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一直伴隨著時代的發展,也是古往今來人們不斷關注的核心話題。特別是對于目前教育來說,學科教育已經占據了主要的地位,而相對來說思想教育反而體現出較多的不足,這也導致雖然目前社會人才的能力和技術都已經達到相應的高度,但是整體的人口素質卻難以得到提升,所以,在教育體系中,思想品德教學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為其本身并不是源自于一些西方科技的影響,而是由我國千年傳統的文化和思想所影響而產生的,也是民族精神源泉所在。
【關鍵詞】生活化教學 初中思想品德 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5-0068-01
雖然目前很多高校有開展思想品德教學,但是由于教學的效率低下,教學流程也是形式化和功利化較多,進而也導致學生學習興趣喪失,學習流程僅僅是單純記憶理念,而未能達到對思想品德的教育效果。對于此,筆者將通過本文,就教學生活化與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的聯系方面,展開詳細的分析與探索。
1.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生活化策略
1.1生活化案例教學,引導教學方向
對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是其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也是體現思想品德應用性以及切實性,這樣也能避免教育過程的形式化與空泛化。所以對于思想品德教育來說,要明確教育的方向,則應當配合生活實例進行教學。即如:“誠信做人到永遠”的案例教學,可以引用一些熱點新聞,即如“男子20年前受助一頓飯成老板后拿百萬支票報恩”這則新聞,講述的是20年前有個人和同伴去浙江打工,結果被小偷偷走了財物,淪落為乞丐,后來得到了一個青年女子的救濟,乞丐承諾,自己發達了一定會報答女子的恩情。二十年后,乞丐真的成為了老板,為了報答,四處找到當年的恩人。然后,教師可以通過一些問題進行引導教學,即如:這個實例中,“乞丐”的行為屬于什么行為,一些學生會從自我理解角度回答,“這是一種知恩圖報的行為”,而讓學生產生了初步的思想認識,教師則可以進行深入的問題引導,即“時隔二十多年,乞丐不一定找得到當年的恩人,而且恩人并沒有要求乞丐一定要報恩,這樣做的意義是什么?”相對于之前的問題,這個問題深刻引出了誠信的含義,而學生很快可以根據案例的關鍵抓住重點的思想,即乞丐曾經承諾過,既然答應他人的事,就一定要做的,即便是別人并不強迫你。而這時,教師則可以向學生普及誠信這個詞的概念,同時展開思想教育,“從古代開始,我國的祖先就推崇忠義仁孝等思想,而這些思想之中都包含誠信的概念,說明誠信思想應當是我們重要的精神財富,所以不能丟棄,而是需要我們傳承和發揚”。
1.2 強化教學人文特征,加入交流環節
對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來說,教師要保證教學過程中的人文性體現,就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更多的交流性,即可包含學生之間的交流,師生之間的交流,善于聆聽學生的不同思想觀念,并且進行客觀評估,同時還能代入一些交流活動,讓學生暢所欲言,并且方便教師進行思想引導。像目前生活中會產生一些與道德相違背的現象,而教師則需要通過一些生活化的話題,讓學生進行討論,并且與學生積極溝通,從而教會應當如何看待和處理這些矛盾問題和現象。即如:在“保護自我”的課程教育中,雖然學生都具有一些簡單的保護自我意識,但是現實生活中往往會遇到一些問題,讓學生忘記了保護自我。而這時教師則可以將近年來最為熱門的社會話題“老人摔倒到底扶不扶?”作為課程教學的話題,然后讓學生進行探討。一些學生覺得應該扶,不扶就是一種冷漠自私的行為,即便對方存在“碰瓷”的不良心態,都應該去幫助;而另外一些學生則考慮到自我的權益,持有不同意見,即不應該扶,首先考慮自身的權益,在無法判斷事實是否真實,都不能去扶?而教師則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辯論賽,然后讓正反雙方學生收集相關的論點和論據,從而帶動課堂思考氛圍。最后,教師根據學生探討的情況可以進行綜合評估,“表面看來保護自己的權益與助人為樂的思想是矛盾的,而且大家的觀點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袖手旁觀和盲目愛心都不是我們應該保持的態度,但是我們完全可以把握兩者的平衡點,就能達到兩全其美。
2.結語
對于目前社會來說,教育并不僅僅需要體現出知識和技能的提升,同時還需要強化學生個人的思想以及素質提升,這樣才能讓他們成為推動社會發展以及風氣凈化的優秀人才,而不是“學習機器”。
參考文獻:
[1]莊學鵬.初中思想品德課生活教學模式構建[J].新課程(中學).2015.05(05):90-91.
[2]吳永勝.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的生活化策略探究[J].新課程(中學).2013,05(05):160-161.
[3]邱善海.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理性思考[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3,10(10):172-173.
作者簡介:
陳中常(1972年6月-),男,浙江寧海人,本科,一級教師,從事初中社會,思品學科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