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下,整個社會都在發出一種共同的聲音,那就是對于整個戲劇行業而言,戲劇評論呈現出的一種“墮落”的狀態。經過筆者的研究,認為這是一種“死水微瀾”現象。筆者通過在2016年四川省戲劇評論人才培訓班上的學習和研究探討,結合國內一流專家的授課,通過思想和學術的交流與碰撞,針對中國戲劇評論界“死水微瀾”現象對其進行了探討,并對當下的整個文藝評論氣氛以及學術態度進行多維視角的評析。如有不妥之處,還請各位界內前輩指正。
【關鍵詞】戲劇評論;藝術審美;死水微瀾;自我實現;意識形態
中圖分類號:J8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6-0015-03
一、中國戲劇評論“死水微瀾”現象述評
在2016年四川省戲劇評論人才培訓班上,不管是從開班儀式上,還是在國內專家授課的整個過程中,都在呼喚一個堅硬的聲音,此聲音具有極強的穿透力度,這樣的力度著力展現于一個時代的發展,對于文化和一個意識形態所構建出來的奮斗目標。就整個培訓班的授課而言,都有一個聲音在對外進行呼喚,我們的戲劇批評需要重新去審視,需要站在一個更高的藝術水平的高度去衡量對于事物和現象的觀點,需要在對作品內容本身的理解上豐富其思想認識,用更加嚴謹的科學態度去看待我們評論家對藝術,對美學,對人民,對歷史的標準的看法。因此,筆者在整合所有觀點后總結出了一個現象的到來,即中國戲劇評論“死水微瀾”現象,并對此現象進行解讀和分析。
《死水微瀾》是一部小說作品,其內容反映出的是四川成都以及周邊的小鎮,鄉村的風土人情、以及處于世界動蕩、朝代顛覆更替時期中人們如死水一般的精神狀態。筆者在本科階段主修的第一專業是音樂治療,輔修音樂新聞與評論專業,回歸到筆者的專業學習中及性能解讀“死水微瀾”,心理學角度上我們將其定義為如何構建自身價值觀,即自我實現的一種意識狀態,“我”對我自己身處于環境中的一種理解,“我”是否足夠有力量進行自我實現,縱使在萬千世界的困苦環境的變化下,我依然是我自己,我依然保持我自己的鮮活的、充滿思想的生活狀態,這是一種生活理念,也是意識形態中的一種核心概念。
前文已經提到,“死水微瀾”呈現出的是一種人們如死水一般的精神狀態,沒有思想,沒有見解,正如《紅樓夢》中賈政的失語狀態,無奈得如困獸一般地掙扎在時代的變遷和發展中。就筆者輔修的專業而言,這是一個偶然,接觸到新聞與評論專業的時候是因為筆者酷愛著名音樂家高為杰教授所創作的《蜀宮夜宴》,因此對此作品創作了系列的分析和評論,于是我跨進了新聞與評論專業。對于新聞學視域來說,這里有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如同和心理學思維所呈現的維度是一樣的,新聞學強調“我們看到的世界的事實并非事實”這種觀點,新聞學中筆者的導師就提出過當下人民大眾的一種思潮即“死水微瀾”,對此,筆者進行深思。
就《死水微瀾》作品本身而言,講的是在清朝將亡時期,腐朽的年代,人民的生活狀態如死水一般,只有淡淡的波瀾。的確,我們立即進行心理學視域的解讀,首先,人民的生活如死水一般,那就是狀態都已經失去了,精神已經死去了,是否呈現出思想已經消亡了呢?是否呈現出我們的思考能力已經喪失了呢?是否呈現出我們對于文化研究的能力已經弱化了呢?對于精神而言,在心理學學派中,心理學家們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分析,正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中的結構觀點,即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弗洛伊德把人格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部分,如同戲劇一樣,我們在其本我的世界里尋找處于混沌狀態的沸騰和激情。與符號學解釋一樣,正如四川大學趙毅衡教授在符號學中觀點,認為結構主義的中心觀念其實不是結構(structure)而是系統(system),結構是相對于零星、散亂而言的,而系統是相對于孤立、片斷而言的。結構觀念自古有之,亞理斯多德分析悲劇,找出六個因素,再分析這六個因素各自的功能,李漁講“密針線"的戲劇結構,這些都是結構分析,但不是結構主義,因為其中無系統關系的討論。
本我概念中通過戲劇形態放大到舞臺上展現出的一種狀態,要求我們去看到自我,看到人的內心活動的表達。人反映在社會中有一定的良心和道德力量,它不僅是藝術領域中的文化思潮,更是人類文明的一部分,是人格中最高層次的體現,是一種超我的狀態。但是,縱觀中國戲劇批評,我們大量地喪失了批評家應有的責任與良心,是否我們應該從戲劇治療學觀點進行深思?
同樣地,回到本文主題思維中進行分析和探討,就標題而言,誕生緣由是廣大人民的呼聲,對其戲劇批評需要一種良性的拯救,原因很簡單,通過分析和研究筆者發現當下中國戲劇批評存在的幾點現象可以歸納為:
(一)評論者寫作的專業性匱乏,評論者文化基本功不夠扎實;
(二)評論者根本是個門外漢,對評論寫作本身而言,或其概念中根本不知什么是藝術評論;
(三)評論者的寫作功利性太強,對其作品呈現出自己的目的性展現。
筆者從事的是專門對評論和人性解讀的工作,就學術態度而言,必須嚴格地來進行評判其寫作的水平和寫作的內容。因此,對當下的戲劇批評作品我用“死水微瀾”來進行評判,很大程度上來講,這就是一種無知的賣弄。學術的境界在于不惜生命代價去進行捍衛,一如既往地堅持這樣的觀點,嚴謹踏實地去工作和寫作實踐。往往我們這個時代就被一種惰性思維“然而并沒有什么卵用”的思維進行相互的傳播和思考,事實上,確實如此,如果任何事情都沒有什么卵用了,你還工作干嘛?你還考大學干嘛?你還活著干嘛?這難道不是一種“死水微瀾”現象么?
二、戲劇治療:戲劇評論“死水微瀾”現象的解救良方
戲劇治療是筆者提出針對于當下評論現狀出現的問題提出的一種治療方案,即用心理學模式的戲劇治療來拯救戲劇批評的“死水微瀾”現象,筆者首先列舉當下相對權威的幾大心理學派的整理研究,就心理學角度而言,縱觀整個學派,其心理學闡釋的是一種對研究人類的整個心理現象、精神狀態的功能和行為動機運行的科學,筆者這里提到的是科學,在很大程度上,它具有強有力的科學性和嚴謹性,科學需要在不斷地進行臨床治療研究數據分類和分析統計中誕生的結果,有成功有失敗,同時它也是一門應用學科,包括兩大領域,一是基礎心理學;二是應用心理學。基礎學派是處于淺層狀態的心理現象,而應用學派如戲劇治療,呼喚人性的良性治愈,增加求治者對自我的認識,提升和建立自我概念的認識。回到心理學本身,其涉及的研究包括在知覺、認知、情緒、人格、行為、人際關系、社會關系等許多領域,也與日常生活的許多領域——家庭、教育、健康、社會等發生關聯。恰恰是這些關聯,反映出了戲劇人生的百態,例如話劇《雷雨》中周繁漪的人物形象,就戲劇治療觀點來說,她呈現出的喝藥狀態便是一種病態的展示,心理學和戲劇有一個共性,體現在他們工作的對象和展現的對象是人,人是立體的、豐富的、多面的、鮮活的、有思想的。“喝藥”,是本質上的藥嗎?沒錯是藥,戲劇治療配方的藥物,源自于精神分析學派中的潛意識的剖析,源自于對意識形態的自我認知,源自于對自我的認識和對自己的救贖。正是這一神奇的現象,一方面我們在不斷地努力嘗試用大腦的運作和潛意識存在的這個動機展現其基本的行為與心理機能的控制,顯然地,心理學也嘗試解釋個體心理機能在社會行為與社會動力中的角色。很大程度上,筆者通過長期研究認為,這一角色動力,和角色戲劇的沖突,就是整個當今現狀的呈現和對現今社會形態的解讀。同樣地,它也與神經科學、醫學、生物學等科學有關,因為這些科學所探討的生理作用會影響個體的心智。戲劇也一樣,戲劇展現的是一個立體的人,我們看到的人,是一種多位的角色的夸張和放大,甚至可以通過舞臺上兩大演員反觀自己。因此,筆者認為,戲劇家和戲劇評論家很大程度上也是一名心理學家,深刻地洞察了事物的本質后,以一種正面的形式對戲劇進行描述、解釋、預測和影響,有時候還要矯正行為和思想。
三、從“死水微瀾”到“心靈的會見”
筆者評論當下戲劇批評的狀態為“死水微瀾”想象,其靈感源自于此次培訓班上廖全京教授對戲劇評論的呼吁。在聽取廖老師的課之前,筆者在文獻綜述的分類和整理中發現,如《多重文化結構與中國戲曲的形成本土文化與西域文化的融合》中,廖老師的寫作視域從多重文化進行解讀,從交叉性的概念上來談中國戲曲以及西域文化的整個趨勢,很大程度上,這是一種視域的能力;《改編審美再創者的自我與自由徐棻版川劇塵埃落定的啟示》中,廖全京教授通過以心理學的自我和自由的作品作為一種模式,分別闡述了一個道理,藝術作品是一個摹本,以摹本的摹本再進行構建解讀的摹本化的摹本才是一種內涵的體現。審美和創造本身就是一種心理活動,滿足了一種心理學動機的情緒體驗,因此,以直觀感受進行創作也是一種技術手段的創新,是一類思想理念,因為就評論角度而言,筆者認為,在學術科研領域,也非常具有創新價值和現實意義,它集中體現在以戲劇人物形象作為一種符號為其單元并完全依賴于系統才有意義,這在符號中最為明顯,如音樂學理論,戲劇表演體系、電報和計算機,用最簡單的符號單元(點與劃,開與關)組成了龐大的系統,存儲傳送難以想象的巨量信息。戲劇則是以身體作為最強有力的信息產量所構成的這一概念化的闡釋,任何意義的傳達必須使用以某種方式被接收者感知的符號。同樣,這樣的符號以文學理念作為文本中傳遞出的物質與精神財富是一致的概念,具有人性的精神思考,而非“死水微瀾”的狀態。正如趙毅衡教授在符號學觀點研究中闡釋的那樣,“不用符號而傳送一個意義是不可能的,意義本身就是從符號組成的信息中產生的。”同樣地,這個觀點對戲劇形態的認識起到相關作用,這點不難理解。我們往往忽略的是我們所做的許多事看起來是實用的,無符號意義的,實際上卻常常是用符號傳出一個信息。這個觀點,也就是筆者提出的對“死水微瀾”現象的一種最有力的解釋。同時也是對當下人們對事物的一種“然并卵”狀態的批判。《文學何以失血對于一種文學現象的思考》一文中,廖老師從文學角度出發,文學是一個學科領域在整個學術界而言,對于這樣的一種文化現象的思考充分反映出了一種對待問題意識的體現。綜合以上幾篇現有的文獻中,筆者就領悟到一個特點,那就是學術研究需要第一感覺,感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解決問題的一把鑰匙,那么這把鑰匙,其實就取決于對心理動機的一種欲望,從而轉變成你對藝術的理解,你對戲劇場景中的畫面感呈現的理解,你對事物觀點的一種思考,你對戲如人生的態度。
四、廖全京“獨立自由的人文精神決定戲劇評論的高度”
獨立自由的人文精神決定戲劇評論的高度,從這個詞匯中,我們可以發現,人文精神則是反映心理學派的相關的論述,如人們對精神分析理論的述評,精神分析理論以一種全新的理解來解釋許多疾病的形成原因,同樣地我們以符號替換的思維轉述到戲劇評論的角度而言,我看到的一些事物和狀態往往最直接啟發于我們對人性靈魂的思考,這與精神分析理論學派中的一些思想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就具有十分重要的創新意義。人類意識層次的努力,是無法解決某些問題的,正如本文主題提到的中國戲劇評論“死水微瀾”現象一樣,或者說,一些心理問題的發生過程中,未必是意識層面的原因造成的,這時候,就需要我們對其進行精神分析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通過精神學進行工作意識突破了人類長期以來形成的因果邏輯的思想方法,以一個“潛意識”為核心的理論體系來闡釋我們的心理問題發生的原因,如同戲劇中的各個任務角色所反映出的對人性的思考。
回到標題而言,這是廖全京老師在本次培訓班上的小題目,他綜合了付文芯博士在對待小人物的心理的刻畫,到李祥林教授多元文史哲打通的文化觀點以及《四川戲劇》李遠強主編提出在戲劇批評中對精神分析學派的理解和精準的運用進行了相關的闡釋,集中體現了文藝批評的心靈會見。在講授的過程中,廖老師以《海鷗》為例進行以心理學角度分析,用雙重結構來分析尼娜作為戲劇人物角色的愛情,從最直接的表面狀態來看,這是一場表面的愛情的生死,更深刻地表現了這是一場不幸地對藝術的追求和對藝術的愛。
同樣地,四川音樂學院音樂治療專業教師劉書君老師也曾經提出,心理學狀態反映的人文精神和思想意識形態綜合地在戲劇中展現出來,人生如戲。但是很大程度上這便會有一個前提,我們在進行藝術生產和藝術實踐的過程中,更加應該關注我們自我的超越,即你通過一部戲劇作品超越你自己,超越是心理學中的一種超越自我的一種狀態,的確如此,我們在創作作品和文藝評論寫作的過程中,更多的時候我們要超越作者的狀態,超越國家和整個民族的領域,站在一定的思想高度上來進行對作品的評析和對自己的意見的獨特解讀。在更大程度上,筆者認為,戲劇批評其實也是一種創作,評論者必須要有自己的個人魅力和鮮明的個性。俗話說“玩的就是任性,你敢嗨嗎?”再如,四川音樂學院新聞評論專業教師李波老師的觀點,就新聞理念而言,你看到事實非事實,我們要樹立一個問題意識形態,即我們在對所有的新聞的解讀、新聞信息和現象的分析觀察中要有自己的洞察能力,即真相是什么?筆者認為,這個思維點不僅對于一個新聞事業工作者而言非常重要,對于一個專業文藝評論者、戲劇批評者更為重要,如果評論者都無法完成自我實現以及在對事物意識的認識中無法堅持自己的態度,那么中國戲劇評論不就真的“死水微瀾”了嗎?
五、總結
筆者認為,就戲劇批評和戲劇創作本身的整個過程來看,正如四川音樂學院藝術概論教師胡茵老師的觀點,“藝術家在生產一件作品,通過藝術創作到藝術接受又發展為藝術傳達的這一歷程來表現對藝術作品的內涵的挖掘和解讀其內涵的思考,人生的岔路口二者相遇非常不易,對于戲劇和藝術的關系,對于人性的思考的關系,如果我們不能以包容面對彼此,那么藝術的未來如何用心靈對話”確實如此,如果我們的戲劇行業在創作產業中能夠仔細去研究市場,分析市場客戶(觀眾、來訪者)的需要,為其滿足精神需求,在藝術傳達中將藝術接受的轟炸性達到一定的爆點,我相信,戲劇事業的市場將會如韓劇一樣的火爆,而戲劇評論界的“死水微瀾”現象,也將被根治。
參考文獻:
[1]趙毅衡.文學符號學[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0.1.
[2]趙毅衡.文學符號學[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0.4.
[3]孫學禮.高等醫學院校教材[M].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329.
作者簡介:
趙立新,男,四川音樂學院,中國青年文藝學會會員,樂山市音樂家協會會員,四川音樂學院藝術文學聯合社社長,四川音樂學院讀者協會閱讀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