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吉洪,唐敬道,李 靜
少數民族體育項目“押加”核心力量訓練研究
盧吉洪,唐敬道,李靜
貴州醫科大學 運動健康學院, 貴州 貴陽550025
摘要:主要采用實驗對比法,數理統計法和文獻資料法,對少數名族運動項目“押加”核心力量訓練進行研究。實驗前后表明,腰腹部力量測試指標中其它指標前后有顯著性差異,平板支撐項目指標p<0.01訓練前后差異非常顯著;押加核心量上肢部分和下肢力量指標實驗前后P<0.05均有顯著提高;表明押加核心力量的訓練有利于押加運動員核心力量耐力、爆發力的提高。
關鍵詞:民族體育;押加;核心力量;訓練
押加屬少數民族運動項目,已被列為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通過CNKI檢索與“押加”相關的主題和篇名,發現對押加項目的相關研究相對很少。其技術動作是:四肢著地,帶子兩端圓環套在雙方運動員頸部,帶子經胸前和兩腿間經過,身體距中線最近點的距離相等,運動員向各自前方用力[1]。押加別名又稱大象拔河,其屬角力比賽項目,是體能主導類中快速力量主導項群[2],力量是比賽獲勝的關鍵。核心力量訓練在歐美也叫做功能訓練或核心穩定性訓練,國外不同專家有不同觀點,Lan Hasega認為,核心肌群由腹直肌、背肌、腹斜肌、下背肌和豎脊肌,髖關節周圍的肌肉——臀肌、股后肌群等也同屬于人體核心肌群[3],核心力量是一種與上肢、下肢力量并列的,以人體解剖部位為分類標準的力量能力[4],不同的項目有不同的核心力量,通過對押加技術動作分析,押加運動的核心肌群分為下肢部分、腰腹部、背部和上肢肌群。文章主要針對押加的核心力量研究,押加專項力量耐力和快速力量訓練對押加競賽取勝有重要影響,對它的研究有切實實踐指導性意義。
1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1.1研究對象
本文以貴州醫科大學運動健康學院,65KG(組別)的15名男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對象基本信息見表1。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通過CNKI文獻資料檢索收集整理,對押加和核心力量相關文獻進行分析,為本文提供理論依據。
1.2.2實驗對比法
對押加學生運動員進行核心力量訓練實驗性研究,選取:1分鐘俯臥兩頭起、1分鐘仰臥兩頭起、1分鐘仰臥轉體、平板支撐、負重深蹲、背力、斜蹬、1分鐘懸垂舉腿、直立高抬腿、1分鐘伸臂俯臥撐、70KG臥推、倒立推舉為該項目的核心力量耐力和爆發力測試指標,實驗前對指標參數的測試。(見表2)

表1 研究對象基本情況表

表2 實驗前15名學生運動員核心力量的指標參數
實驗前進行測試,實驗中執行計劃訓練,在實驗中親自監控訓練,實驗的相關數據測試由兩名研究生協同完成測試記錄,每周訓練三次,通過 10周針對押加核心力量訓練,實驗前后對比分析得出結論。
1.2.3數理統計法
對實驗中所測得的數據通過SPSS17.0版軟件進行整理,實驗前后所測試得結果進行顯著差異性檢驗(P<0.05)。
2結果與分析
2.1少數名族體育項目押加項目特點分析
押加別名又稱大象拔河,其屬角力比賽項目,是體能主導類中快速力量主導項群[2],比賽開始,腿部積極爆發發力,通過腰背腹部傳至頸部,雙臂積極支撐保持平衡穩定,直至把對方拉過中線,比賽即分出勝負。同級別押加競賽中,專項力量耐力和快速力量能力對比賽勝負起著決定性作用。
2.2押加核心力量的訓練方法與手段
2.2.1押加核心力量的訓練方法
運動訓練的終極目的即是贏得比賽、獲得好名次、爭取榮譽,無論是運動選材還是運動訓練管理,所有的訓練方法、手段、過程都要積極與專項相結合,都為參與比賽獲得好名次服務。根據押加運動的特點,按肌肉工作特點分:押加的核心力量訓練方法主要采用靜力性等長、超等長和動力性等張訓練。
2.2.2押加核心力量的訓練手段
對押加核心力量耐力、最大力量和快速力量進行訓練,主要運用動機激勵、競技需要原則。押加核心力量訓練主要采用對抗性練習和負重抗阻力和克服自身重量練習。采用瑜伽球俯臥撐、跪球平衡、單腿蹲、懸垂舉腿、健身球反向劃船、負重仰臥轉體、俯臥兩頭翹等力量訓練手段。當然,押加項目中強調核心力量的訓練不是忽略身體其他部位運動能力的練習,運動是人體系統整體的運動,不是單一某個部分的發力做功,只有身體的其他部分與核心部位有機結合,才能體現出整體力量的最優化。
2.3押加項目專項化訓練內容與負荷量度指標(見表3)

表3 結合押加專項特點訓練負荷指標
專項訓練有利于適應比賽,提高競技能力。符合押加專項訓練特點主要內容是:押加比賽動作爬拉65KG—75KG重物,四肢向前爬行5—20米。在押加運動比賽中,力量耐力和爆發力起著決定性作用,押加運動的核心力量專項化訓練是訓練最主要部分。核心力量訓練要與押加技術形成的泛化、分化、自動化過程中有機結合,逐漸建立自信強大的心理。訓練過程中發現,押加技術動作相對比較單一,需要克服訓練的單調性,激發運動員的動機,變化訓練方式方法,避免競技能力提升過程中不合理的出現高原現象。
2.4押加核心力量訓練后與訓練前對比(見表4)
2.4.1靜力性力量耐力訓練指標分析
押加核心力量測試選取指標中背力和平板支撐屬于靜力性耐力指標,通過表4可以得出,經過 10周的核心力量訓練,其中背力訓練前后的效果有變化但不明顯;平板支撐訓練前后對比,p<0.01訓練前后差異非常顯著。教練員應注意觀察不同運動員平時表現,把控好運動員狀態,有的需要激勵,有的必須稍微打壓,保證運動員身體體力和競技能力的良好狀態進行訓練和比賽。

表4 押加運動員實驗前后選取核心力量的指標參數
(注:P>0.05表示訓練前后無顯著的變化;P<0.05有顯著差異;P<0.01差異性極其顯著)
2.4.2動力性力量耐力、爆發力指標分析
通過表4分析得出,押加核心力量的,動力性指標經過 10周的核心力量訓練,下肢力量實驗前后有顯著提高;腰腹部力量中1分鐘仰臥轉體起實驗前為38.88±2.80,實驗后為39.63±2.83,p<0.01訓練前后差異非常顯著,其它指標前后均有顯著性差異;上肢力量指標P<0.01表明實驗前后上肢力量的變化非常顯著。
2.4.3實驗前后專項核心力量分析
通過對押加核心力量的專項化訓練(見表3)后,對押加實驗前后所測試的指標分析,下肢、腰腹部、上肢的力量有顯著想變化(見表4),表明實驗前后押加核心力量專項素質有明顯的提高。教練員在訓練過程中務必處理負荷與恢復的關系,以達最佳訓練效果。
3結論
1.押加的技術動作單一,訓練中要注意調整和變化方法,通常更多需要教練鼓勵支持,同時也要運動員積極主動訓練,動機激勵,促進競技能力的提高。
2.押加核心力量評定選取測試指標中,實驗前后對比研究表明,上肢力量p<0.01訓練前后差異非常顯著,下肢和腰腹部力量指標P均<0.05,前后存在顯著性差異,對發展押加運動員核心力量的耐力、穩定性、爆發力有積極促進作用。
3.針對押加核心力量的訓練,可以有效提高押加運動員的競技能力。
參考文獻:
[1]第九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官網[EB/OL].http://sports.gog.com.cn/system/2011/02/16/011014500.shtml.
[2]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24-25.
[3]IAN HASEGAWA. The Use of Unstable Training for Enhancing Sport Performance[J]. NACA' s Performance Train-ing Journal, 2005, 4(4): 15-17.
[4]鄭偉濤,屈萍.核心穩定力量訓練在帆板運動中的應用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2011,45(2):78-79.
Research on core strength training of “YaJia”-a minority nationality sport
Lu Jihong, Tang Jingdao , Li Jing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core training features of a minority nationality sport named “Yajia” using methods such as experimental contrast,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literature. Experiment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core strength test indicators, for plank p<0.01; there are als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upper and lower body strength both increases after experiment (P<0.5); core strength training is helpful to increase both core strength endurance and power of “Yajia” players.
Key words:YaJia; Core Strength; Training
第一作者簡介:盧吉洪(1993-),男,布依族,貴州平塘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救援救護。
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256(2016)06-0116-2
doi:10.3969/ j.issn.1005-0256.2016.06.053
Physical Fitness College of Guizhou Medic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Guizhou,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