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碩
摘 要: 和諧的師生關系對于德語課堂任務的順利完成,教師的德語教學水平的提高,以及激發學生對于德語的學習興趣都有著十分重aaa要的作用。文章從涵義、意義以及實現的方法和途徑等方面對和諧師生關系進行了介紹。
關鍵詞:大學德語;師生關系;和諧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Teacher-Student Relation in College German Teaching
Li Shuo
(Chengdu Institute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1844)
Abstract: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conducive to the completion of German class mission, beneficial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evel of teachers as well as helpful to arous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German. The article has carried on the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from the content, meaning and method of implementation approaches of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Key words: German in College, harmoniousness, Teacher-Student Relation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4-0188-02
當今社會人們都在討論如何構建和諧社會,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一大批的人才,《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明確指示:“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識或技能,能夠進行創造性勞動,為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做出積極貢獻,都是國家需要的人才。”高校是人才培養的主力軍,因此構建和諧校園迫在眉睫。大學校園的主體是師生,師生關系是高校各種關系中最為重要,也是最為核心的關系之一,構建和諧校園,追求和諧教育,都離不開和諧師生關系。
在大學德語的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利于課堂任務的順利完成,有利于提高教師的德語教學水平,還有利于激發學生對于德語的學習興趣。
一、和諧師生關系的涵義
有人認為和諧師生關系就是指學生對教師的絕對服從,教師主宰課堂,學生必須依賴并服從于教師的安排,才能保證課堂的順利進行,才能夠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這個觀點顯然是錯誤的。首先,在課堂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主體,并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其次所謂和諧并非學生完全服從教師,而應是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最終達到共同發展的目的。 “矛盾”與“和諧”看似是一對反義詞,其實在一定條件下,二者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孟子云:“盡信書不如無書。”有時,書中所寫內容甚至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可能會存在一些錯誤或并非問題的唯一答案。這一現象經常存在于語言學習中,特別是在翻譯領域。其實對于語言翻譯來說有時并不能簡單的以“對”或“錯”作為評判標準。甚至有時一些思想上的“矛盾”反而會督促教師反思教學、激發學生學習德語的興趣,進而促進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
和諧校園、和諧師生關系,到底什么才是和諧呢?從哲學角度看,“和”就是“中和”,既不多又不少,恰到好處“諧”即協調,指事物間相宜相生、相輔相成、和衷共濟的美妙境界。[1]和諧是真善美的統一,是事物存在的最佳表現形態,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點。[2]而師生關系是指教師和學生在共同的教育教學過程中通過相互影響和作用而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種特殊人際關系。[3]由此可知,和諧師生關系應當是指師生之間在整個教育活動過程中雙方的互相尊敬、理解、信任和民主、平等這樣的新型師生關系。[4]
二、建立和諧師生關系的意義
《學記》中有云“親其師,而信其道”。這句話精辟而深刻的點明了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在教育活動過程中的重要性。針對大學德語課堂來說,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意義也十分重大:
1.和諧師生關系對學生的影響
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德語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參與感。學生作為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應主動積極的參與到課堂中來,而非由教師“滿堂灌”,只能被動接受。和諧的師生關系會讓學生在課堂上勇于發表自己的意見,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敢說”,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求知,同時對提高德語課堂效率也起到了推動作用。反之,如果不注重構建和諧師生關系,學生的學習興趣會逐漸減少,進而產生厭學、苦學等現象,嚴重阻礙學生主體性作用的發揮,更談不上提高課堂效率。
2.和諧師生關系對教師的影響
和諧的師生關系不僅對學生有積極的影響,同時對教師也有重要的意義:首先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利于教師保持心情愉悅,從而提高教師授課的積極性。其次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利于促進學生與教師心與心之間的溝通,促進師生感情的交流,從而方便教師深入了解學生心理,促進教學活動。和諧的師生關系還有利于提高教師的威望,教師威望的提高對學生的學習成長也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建立和諧師生關系的方法與途徑
1.更改教學觀念,轉變教師角色
在傳統教學中,通常都是以教師為教學中心,而學生則成為課堂的附屬品。這也正是妨礙師生關系的根本原因。若想建立真正的和諧師生,就要從根本上改變著中國教學觀念,建立“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觀念。[5]讓教師從原來的知識的傳遞者轉變為學生良好學習氛圍的創造者以及歡樂課堂氣氛的營造者。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不好的教師就傳授真理,好的教師是教學生去發現真理”。如在德語語法課堂中,不再由教師“一手包辦”,單純講解所有語法,而可以權力下放,挑選較簡單的語法讓學生進行講解,教師在最后進行點評補充。這樣做既有助于學生對該語法的掌握,又有助于轉變教師角色,營造歡樂的課堂氣氛,促進和諧師生關系的建立。
2.提高自身專業素養和道德素養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使學生對老師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師的德和才”。強調了師德與教師專業素養的重要性。教師的師德是教師的靈魂。一個擁有良好品行的教師也會通過其平時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學生產生深遠影響。而這樣的教師通常也是受人尊敬和歡迎的。除了加強自身道德素養,教師也應該努力提高其專業水平。作為大學德語教師,除了具備扎實的語言基本功和靈活的教學技巧之外,還應該具有深厚的知識儲備,充分利用現代化的網絡信息化技術和多媒體技術了解并向學生展示德語國家國情方面的知識,提高學生學習德語的興趣,并在學生中樹立起自身威信。
3.尊重學生,注意評價用語
教師教學的過程實質是師生之間互相交流的過程,只有互相尊重,建立平等對話關系,注意語言的使用,才能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由于大學生具有較強的自尊心,在課堂上,教師尤其注意自己的評價用語。不應有任何嘲諷或蔑視的色彩。學生犯錯是難免的,當學生犯錯時,我們不是一味的去譴責他,而是應該站在學生角度去理解他,幫助他。并給予適當的鼓勵。如在德語口語教學中,由于德語語言本身難度較大,在使用的過程中犯錯更是十分正常的。教師不應在學生犯錯的第一時間就打斷其敘述,并嚴厲指出其錯誤,打擊學生表達的積極性。而是在學生表述完成后,先對其整體表現進行表揚,予以肯定,再適當指出其問題所在,若所犯問題較小,可忽略。這樣做既讓學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又不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有利于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4.創立公平平等的教學環境
所謂公平平等的教學環境是指,在課堂中,師生在公平、平等、積極、愉快的學習氛圍中進行交流。當學生處于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時,其接受知識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就會得以加強,學習效率便會得意提高。從而便會促進學生在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等方面的主動發展。應該摒棄老師高高在上,學生惟命是從的學習氛圍。教師應鼓勵學生多提問,多思考,多質疑。并積極創立提問質疑的情境,讓學生有機會提問發難。[6]在德語課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摒棄傳統的翻譯教學法,而應更多的使用任務教學法,可讓學生分小組帶著任務來閱讀文章,以便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討論來理解學習課文,加深理解;也可讓學生提前對文章進行預習,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在課堂上討論,以便創造一種公平平等的學習環境。
5.加強課下與學生的交流
學生與教師的主要交流發生在課堂上,若想深化師生關系,則還需要依靠非正式交往,即師生之間課下的私人交往。這樣的私人交往是不具有強迫性質的,而是出于師生雙方的主觀意愿。健康、正常、高尚的私人交往有利于師生感情的溝通。在師生人際關系良好的情況下,學生就會更容易接受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并賦予其一種較為特殊的意義。教師要注重與學生的心靈交往,多與學生談天交友,討論問題。如,由于德語語言較難,很多同學在學習時不得法,教師可在每次考試后與考試成績不理想的學生或者考試成績與其付出不成正比的學生單獨交流,像朋友一樣討論其問題所在,并給出學習方法上的建議。再如每學期期中時,教師可通過不記名的方式收集學生意見,這樣的意見會相對更加真實,方便教師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和情況。教師也要針對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做出認真反饋。這樣學生就會覺得自己得到了尊重,并且有較強的參與感強,
總之,和諧的師生關系對德語教學和德語學習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學校、教師以及學生都應予以充分的關注。
參考文獻
[1]易超. 論和諧[J]. 探索,2004(2)
[2]高清海. 文史哲百科辭典[Z] 吉林大學出版社,1988
[3]李瑾瑜. 論師生關系及其對教學活動的影響[J]. 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6, (5)
[4]李海. 和諧師生關系是教育的靈魂[J]. 四川教育學院學報, 2000(8)
[5]郭俊偉. 關于“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再認識[B]. 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1)
[6]陳慧珠. 關于和諧師生關系的若干思考[A]. 株洲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