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杰
(河北大學藝術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淺析電視劇與電影《紅高粱》的審美差異
孟杰
(河北大學藝術學院,河北 保定071000)
摘要:電視劇版《紅高粱》是繼上世紀80年代末張藝謀電影版《紅高粱》之后,莫言的經典之作再次被改編成影視劇,隨著電視劇版的播出,人們對此褒貶不一,不禁對二者進行相互比較。本文試從如下幾個方面來分析電視劇與電影版《紅高粱》的審美差異。
關鍵詞:電視劇;電影;紅高粱;審美;差異
一、引言
現如今隨著影視藝術的發展,大大提升了大眾對現實世界的洞察能力與參與過程。然而,對于電影藝術與電視劇藝術的模糊認識,讓人們對影視藝術做出了不同的反應與判斷,如隨著電視劇《紅高粱》的播出,引發了觀眾對電影版與電視版《紅高粱》的各種爭論與不同的觀點。
二、通過影視藝術的審美差異來分析《紅高粱》
從藝術樣式的規律看,電影與電視劇的相同點顯而易見。作為電視節目之一的種類,電視劇的審美與電影有所不同,他們之間的不同的審美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電視劇一般所反映的內容是大眾所熟知或很容易被大眾所理解與接受的,基本上是借助畫面的運動來講故事,重視情節的曲折復雜和故事的層層遞進展開,所反映內容很容易被大眾所理解和接受,電視劇里面不少的對白或旁白都是大眾化語言,所以它比電影更通俗易懂,也更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并廣泛傳播。
相比而言,電影比電視劇更含蓄地“說故事”,鏡頭語言較內斂,更注意拍攝技巧的運用,更高雅、精致地闡釋對生命意義、人文關懷的理解,是一種藝術享受,也是一種精神領悟。電影是濃縮的經典,敘事手法復雜,觀眾要從開始到結束對影片有深刻了解才能明白其中揭示的社會現象、文化含義、人性異同等。
根據電視劇藝術的要求,電視劇版的《紅高粱》一改電影版的思路,選擇從“九兒”的女性視角出發,而并非男主角余占鰲,對九的童年往事也有了一個更完整的交代。故事主線變成了“一個女人的成長史詩”,九兒的大部分戲份不在單單是跟余占鰲的愛情較量上,新創朱豪三、大少奶奶、張俊杰這些角色、不僅豐滿了那個年代的眾生相,更起到了補充九兒的社會關系和人物性格的作用,賦予了九兒很多的智謀與性格。
電影《紅高粱》是第五代導演張藝謀的重要作品,它通過大氣磅礴、富于個性化風格化的電影語言,盡情展現了創作主體對敢愛、敢恨、敢生、敢死的自由精神與生命氣度的獨特感受和熱情禮贊。電影中,方圓百畝的高粱地里隨風搖曳的株株高粱,人跡罕至、充滿神奇色彩的十八里坡,血的太陽血的天空血的高粱交織中與侵略者血戰的造型畫面,都迸射出電影語言特有的美學張力和藝術感染力,使觀眾感受到一種強烈的源于生命活力的沖動和對人的自由精神的謳歌。
(二) 電視劇的造型的藝術性要求不像電影那么豐富、精致與嚴謹,投入的制作成本往往也低于電影。在相同長度內,電視劇的鏡頭通常少于電影,在連續的集數中蒙太奇的節奏相對偏慢,鏡頭的表現如同日常生活那般平緩有序,慢慢展開,從一個場景緩緩步入另外一種場景或氣氛。
在電影的創作中,蒙太奇手法的運用呈現了驚人的藝術效果并創造了感人的藝術力。在流動的畫面結構里面,蒙太奇成了最有效的創作方法,通過蒙太奇手段,電影的敘述在時間空間的運用上取得極大的自由,通過濃縮、跳躍、突變等,運用全景、遠景來變現空間感,或者運用瞬間情調、場景的轉換來使故事顯得更加驚險刺激。
劇版《紅高粱》設置了眾多的人物,因而事件的發展也圍繞著這些人物慢慢展開。人物的不同特點,隨著劇情的發展一一展現在觀眾面前。劇中“九兒”一出場就遭遇了人生的幾大悲劇:親爹不爭氣、親娘被逼死、青梅竹馬不能嫁、被土匪掠走、跟奄奄一息的麻風病人成親……密集的矛盾沖突將觀眾牢牢抓住,同時也突出了“九兒”頑強、堅韌、不屈不撓的山東女人的氣質。
而電影版《紅高粱》在表現“我奶奶”獨特性格魅力時,是運用電影的蒙太奇等手法來體現。片中“顛轎”一場,被譽為絕唱。迎親途中,通過畫面的組合剪切,體現轎夫顛轎的動作及神情,與“我奶奶”在轎中的動作畫面剪切到一起,在隱隱中透露出“我奶奶”那不屈于命運與成規禮儀的個性。
(三)電視劇的形式是多樣化的,它的情節安排與時空發展變化的隨機性強,可以是短片、短劇,也可以是中長篇的連續劇,編導的主動性更強,電視劇的創作更貼近生活,并可以根據觀眾的審美需求與反應做出適當調整或延續。所以,電視劇比電影藝術更接近大眾,觀眾也有更大的主動性與隨意性,大眾的生活心理節奏與電視劇更趨于同步。
電影基本上都是一種可以看完的單個劇本,其長度多為一兩個小時,時空轉換非常緊湊,在講故事上比電視劇來得更緊湊與集中,矛盾沖突爆發的更快,所以,在同等時間里,電影展現的信息量遠遠大于電視劇,電影藝術比電視藝術更富于戲劇化。
劇版《紅高粱》雖是根據原著改編,但又不同于原著。原著成功地創造了去政治化的主體,使高密東北鄉借助“人道主義”變成了一處閃耀人性的圣地。而現今,隨著《甄嬛傳》等一系列“宮斗劇”的播出,《紅高粱》也被順時的改成“宮斗”,九兒跑到單家大院跟嫂子斗來斗去,這種改變,可以說成是順應時下“宮斗”劇的改變趨勢,迎合部分觀眾的口味,把今天人們的審美觀念和價值理念融取其中,但同時可能體現出的還是編劇想象的匱乏和保守。
電影版對原著做了大膽的精簡,通過九十多分鐘的劇情,以濃烈的色彩、豪放的風格塑造了一批中國普通的老百姓群像,歌頌了他們敢生、敢死、敢愛、敢恨可貴的民族精神,同時也是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對中華民族的歷史、性格、心理、文化以及生存方式做出的思考。
三、結語
在影視一體化走向、影視互動的今天,電視劇與電影正自覺地相互滲透、多元交叉,電視劇和電影題材、內容等方面的重合,使他們原有許多共有的特性也相互融合。《紅高粱》劇版的播出,雖引起了熱議,使之不禁拿電影版與之相互比較。但從影視藝術審美差異方面考慮,藝術是朝多樣性發展的,我們要客觀的去看待在當今觀眾對影視審美要求不斷提高的情況下,編劇及導演所作出的迎合觀眾口味的改編行為,讓影視藝術相互學習相互滲透,去其槽粕取其精華,實現雙方“共贏”。
參考文獻:
[1]李賀.從“影視有別”看《紅高粱》的電視劇改編[J].文學研究,2013(12).
[2]張藝謀.唱一支生命的贊歌[J].當代電影,1988(02).
[3]盤劍.影視藝術學[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6-023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