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玉平
【摘要】動態生成的課堂教學,它追求的是真實自然,真實的課堂隨時會有出乎意料之外的事情發生,總會有著不可預知的動態資源。作為教師,應發揮教學機智,善于對各種隨機的因素進行捕捉,抓住有教育價值的動態資源并巧妙運用,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生成。
【關鍵詞】課堂教學 生成資源 動態生成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5-0132-02
著名教育學家、華東師范大學教授葉瀾認為:“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葉瀾教授告訴我們課堂不可能完全按照教案規定的路線行進,它充滿不確定的因素。因為在課堂中,我們所面對的是“活生生”的學生,而學生由于在情感態度、興趣愛好、發展程度等各方面的差異,在課堂中的表現自然是“參差不齊”的,課堂中出現的狀況也常常是出乎意料的。因此,這就需要教師有高度的教學智慧,適應信息多變的課堂,對課堂具體狀態能夠清晰把握,能在各種信息中及時捕捉有教育價值的資源并加以運用,促進教學過程得到有效生成。
一、抓住意外事件,促進課堂有效生成
教學過程中常常會出現“突發狀況”,會有意外的“小插曲”,如果按照我們很多教師一貫以來的做法,可能會采取回避的態度或者對學生批評幾句。這樣處理,表面上看對教學并沒有什么影響,教師仍然可以按照原先的教學“軌道”繼續走下去。但實際上卻是忽視了學生的實際狀況,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阻礙了學生思維的發展,也會讓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傷害。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出現,我們教師要善于處理課堂中即時出現的問題,抓住契機,及時、敏銳地捕捉那些具有一定的教學價值的信息,作為課堂動態生成資源,適時加以點撥引導 ,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筆者在教學“度量線段”時,讓學生練習量一條線段的長度。在巡視中,發現孩子們都在認真地將直尺的0度刻度線對著線段的左端,基本上掌握了量線段的方法。但意外發生了,一位學生說:“老師,我的直尺被他弄斷了啦(指著同桌),找不到0刻度了,沒法量了。”我聽了,并沒有馬上回答這位學生,也沒有批評把尺子弄斷的這位學生。而是走過去拿起剩下的大半截尺,面向大家說:“同學們,他的尺子少了一小截,沒有0刻度了,還能用它量這條線段嗎?”
生1:那肯定不行了,沒有0刻度了,怎么量啊?
生2:剩下的那截直尺應該可以量的。
當時我認為這個問題有一定的教學價值,于是對大家說:“我們能不能用剩下的大半截直尺量呢?”孩子們分小組討論起來。
小組討論后交流匯報:
小組 1:直尺上0刻度線沒有了,但是可以把“1”對準線段的左端點,再看看右端點對著幾,就用幾減去1,就得到這條線段的長度。
小組2:從2開始量也行啊,用后面的數減去2,也能得到線段的長度。
小組3:從其他數開始都行,只要剩下的直尺長度夠量這條線段就行。
……
在討論中,孩子們的思維被激活了,不但解決了問題,還學會了靈活運用直尺量線段的幾種方法。
一個意想不到“的插曲”竟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很機智地把課堂中的一個尷尬的問題解決了??梢姡虒W過程中一旦發生具有一定教學價值的意外事件時,教師不可簡單處理或者隨意批評幾句,而應該為學生搭建一個互動交流、探討學習的平臺,鼓勵學生積極進行自主探究,動態地推動課堂教學,促進教學有效生成,讓學生的思維質量得到提升。
二、善用錯誤資源 促進課堂有效生成
布魯納說過:“學生的錯誤都是有價值的,學習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嘗試錯誤的過程。錯誤的出現說明學生學習過程的曲折,暴露出學生思維過程中的障礙?!?/p>
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出現的錯誤,要進行分析與價值判斷,捕捉有代表性的、有教育價值的資源,加以利用,形成寶貴的生成性資源,通過師生、生生的思維碰撞,幫助學生找到錯誤原因,明白問題所在,從而促進學生的認識從混沌到清晰地轉變。
例如:學校的一位老師在教學《分數應用題》時有這樣一道題:林場今年要種樹2000棵,種了一段時間后,還剩下總數的2/5沒有完成,還剩下多少棵樹沒有種?題目出示時,學生們紛紛舉手搶著發言,都覺得挺簡單。這時一位同學回答:“2000×(1-2/5)”,話音剛落,有同學就叫了起來:“不對,不對,錯了!”。這讓剛才發言的學生滿臉通紅。只見這位老師示意大家安靜下來。然后說:“看來是老師把題目出錯了。如果要讓這位同學的列示是正確的,題目應該怎樣出呢?”學生們立刻活躍起來,有的說把問題改為“已經種樹多少棵?”。也有的回答,可以把條件改為:“已經完成了總數的2/5”也是對的。
這時,學生們都開心地笑了,那位剛才答錯的同學表情也變得輕松自然了。
由此可見,正是由于老師善待了學生的錯誤,抓住了稍縱即逝的教學機遇,把錯誤變成了有效的動態教學資源,引導學生自己去剖析,讓學生在相互啟發、相互爭辯中,達到了共同提高解題能力的目的,課堂也因這些差錯而變得更有意義。
三、尊重學生認知的起點,促進課堂有效生成
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學生往往會運用他們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來回答問題。所以,真實有效的課堂教學常常會發生一些與教學預設不一致的情況,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巧妙地作出相應的調整與變動。不能把學生強行拉回到預設的教學方案上來,而應該充分尊重學生認知的起點,把學生認知的起點看做教學活動的重要資源,適時調整教學思路,在變化中實現教學活動的動態生成。這樣的教學,才有意義,有價值。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時,提問學生:“同學們,你們想知道平行四邊形面積如何計算嗎?”這時,一名學生舉手了,站起來回答道:“我知道,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 底 × 高”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你從哪里知道的?
生:我是從數學書中知道的。
師:還有沒有其他同學也知道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怎樣計算的嗎?
結果,全班超過半數的同學都舉起了手。老師環顧了一下大家,轉而問道:
“那么有誰知道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嗎?”
生:老師,我知道。把平行四邊形沿著一條高剪開,然后再拼成一個長方形。
師:那你能說說,為什么要沿著高來剪呢?如果不沿著高剪行嗎?
(這位學生搖了搖頭,沒有回答出來。)
師:沒有關系,那我們現在一起動手來試一試,好嗎?(孩子們興趣盎然,馬上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學具,積極地操作探究起來。)
……
從以上的教學片斷可以看出,由于學生的認知起點與教師的教學預設不同,打亂了教師原來的教學順序。教師并沒有將學生的思維重新牽回到自己的教學設計中,而是選擇尊重學生的認知起點,選擇面對課堂真實的學生狀況,隨機調整了教學方向,引導學生自己去證明結論的正確性。這樣的調整,調動了學生探究知識的的熱情,增強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促進了課堂教學的有效生成,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果。
總之,課堂是一個豐富多彩的動態生成過程。在動態變化的課堂上,只要我們關注學生,善于捕捉、發現動態生成的資源,利用好課堂中的有價值的信息,有效地推進教學過程,就會激發學生探究數學知識的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我們的數學課堂也將更加精彩,富有創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吳亞萍,王芳.備課的變革[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許常娟,王自生.課堂錯誤——教學生成的新起點——課堂教學中錯誤資源的利用[J]. 中小學教學研究. 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