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娟
【摘要】面對學生寫作文時不知道“寫什么”的素材問題,和“怎么寫”的技巧難題,采用“分享”的形式,讓學生集思廣益,更多一雙眼睛觀察生活,努力改變學生作文中素材少,技巧糟的現狀,扎實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對于農村的孩子來說,這種方式值得嘗試,它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對于閱讀能力的培養也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讓寫作給學生帶來靜靜的快樂。
【關鍵詞】語文教學 寫作水平 分享快樂 熱愛生活
【中圖分類號】G63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1-0192-02
“語文難,作文難,寫好作文難上加難”,各位語文老師,您可有同感?當您看著自己的學生凝望著您“新鮮出爐”的作文題目擠眉弄眼,不知所措的時候,當您批閱著學生們絞盡腦汁,東拼西湊出來的作文的時候,當您放下手中的筆,皺著眉頭無可奈何的時候,您會不會搖頭感嘆道:“學生不愛寫作文,我們該怎么辦?”
對于現在的孩子來說,過重的學業壓力讓他們的眼睛看不到身邊美麗的風景,奔波在求學路上的他們停不下腳步來思考和回味生活中的美好,而當他們拿起筆來想把思想傾之于文的時候才發現,腦子里是空的,腦子里空空如也的感覺讓他們望作文而興嘆,作文成了學生們學習語文的一塊心病。
其實,當我們靜下心來仔細想想,學生不愛寫作文的原因主要無怪乎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不知道寫什么,二是不知道怎么寫。而“寫什么”是作文素材的問題,“怎么寫”是寫作技巧的問題。 我曾經嘗試過很多種方式來幫助學生解決這兩個問題,比如寫日記,從學生自主選擇內容到老師命題,從仿寫到自主創作,從一周一篇到多篇,最終的結果是日記也成了學生的負擔,盡管我很努力的在日記本上鼓勵、贊賞、肯定,也收獲了很多學生的信賴和好感,但學生的作文水平依然沒有多大的提高。
一個偶然間我看到了蕭伯納說過的一句話:“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我們彼此交換,每人還是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我們彼此交換,每個人可擁有兩種思想。”而“交換”不就是分享嗎?是啊,是分享。于是,一個新鮮的想法讓我心跳不已。
“分享·快樂”作文小報應運而生了。
下面我就談談具體的做法,期望能夠給我的同仁們一點點幫助和啟示。
一是學生每周一篇隨筆,題目可以由老師命題,也可以學生自主命題。隨筆是“分享·快樂”小報的基礎,每周星期一老師批閱隨筆,老師批閱是為了對學生的隨筆有一個總體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數。提出修改意見后讓學生再自行修改,星期二修改結束,星期三學生之間再互相交流,師生共同評選出優秀隨筆,(篇數不限)作為作文小報的素材。
二是在此基礎上確定小報稿件。評選出來的優秀作品,必須是原創,絕對不允許抄襲,老師一定要把好關。星期四,入選了作品的學生將自己的作品認認真真的抄寫在打印出來的“分享·快樂”模板上,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書寫能力,也趁機提前培養了學生使用答題卡的小技巧,可謂一舉多得。星期五,將學生創作出來的小報剪輯排版印刷,師生精心炮制的作文小報熱乎乎的出爐嘍!
而這才剛剛開始,之所以將小報出版的時間定在星期五,就是為了讓學生把這份報紙帶回家,和家人一起分享。讓孩子的父母看到作品,分享孩子的喜悅,了解孩子的不足,并寫下評語或意見或感言,給學生以肯定和希望,也便于我們更好的改進。與此同時我要求學生認真閱讀每一篇隨筆,并做好旁批,錦上添花也好,刀砍斧鑿也罷,旨在表達學生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既豐富了寫作素材,又得到了分享的快樂,其快樂不言而喻。然后,我們再利用作文講評課進行講評交流。這份小小的報紙成了學生們共同成長的沃土。
那么,我們又都寫了些什么呢?
首先,“以我眼看風景”。最美麗的風景一直在路上,上學的時候別著急到學校,放學的時候別著急回家,稍稍停下腳步,稍稍平靜一下心情,看看車窗外,看看小路旁,看看身邊人,想想身邊事,哪怕只有那么一瞬間打動了你的心,那么就寫下那一瞬間吧,哪怕你只能寫下只言片語,只要是真情實感,就是我們要分享的精彩。“今天,媽媽有事沒有送我上學,第一次一個人等車,以往熱鬧的車站怎么一下子這么安靜?連樹葉的沙沙聲都聽得清清楚楚,不對啊,和我一起等車的人很多啊,為什么我卻感覺只有我一個人呢,哦,原來今天沒有媽媽在身邊嘮叨……”小小的細節,讓我們為之感動;“語文老師不知從哪搞了兩盆花放在了教室的窗臺上,說是花還不如說是草,后來才知道,一盆是吊蘭,另一盆還是吊蘭,不同的是它們的葉子,一盆的葉子墨綠墨綠的,我們給它起名叫“墨之語”,另一盆葉子是綠邊中間一道黃色,我們給它起名叫“家之心”……你看,這平時被漠視的細節成了學生觀察的熱點,也成了作文的好素材。
其次,“以我筆寫經典”。其實每一篇課文都是可以借鑒的好素材,學習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時,“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多么美好的意境,那種不悉農耕卻自得其樂的陶潛式的生活隨興激發了學生的寫作欲望,于是一期“與陶淵明同行”的“分享·快樂”專刊翩然而出。“早晨,路邊的翠草含著露珠,亮閃閃的像眼睛一樣,我扛著鋤頭去田里除草,草比豆苗瘋狂,幾乎搶占了整塊田地。窄窄的山間小路幾乎限制了我的腳步,露珠從葉子上落到我的衣襟上,鞋子上,涼涼的。我最喜歡披著月光回家了,淡淡的月光下我是最自由的人……”你看,學生把自己寫進了文章里,多有和名家對話的味道啊。
第三,“以我心待生活”。“分享·快樂”小報出版之后,學生們的興趣越來越高了,我們先后出版了“寫景”專刊、“寫人”專刊、“寫事”專刊等等。每個學期末,我們還評選出“分享快樂天使”,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分享的快樂,同時,這也成了學生們愛上寫作的“曲徑通幽處”。真正的作文來源于生活,沒有生活的孩子是不可能寫出好文章的。所以,我們要努力的給孩子們營造一個豐富多彩的生活環境,讓他們有更多的生活閱歷,才能更好的寫作,才能愛上寫作,才能愛上生活。
通過以上做法,基本上解決了學生寫作文時“寫什么”和“怎么寫”的問題,不過,對于農村的孩子來講,他們的見識可能遠遠不如城里的孩子,但是我會努力讓他們的眼,手,心更多的看到,觸摸到,感悟到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讓他們發現枯燥的學習生活中的快樂所在。我們有責任去呵護他們純凈如山泉般的心靈,讓他們能夠用自己的筆寫出最美麗的生活,“分享·快樂”我們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