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娟
【摘要】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將理論知識和實踐聯系起來,進一步鞏固理論知識,通過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能夠更好地完成醫學實踐。通過案例教學法,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案例教學法,還可以理論聯系實際,更好地培養學生思考動腦的能力。通過思考,培養了學生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更容易鞏固理論知識,加強理解和記憶。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 醫學微生物學實驗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5-0235-01
案例教學法(ease method)是19世紀7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院長蘭德爾創建的,案例教學法的核心是典型的案例,依據教學大綱設計案例,在教師的指導下,引發學生進行獨立的思考,對案例提供的素材進行分析,再作出判斷和回答,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1]。
醫學微生物學雖然是一門基礎醫學課程,但是所講述的醫學微生物和臨床醫學密切相關。尤其在各論的知識中,對于教師來說,各種微生物的致病性是重要的教學內容,對于醫學生來說,是需要重點掌握的內容[2]。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將理論知識和實踐聯系起來,進一步鞏固理論知識,通過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能夠更好地完成醫學實踐。
1.在以往的實驗教學中出現的問題
在過去進行醫學微生物學各論的實驗教學時,采取的方法是教師講授理論,在短時間內大量灌輸理論知識,內容主要是各個種屬微生物的形態染色、培養特性、生化反應、分類等生物學性狀的知識,對致病性、免疫性、防治原則等由于課時原因所提甚少。這些內容大多是理論課內容的重復,學生學習興趣不大,注意力也容易分散。學生動手操作一些小實驗,也是偏重于實驗室檢查。通過這樣的實驗學習之后,學生仍然對疾病沒有更多的認識,不能很好的將理論聯系實際,僅僅培養了一點動手的能力,缺乏對動腦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對于獨立學院的學生,基礎知識較薄弱,一味地過多灌輸理論知識,反而妨礙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興趣,也不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和運用醫學知識。
2.案例教學法應用的優點
通過案例教學法,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現在,進行醫學微生物學各論的實驗教學時,我們在教師講授理論、學生動手的基礎上加入一定案例。如在講完葡萄球菌屬、鏈球菌屬、奈瑟菌屬的理論知識并讓學生動手操作一些相關的實驗之后,舉如下兩個案例:某工廠20名工人進食早餐后不久,先后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送往醫院治療后所有病人2天內治愈,醫院診斷為食物中毒。采集嘔吐物20份和剩余食物6份,涂片革蘭染色后鏡檢見革蘭陽性葡萄串狀排列的球菌;分離培養檢出金黃色、圓形、隆起、表面光滑、不透明、直徑1-2mm的菌落,在血平板上菌落周圍形成β溶血,凝固酶試驗陽性。問:該疾病由何種病原體引起?對于該疾病應該如何預防?男性,26歲,因尿道口紅腫、刺癢伴尿頻、尿急、尿痛3天就診,尿道有膿性分泌物。采集尿道膿性分泌物涂片,革蘭染色鏡檢見中性粒細胞內有革蘭陰性雙球菌;分離培養檢出灰白色、圓形、隆起、直徑0.5-1mm的菌落,氧化酶試驗陽性。問:該病人患何種疾病,可能由什么病原體感染引起?對于該疾病應該如何治療?給出案例后,給學生一定的時間思考,讓學生自己分析,解答,最后教師再進行總結。這樣的教學方法應用以來,和以往的教學相比發現,學生上課時注意力更加集中,學習熱情也有所提高,課堂互動良好。課后學生反饋也表示,學習興趣被更好地調動起來了。通過案例教學法,還可以理論聯系實際,更好地培養學生思考動腦的能力。由于在醫學微生物各論的學習中,所學的微生物種類繁多,知識復雜,學生在以往的學習過后,有點云里霧里,抓不住重點的感覺。但是按照現在的教學方法,在講完理論知識、做完實驗操作之后提出幾個案例,就可以將理論知識、實驗室檢查和所致疾病通通結合起來,還能對球菌中幾個菌屬的細菌作出鑒別。這樣就將醫學微生物的各種知識串聯了起來,找到了學習規律,并且聯系了實際生活中會發生的疾病。通過思考,培養了學生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更容易鞏固理論知識,加強理解和記憶。課后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反映,這種教學方法,使理論知識和臨床相結合,對于學習和運用所學知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未來教學改革的展望
現在對案例教學法的應用是在課堂上現場進行提問,給幾分鐘讓學生思考。所以選取的都是比較簡單、典型的案例。并且針對的都是前面學過的知識馬上進行這個種類微生物的舉例,相對來說,學生需要思考的內容比較簡單。并且只是獨立的思考,沒有進行討論。下一步,考慮在醫學微生物學各論的實驗教學中采用“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教學模式。PBL教學模式是1969年美國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創立的,是一種以問題為基礎作為核心,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從旁引導的教學和學習方法,這種教學方法能夠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思考的能力[3]。在現在的教學方法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教師,學生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思考。而PBL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為主體,學生占主導地位,教師只是進行補充和評價。大量研究顯示,通過PBL教學模式的學習,學生能夠獲取更多知識和能力,國內也有一些醫學院校采用了PBL模式的教學[4]。具體實施的方法:教師提前準備好不同的案例,在上課前一周分發給以實驗班分組的小組,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下去查閱資料,進行分組討論。上課時小組成員輪流發言對自己的案例進行解答及闡述,別的同學可對他們進行提問。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從旁引導。最后,教師進行總結和評價,還可以采取一定方式進行考核。這種教學方法提前給學生時間準備,可以節約課堂教學的時間。學生下去查閱資料,更大地培養了學習能力并調動了學習興趣。小組討論,課堂發言,有利于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和鍛煉表達能力。由于有時間進行準備,可以提出難度稍大的案例,內容可以涉及更多更廣,還可以適當與執業醫師考試接軌,使得學生思考的內容和范圍更加寬廣。當然,這種方法對教師的要求也更高。這只是初步設想,以后將應用在具體的實踐中,并期待在實踐中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江滟,王和,易旭.醫學微生物學的教學策略和實施[J].基礎醫學教育,2013,15(1):3-5.
[2]張佩,盧穎,吳學敏.案例教學法在醫學微生物學教學中的運用[J].遼寧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8(1):22、23.
[3]范宏英,龍北國. PBL教學模式在醫學微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醫藥衛生,2015,31(18):2851-2853.
[4]蒲丹,李彤,彭宜紅,等,基礎知識與PBL學習過程對醫學生能力提高的不同影響[J].基礎醫學與臨床,2014,34(11):1590-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