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昊
摘 要: 對于中學教師來說,上好一堂課的前提就是備好課,但是對于任教班級多,任教年數長的老師來說,同一節課的內容只備一次顯然是遠遠不夠的。深度備課就是指在第一次備課的基礎上,總結課堂經驗,分析課堂效果,優化教學設計,調整教學結構,深度開發新的課程資源,對課堂再一次進行預設的過程。深度備課是增強教授能力,提升教學水平,豐富教授經驗,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深化教材內容,引導學生全方位發展的有效途徑。作者以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第二單元第八課《中華文化的勃興(一)》為例,談談對深度備課的看法。
關鍵詞: 中學歷史 備課 深度備課 有效備課
一、深度備課具有不置可否的現實意義
1.從學生方面說,深度備課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質量,實現課堂有效教學。《論語》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自以為熟練地將知識以大人的眼光和專業的角度剖析給學生看,殊不知這些在我們看來博大精深的文明和源遠流長的歲月,對學生來說可能只是一堆枯燥乏味的文字符號。因此,我們要高度重視學生在第一次課中的表現,在課堂上得到學生各方面的反饋,我們所準備的內容及呈現方式,是讓學生知之、好之還是樂知。課后我們進行反思和總結,去其糟粕,擇其樂者從之,完善教學設計進行深度備課。深度備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學生對歷史有一個全新體驗與認知。
2.從教師本身說,深度備課可以促進教師能力再發展。重復上課會消磨激情,并且很多環節的內容會跟隨記憶的退減發生漸進性遺漏,對課堂的控制力也會減弱,不利于保持課堂正常的教學節奏。千篇一律的東西總是乏味的,上課內容環節、教學教法等若是一成不變,那么教師極可能在無限循環的邏輯思維中困倦,尤其是對于一個年級里帶班多的老師,連續進行相同內容的授課很容易在精神上衍生出疲乏感和挫折感,輕則導致教學效果不佳,重則使老師對自己的工作麻木懈怠,喪失對歷史教學事業的熱情。對于資歷深的老師來說,在每三年甚至更短的時間內重復一次的教學中,也很容易隨遇而安,消磨斗志。因此,教師應進行深度備課,不斷更新自己的“武器庫”,不斷對自己發起新的挑戰,讓自己在面對新的征程時充滿期待、斗志昂揚。
二、深度備課的具體做法
以人教版七年級上——第二單元第八課《中華文化的勃興(一)》為例。
1.重組教學內容
教科書是教師組織教學的第一手資料,一切教學設計都是圍繞教科書主體進行的創設。教學內容的增減都會依據教材而定,所以重新研讀教科書,對第一次課的教學設計進行深度剖析十分必要——教學中是否切實體現了教材中所包含的價值觀,是否科學合理地展示了重要知識點,是否將每個材料每個環節的效用發揮到最佳。在深度備課中,我們可以根據課堂的效果和需要新增時下熱點,酌情刪減,合理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必要時可以聯合其他學科備課。例如:在本課第一部分《文字的演變》中,初次上課時教師是直接在多媒體上展示甲骨文中的擬人字,讓學生猜字義,課下通過與其他老師的交流和聽取同學的意見,得到甲骨文對于學生來說過于抽象的反饋。再備課時對教學內容稍作整改,展示一些現代漢語的簡體字,并與甲骨文的造字進行對比,從而解釋甲骨文中的擬人,形聲字,接著聯系語文學科小學階段有關于形聲字和擬人用法的課,進一步增進學生對甲骨文的具體認識。
2.調整教學環節
深度備課是教學步驟的細化,教學環節的整個順序和搭配對教學效果影響重大,如果原有的環節串聯合理,就不用進行修改,如果不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那么各個環節的內容就要重新整合調整順序,以求教學的高效率。教學環節的設計既要考慮可操作性,更要考慮可實現性。深度備課可以將第一次備課中沒考慮到的因素加入,將效果不佳的部分調換或移除,達到教學環節的合理高效。例如:第二部分《天文歷法和醫學成就》,小字處有關于世界最早的哈雷彗星的記錄,初次備課教師略微講解,一筆帶過。深度備課中,在“過程與方法”中加入了“指導學生查找資料,通過創設、探究等手段了解先秦時期古人偉大的文化成就并解決疑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引導學生課前搜索哈雷彗星的相關事件,以小見大,不僅讓學生對先秦時期天文的先進產生認同感,進一步證明本課的題眼“勃興”,而且激發他們對幾千年前就發現這一現象的先祖的敬畏之情。
3.轉變教學方式
當代教學理論認為,學習過程是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師指導下獲得經驗或產生經驗的過程。學生是教育的起始和終結,新課標下的備課更應該重視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使學生的個性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揚。第一次備課教師會因為沒有實際效果為依據,備課時往往從自身的感受和預想出發,偏向以教材為核心,致備課陷入以教師感受為主的怪圈中。那么在深度備課中,轉變教和學的方式,真正做到“以學定教”“以教導學”就很重要了,教師建立與學生平等對話的窗口,從學生的課堂反應和課后反饋中提取到譬如學生對于這節課的知識點掌握情況,是主動探究還是被動接受等信息,進而完善教學設計。通過深度備課,學生在和諧平等的教學氣氛中,更積極參加課堂教學,師生共同探究,從而構建有效課堂。例如:在第一部分《文字的演變》中,提到金文和大篆為更規范的文字。這里教師不做過多解釋,只強調是逐漸進步的字體。課后學生反映不知道為什么是進步的字體,于是教師在深度備課中改變教授方式,設問“金文的規范,體現在何處,為什么算規范”,學生自主或合作進行探究并作答,而后根據學生的答案,教師梳理從甲骨文到大篆這一系列的發展,得出字體“進步”的結論。如此,學生自身思維得到鍛煉和啟發,也將文化的遞進與發展生動形象地匯入學生的知識海洋中。
三、深度備課的注意事項
1.深度備課不是重復備課
備課是教師對教材內容,課堂預設進行的一個內化的過程,這個過程是漸進而不是循環的。教師在多次重復某一節課的教學后,似乎對教材了然于心,對內容爛熟于胸。事實上,這樣簡單、機械重復并不意味著做到了對教材、對課標的內化和轉變。教師做到自身對知識的儲備消化、對課堂的適度把握、對學生的認知了解,在三者之上進行合理的融會貫通,從而完成由表及里的內化過程,而這三者的生成都是隨機且無限發展的。所以,深度備課不是重復內容,而是綜合的內化與生成。
2.課程資源的再整合再利用
課程資源是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本,好的課程資源可以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事半功倍,教師在選擇課程資源時易執著于追求趣味而顧此失彼,導致選用的資源在課堂上的應用效果不盡如人意。深度備課中,我們可以調查學生的興趣方向和范圍,選取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資源,并且將課堂上學生突發的靈感,師生間的交流這些動態資源充分利用起來,使教師對歷史課程資源的整合做到充分、充足、靈活,更具針對性。
3.課后務必及時反思調整
人的記憶隨時間是逐漸減退的。為了做好深度備課,所有教學活動結束后,教師都應該及時反思,將第一次課的整個過程重新審視一遍,總結課堂中成功之處,看到不足之處,將互動成果和突現靈感等記錄下來,做到理論—實踐—理論的印證循環,不斷完善教案,備課層層深入。
總之,深度備課在教學活動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幾,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教學也是如此,在實踐中反思,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再將結論于實踐中檢驗,深度優化教學設計,最終促進學生和教師的雙向發展。全面開展和高度重視深度備課對于促進中學歷史有效教學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彭輝.中學歷史有效性教學設計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1.
[2]陳志剛.創新歷史備課模式——兼談各科備課模式創新思路[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05,8(2):59-61.
[3]宮少華.讓語文歷史聯合備課[J].語文建設,2014,2:17-18.
[4]樊漢彬.關于歷史備課內容與方法的思考[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5,34(10):89-93.
[5]吳松欽.中學歷史教學的“深度備課”[N].教學與管理,2011(7).
[6]程福勇.淺談新課標下的歷史備課[J].中學時代:理論版.2013,6:80-80.
[7]張帆.新課標背景下高中歷史如何用有效備課打造高效課堂[J].中國校外教育,2014(11).
[8]楊俊明.中學歷史教學分層備課的思考與實踐[N].甘肅教育,2013(5).
[9]王亢.中學歷史備課有講究[J].東西南北:教育觀察,2012,8:197.
[10]徐孝華.中學歷史備課點滴談[J].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011,20:29.
[11]郭春鳴.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如何提高備課有效性[J].新課程(下),2013(12).
[12]劉大忠.淺談歷史學科的有效備課[J].新課程(中旬),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