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瑞丹
【摘要】2016年高考,廣東省考生語文試卷改用全國卷,那么古詩詞鑒賞的復習就變成了重中之重。在古詩詞鑒賞當中,常常見到部分教師把古詩詞鑒賞支離破碎地進行復習,給學生一種生搬硬造之感,復習成效甚低。筆者認為,古詩詞鑒賞復習方法眾多,但最應該注重朗讀,只有朗讀才能品出古詩詞文意及情感,古詩詞鑒賞應該從朗讀開始。
【關鍵詞】古詩詞鑒賞教學 應對策略 朗讀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1-0139-01
一、古詩詞鑒賞的試題現狀
在每年的高考語文考試大綱和考試說明中,語文都會有這么兩條:閱讀淺易的古代詩文和默寫常見的名言名句,并列出了幾十條必背的古詩目錄。2016年高考,廣東省考生語文試卷改用全國卷,那么古詩詞鑒賞的復習就成為了重中之重,原因有二:一是全國題中的古代詩詞鑒賞題賦分為11分,比廣東題多4分。這一方面意味著加大了古詩詞鑒賞考查的比重,另一方面也意味著可能要回答的點比較多或賦分比較高。全國卷與廣東卷的分差4分,這又恰恰是廣東考生的較薄弱的地方。二是從往年高考數據的得分情況看,古詩詞鑒賞題廣東考生的得分率偏低。總體來說,古詩詞鑒賞題全國卷的難度明顯高于廣東卷的難度。古詩詞鑒賞的學習,之于廣東考生來說一直如雞肋一般存在,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因此加強古詩詞鑒賞的學習力度,尋找一條適合廣東考試的古詩詞鑒賞學習的康莊大道勢在必行。
二、關注2015年廣東高考卷古詩詞鑒賞題考生答卷中存在的問題
據廣東省評卷組評委老師反饋情況來看,在古詩詞鑒賞題中,考生存在的問題可以概括為四類:
一是不讀詩與不讀題,其結果是不得分或嚴重失分,零分卷大多是由此類原因造成的。
二是讀不懂詩或讀不懂題。許多考生遇到“遙辨市”與“忽移灣”等吃不透的地方,就直接摘詩句而不敢分析了。但2015年的題目要求結合全詩分析,這一聯不分析或分析錯誤的現象較多。讀不懂題的同學中包括兩類:一類是為結合全詩分析的,這種現象較普遍;一類是,沒有將要解決的問題對準“過”的,以至于答案中出現許多不必要的分析,如所答的是藝術手法、修辭及感情分析的內容。
三是機械套用模式答題。有不少考生采用羅列意象的模式答題,丟分嚴重。另外,也有不少考生在分析詩歌時總是要帶上“抒發了某某情感”的套路,使得答案文不對題了。
四是回答問題過于籠統,既不能緊扣原詩進行分析,又不能緊扣問題進行作答。
細細分析評卷場反饋回來的意見,縱觀我省考生在古詩詞鑒賞題不能得高分甚至不能得分的原因就在于學生沒有讀懂文本,無法在文本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理性分析然后作答。
三、現今詩歌鑒賞教學常見的弊端
為真實有效地了解我縣學生以及一線教師在古詩詞教學方面的實際情況,找出適合我縣全體師生的有效教學模式,筆者自去年開始就以問卷調查的形式到各校進行實地查證。據學生和一線的教師們在總結與反思古詩詞鑒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時,指出,古詩詞鑒賞教學程式化、詩歌朗讀隨意化、詩意理解文言化是古詩詞鑒賞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同時他們也在反思為何詩歌變了味,我們的詩歌教學中又存在著怎樣的價值偏差。
王家新在談新理念下的中學語文詩歌教學中,就曾尖銳地指出,目前我國的詩歌教學普遍缺乏一種語文本位、文學本位意識;教師的詩歌觀念陳舊,對詩歌本身的認識膚淺、滯后;教師對詩歌文本普遍缺乏解讀能力。在詩歌鑒賞當中,常見到部分教師帶學生閱讀一下詩歌,由教師主講分析作者背景,把詩歌分層分段,把重要字詞提出,然后提取意象意境,最后把詩歌的思想感情歸納出來,就結束一篇詩歌鑒賞。這給人的感覺,好像就是先把人肢解了,再組裝在一起,最后得到的仍是支離破碎的印象。學生從中得到的詩歌情感,幾乎是由教師從機械字詞中得出,而全無自我內心中所感。這就大大減少了對詩歌的感受力、想象力和審美力。
四、應對策略:鑒賞應該從朗讀開始
在古詩詞鑒賞教學方面,應對的策略方法眾多,可以是:加強對不同作家作品、同一作家同類作品獲同一主題作品、相同表現手法與不同表現手法作品的比較練習;也可以是注意詩詞中寫的景、人、事,詩詞中寫的形象,詩詞中寫的意境,詩詞中的表達技巧,題目要求的提示性因素,有關詩詞創作的概念術語的使用;或者是加強朗讀,提高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
1.古詩詞朗誦的重要性
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在古代,文人騷客都是要把四書五經,讀得滾瓜爛熟的程度。學生在朗讀詩歌中,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所蘊含的思想感情,這也有助于學生通過朗讀與詩歌產生共鳴,陶冶情操,增加文化底蘊,提高審美鑒賞能力。
2.古詩詞朗讀應貫穿教學全程
我認為一篇詩歌,在一開始教學,就應該多讀,熟讀至背讀。首先是初讀,讀住字音,結合課文注釋和查字典;二讀,讀出詩歌節奏,能恰當停頓,感受語言美;三讀,讀出詩歌感情,體悟人生道理,體味感情美;四讀,讀出詩歌形象美。當然我這里的一、二、三、四讀,如果感覺學生讀得不夠,仍可增加,直至學生讀出詩歌感情、審美來。也就是說學生要在反復朗讀中,細細品味詩歌節奏、韻律,讀中感知,讀中感悟,讀中體會感情。這不僅能讓學生體味到詩歌的語言美,更能讓學生很好的理解詩意,達到審美情感的升華。
3.古詩詞朗讀教學適當引導學生說出感受
在學生反復朗讀的過程中,教師要適當的點撥、提示學生:每次朗讀詩歌,可有從中感受到什么,并把這些感受說出來。
前陣子,曾教學過屈原的《離騷》,首先讓學生自己多讀幾遍課文,自己先去揣摩體會,然后向學生提一問:同學們讀完這首詩歌,有什么感覺(感情基調)?二問學生:在文章哪里體現了這一感情基調,我們應該怎么讀才把他的感情讀出來?三問:可否具體指出作者表現這一感情基調的語句?四問:這份感情具體是什么情?經過學生的多次朗讀,順利得出作者追求理想的實現和失敗后欲以身殉的陳述以及他熱愛楚國的思想感情。五問:你在朗讀中覺得那些字詞,最能體現作者的感情?……
由此可見,古詩詞鑒賞教學,完全不必把學生捆綁在“字、詞、句”肢解當中,也不用對某些語句的深刻理解。讓學生在抑揚頓挫,反復朗讀中體會古詩詞的詩意,這應該是古詩詞鑒賞教學的旨意所在。
總而言之,古詩詞鑒賞教學,要注重朗讀,鑒賞應該從朗讀開始。
參考文獻:
[1]王家新.它來到我們中間尋找騎手[J].中學語文教學,2005(3)
[2]李鳳兵.淺議創新朗讀的策略[J].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2010(11)
[3]李英然.校古代詩歌教學的現狀及策略研究[J].石家莊教育學院學報,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