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仲青
【摘要】國內素質教育中的“素質”主要就是人利用合理的教育形式來獲得的良好特征,如:能力、品質和學識等特征。從學生角度上來看,這部分特征一同組成了生活、學習與工作中的基本條件及素養。素質教育的目的就是把所有學生都培養成一個有追求、有理想、有道德,且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對此,文章在探究素質教育本質目的的基礎上,介紹了素質教育的實施途徑,希望教育學者可以將此作為教學依據。
【關鍵詞】素質教育 根本目的 實施路徑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5-0013-02
自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素質教育便是教育界的主流思想。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和落實,推動了基礎教育快速改革,使眾多教師主動投身到教育改革工作中。可素質教育目的與內涵是什么?為什么素質教育無法落實?應該應用何種方式進行素質教育?等問題的存在,都要求教育界要進一步探究,對此,筆者做了以下介紹。
一、根本目的
針對學理意蘊而言,素質可謂是必要的基礎內容。“素”實質上就是本色,也就是事業的組成成分和元素;“質”就是實物質量、本質及性質。對于人而言,素質就是人具有的生活、做事、做人及交往的知識、品質與能力。這些成分是人生活、工作及學習的基礎,不但會影響人完成任務的質量,還會影響人的發展水平。
新課改后,人們在探究改革理由方面有很多種說法。其中有的認為想要試試素質教育;有部分人堅持“以人為本”這種教育理念;還有部分人認為要對“應試教育”進行改革,以降低學生的學習壓力[1]。可是筆者卻認為上述問題并不是實質內體。假如國內目前的教育可以滿足社會發展要求,那么就不用對課程標準進行改革。此狀況下,應該改變的是辦學理念、考試制度及教學方式,而根本沒有涉及課程標準。可實際卻不是如此,針對目前及以后社會的發展趨勢而言,目前教育并沒有將國家要求及意志體現出來,因此,不能滿足市場經濟的實際需求。現在創新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因素,一直人們都認為培養創新型人才是研究部門、生產部門及高等教育應該擔負的責任,其實這個認識是錯誤的。一個人只有在機遇、能力、意識等方面的需求都得到滿足,才能夠實現創新,這就需要對學生進行素質培養。
二、素質教育的方法
(一)將“雙基”變成“四基”
將“雙基”變成“四基”,并不是隨意進行疊加,其實“四基”屬于一個有機的整體,不但能夠互相約束,還能夠互相促進。只有完美的“四基”,學生才能夠提升實踐能力;在對課程體系進行構建時,一定要做到精益求精,以防止出現知識堆積的情況。在實際教學中,基本思想屬于貫穿所有內容的一條主線,同時基本活動經驗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內容。其中基本思想是一門學科的教學主線,對于教師而言,掌握一門學科的基本技能與知識雖然非常重要,但在將這些內容都傳達給學生的同時,還要讓學生掌握知識產生的過程、知識框架、知識間的聯系,進而讓學生更加深入的掌握知識自身所蘊含的思想方式[2]。基本活動經驗就是在活動過程中產生的經驗。針對創新人才的培養而言,教師不但要教授學生知識,還能夠提升學生的智慧。而知識可以從書本中獲得,智慧則需要從經驗、經歷中提升,譬如:教師可以給為學生營造探究、思考、預測、反思等過程,進而讓學生在思考過程中提升智慧,解決問題。
(二)把“雙能”變成“四能”
傳統教學較為重視分析和解決問題,課改后教學應該在此基礎上增加發現和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針對中小學的學生而言,發現問題通常就是說挖掘一些教師沒有教授過的新途徑、新觀點和新方法。此種發現在教師眼中可能是小事,可是針對學生來說,卻是非常困難的,因為這是學生超越自我,獲得成功的過程。學生從中能夠領悟到諸多的東西,積累眾多創造以及創新經驗。最主要的就是,能夠建立起充足的自信,增加學習的興趣[3]。所以,當學生發現問題時,一定要給予相應的回應,以使學生在鼓勵中得以健康成長。而提出問題通常是建立在發現問題基礎上的,需要學生具有極強的邏輯推理能力。使他們能夠從復雜事物當中找出問題的核心所在,進而提出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件事情并不簡單,同時學生在這種思維方式下,還能夠提高創新意識、精神和能力,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對學生解決問題這種能力進行培養,為學生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總之,“四基”和“四能”是學生基本素養的體現。筆者通過自己多年教學經驗的總結,認為素質教育的核心及本質就是對學生學科基本素養進行培養,讓學生的學科素養的作用下可以健康、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詹啟生.成功心理素質教育可實施路徑的探索——以天津大學素質教育精品課程成功心理學為例[J].社會科學家,2014(1):120-124.
[2]陽軍,夏小曹,葉志明等.“音樂素質專業化教育”的意義及其培養模式——以上海大學音樂學院的探索為例[J].中國大學教學,2014(12):17-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