由同樣的業余愛好結合在一起,也可以作為知心朋友發生經常的密切的交往。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之間的聯系沒有任何規章制度作為外來的約束,而是出自于感情、友誼、共同需要的結合。教師與年齡較長的學生間有可能形成這種非正式的關系。師生之間非正式關系的形成,可以有助于教育任務的完成,但是,當教師與學生發生這種關系時,應當注意不要形成與個別同學的特殊“關系”,不能因為這種關系出現對學生的偏愛和不公正的待遇。要區分在不同場合下關系體系中師生所充當的不同角色。
參考文獻:
[1]陳永明主編導:《現代教師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斯騰伯格:《專家型教師教學的原型觀》,《華東師范在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7年第1期。
[3]金一鳴主編導:《教育社會學》,江蘇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