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君怡
(山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山東 濟南 250000)
?
《肖邦波蘭舞曲Op.26Nr.2》學習心得
尚君怡
(山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山東 濟南 250000)
【摘要】肖邦是19世紀歐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音樂家之一,波蘭舞曲作為一種舞曲形式在其眾多作品中具有一定代表性,而其中降e小調波蘭舞曲(op.26)最具悲劇性。本文著重在其演奏注釋、演奏風格和技術技巧等方面與大家分享筆者對于此作品的學習心得,分三章進行論述:第一章對肖邦的生平進行簡要介紹。第二章概括性的闡述波蘭舞曲的發展歷程以及肖邦波蘭舞曲的獨特性。第三章從《降e小調波蘭舞曲》出發對肖邦的演奏技巧以及風格進行分析,分別從力度的把握、踏板的運用、快速跑動等方面共同探討。
【關鍵詞】肖邦;波蘭舞曲;演奏風格;演奏技巧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是19世紀波蘭最偉大的浪漫主義時期音樂家,是位里程碑式的人物。肖邦的創作幾乎遍及鋼琴所有的體裁,并在其中的一些體裁尤其是波蘭舞曲的創作上進行了革命性的發展,被世人譽為“鋼琴詩人”。從他的作品中滲透出強烈的民族情感和愛國熱情,就像舒曼所說“像藏在花叢中的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蘭不會滅亡。”肖邦的波蘭舞曲一直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具研究價值的音樂作品之一,他突破了傳統波蘭舞曲的限制,改變它原有的藝術表現形象和本來的貴族沙龍氣息,將波蘭舞曲從浪漫主義早期的傷感情懷中脫離出來,把這種舞曲發展成為有深刻內涵史詩般的且具有慷慨激昂的英雄氣概的舞曲,賦予了波蘭舞曲悲壯宏偉的愛國主義氣質和深刻歷史意義的思想內涵。本文旨在從肖邦生平、創作背景、彈奏方法、觸鍵、踏板及強弱的運用進行分析,更多的了解肖邦的創作特點,將此作為演奏的基礎,增強個人鋼琴演奏及欣賞水平、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從而加強對音樂的表現。希望能夠以學習的態度對本曲的創作背景、曲式結構、音樂形象、演奏技法等方面總結出自己的感悟和心得,進一步的理論研究加強對肖邦的音樂風格的把握,提高演奏技巧。在對于肖邦波蘭舞曲的研究道路中,前人做了許多貢獻。
1810年,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生于熱拉佐瓦沃拉,波蘭作曲家、音樂家和鋼琴家。1817年師從瑞夫內學習鋼琴,七歲創作波蘭舞曲,他第一首作品B大調和g小調波蘭舞曲在此時創作,十五歲時就已出版作品。十六歲肖邦考入華沙音樂學院,在那里受到浪漫主義和民族解放運動的影響從而創作出大量的優秀作品。十九歲時已創作了兩首鋼琴協奏曲,1829年至1831年間肖邦在歐洲各地舉行了多場音樂會并取得了卓越的成績。肖邦的一生創作大約有兩百多部作品,體裁廣泛,大部分是鋼琴作品。主要有瑪祖卡舞曲、圓舞曲、夜曲、練習曲、諧謔曲、前奏曲、奏鳴曲、波洛涅茲舞曲等。
波蘭舞曲又被稱為波羅乃茲,源自于波蘭民間“行列進行舞”,女的在右邊,男的在左邊,男女成對在行進中跳的舞蹈,高貴且不那么活躍,在大型宴會上,波蘭舞曲常為先導。為3|4拍,中等或偏慢速度的舞曲,情緒莊重。十六世紀后半葉流入宮廷并逐漸成為典型的貴族舞。因有近代進行曲般的結構,被認為是一種威嚴的、傲慢的、列隊行進的交際舞。
肖邦的所創作的波羅乃茲并不直接取自民間,他所創作的特別是成熟時期的作品,音樂中所包含的波蘭的民族精神氣質在很大程度上超過了十九世紀初期愛國歌曲形式的波羅乃茲,音樂內容也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舞曲的體裁范圍。肖邦的波蘭舞曲所包含了深刻的民族意識和豐富的民族內容,且大部分帶有尚武精神,脫離并且改變了波蘭舞曲原先所含有的貴族氣息,使其成為展現愛國主義思想的作品。李斯特寫道:“肖邦的波羅涅茲舞曲的強有力的節奏,可以使最懶散的麻木不仁的人被振動起來。當您在聽肖邦的某些波羅涅茲舞曲的時候,你好像看見果敢奮起反對人的命運中所遭遇的一切不平和反對蠻橫的人們那種堅強有力的步伐。”[1]
肖邦一生共創作共十七首波蘭舞曲,幾乎一生都在進行此作品創作,把波蘭民族的精神氣質表現的淋漓盡致,特別是在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初創作的幾首最為突出。肖邦波蘭舞曲的創作分為兩個時期,前期是在祖國時期,后期是在巴黎時期。祖國時期的作品充滿了剛步入生活的青年人熱情歡樂的情緒,對生活抱有樂觀肯定的態度,充滿朝氣,精力的青春力量,沒有深刻的矛盾沖突和嚴峻的悲劇性因素,風格上優雅、高貴、華麗、明亮、輝煌。巴黎時期的作品放棄了早期其波蘭舞曲中浪漫主義,使其擁有更為悲壯、宏偉的愛國主義的氣質。
肖邦的波蘭舞曲具有濃厚的民族特征,強烈的民族精神。節奏穩健,情緒莊重,具有厚重且堅實的織體,和聲多密集和弦,爆發力強,從而使其波蘭舞曲題材的作品有了輝煌、宏偉的性質。
肖邦最具悲劇性的作品之一《降e小調波蘭舞曲》(Op.26Nr.2),又被稱作“革命”波蘭舞曲及“西伯利亞”波蘭舞曲。蘊含著暗涌的力量以及極強的爆發力,其象征著波蘭民族不可被征服的精神。按雅希梅茨基的話說是:“一股強有力的慷慨激昂和憤怒的洪流。”本曲有著強大的激情,震撼的爆發力,一流的控制,貫徹始終的英雄主義及愛國主義,充滿了令人戰栗又神秘暗淡的氣氛,像在描寫西伯利亞被流放的波蘭囚犯以及革命失敗被俄軍俘虜的波蘭同胞悲憤的心情。
(一)風格
Op.26在創作前,肖邦正在為波蘭戰敗的消息苦惱,這給他帶來沉痛的打擊,對祖國未來命運的擔憂以及對波蘭民族興亡的感觸,讓他接下來的創作不管從情感的深度、內涵到風格還是技法的新穎程度,都發生了重大的轉變,本曲中充滿著悲憤、失望之情,而肖邦卻深信波蘭不會亡,樂曲中始終貫穿著偉大的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情感就可體現出來。肖邦的音樂流露的心理思想的活動十分豐富,但他本人演奏風格卻很樸素簡單毫不做作,強調自然,返璞歸真。肖邦認為純樸是藝術的重要標準,藝術家發展的至高境界也是純樸。[2]所以雖然本曲情緒有十分激烈波動起伏,在彈奏時也不可過于用力,過于炫技,過于追求輝煌壯闊的效果,其激情絕不是矯揉造作的激昂,要盡可能的做到簡樸自然。
(二)技術
1.音階琶音跑動及裝飾音
《西伯利亞》波蘭舞曲出現了許多音階琶音跑動及裝飾音的彈奏,肖邦本人是一位即興演奏大師,據說他在演奏自己的作品不會完全一樣,是根據在演奏時的情緒而變化的。當然,我們在演奏肖邦的作品時要尊重原作,但即興的感覺要始終存在,尤其是在裝飾音的演奏中,要聽起來像即興的一樣,可以有些漸快,一定要輕巧,要使旋律中充滿那種川流不息的強烈動感,所以彈奏時掌關節要十分積極,手臂要始終帶著手指走,要彈的準確無誤,如行云流水般的平穩。要想練好此類音型,最好先用偏慢的速度多加練習,注意手指的獨立性,尤其是一指不要太笨拙,用力不可過大,而四指指尖不要太松,注意掌關節的靈活與音色的均勻。(見譜例1)

譜例1
2.柱式和弦
本首波羅乃茲舞曲由大量的柱式和弦組成,帶給我們一種嚴峻的、悲劇性的卻透露出英雄氣概的感覺,散發出自信、沉著、堅決的氣息。本曲對于高聲部主旋律的控制要求很高,指尖和掌關節要撐住,右手一指不可過重,注重突出五指,控制好音量、音色以及觸鍵的深淺。演奏時,和弦聲音要集中,利用手臂力量且要把手臂力量送到指尖。練習時需要仔細研究觸鍵深淺和聲音的變化。
3.踏板
著名的俄國鋼琴家、音樂家安東·魯賓斯坦曾經說過:“從事鋼琴演奏的時間越長,就越感到踏板是鋼琴音樂的靈魂”。肖邦一直教育學生要用一生的學習去正確地運用踏板,要求他的學生在剛開始練習新的作品時完全不可以使用踏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掌握和理解音樂時,才可以根據作品的需要十分仔細地使用踏板,并且要求非常嚴格地、要最大限度去節約使用踏板。關于左踏板的使用,肖邦強調在使用左踏板之前,一定要在左踏板沒有被使用情況下能彈好弱音才可以。肖邦作品中對于踏板使用極其的細膩,會使其作品中和聲取得非常好的效果,所以本曲不可以一味的去追求聲音的華麗和輝煌加入過多的踏板,要尊重作曲家的要求,盡量不要做改變,很多地方點到即可。(見譜例2)

譜例2
4.力度層次
演奏一部作品時,不僅要從整體去掌握整個作品力度的布局,還要正確認識及使用力度符號,處理好作品細節上的力度,《西伯利亞波蘭舞曲》雖然整體力度較強,且強與弱之間的變化較大,但肖邦演奏時不像現在的人們彈得這樣宏亮輝煌,而是聲音很輕、很婉轉。肖邦本人演奏時傾向于弱奏,同樣的力度符號,他演奏時表現出來還要弱上一些。這一點在肖邦1829年8月12日致華沙家人的信中可以看出來,信中寫到:“……對于聽慣了當地鋼琴家敲打鍵盤的維也納公眾來說,我演奏得過于軟弱,或者更確切些說,彈得太柔和了。……但是,我倒寧愿聽這樣的指責,而不愿聽人家說我彈得過于用力”,所以我們在處理肖邦作品時,要在作品的標記力度基礎上弱一些。[3]肖邦的音樂一個十分顯著的特點是旋律十分具有聲樂性,肖邦本人十分喜歡意大利美聲唱法,他為了達到器樂作品的聲樂化,十分注重把聲樂的因素融入在鋼琴的旋律中,經常要求他的學生聽意大利美聲演唱家的演唱,從而可以體會練習出聲音持續的能力,肖邦要求深觸鍵,音與音之間的連接要均勻、流暢的像綢緞一樣,他要求學生無論彈奏強或者弱都要把手指像是不想離開琴鍵似的沉到琴鍵里,觸鍵要求自然地深且要有共鳴,深刻的扣人心弦,即使是最微弱的ppp也要清晰且直擊人的心靈,同樣,肖邦作品中ff并不是一味夸張吵鬧的把聲音彈響,而是要豐滿立體且充滿激情。
海涅在1838年曾為肖邦寫道:“波蘭給了他俠義的心腸和歷史的痛苦,法蘭西給了他優雅的氣質,德國給了他浪漫主義的優雅精神。但他既不是波蘭人,也不是法國人或德國人,他顯示了一種更高的發源。人們可以說,它屬于莫扎特、拉威爾、歌德的世界,但他真正的祖國是詩意的夢幻王國。”肖邦的音樂側面的反映了19世紀三四十年代歐洲資產階級民族運動,《西伯利亞波蘭舞曲》作為其音樂最具有悲劇性代表的作品,他把純樸與英勇相結合,讓人們仿佛看到波蘭的人民邁著堅定而豪邁的步伐,散發著沉穩、堅強、自信的氣息,喊出了遭受壓迫侵略的波蘭人民悲憤、反抗的聲音,具有著濃厚的波蘭民族精神。其作品中體現了對斗爭充滿勝利的信心,對未來充滿了希望以及頑強的反抗精神,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表現得尤為突出,使得波蘭舞曲成為最富于民族風格的作品,還成為最肖邦化的器樂品種。他扎根于波蘭民間音樂中富有特色的旋律因素,并為其填充了高度的感情色彩以及具有作曲家本人鮮明的個性。
英國鋼琴家阿瑟?博得里說過:“任何演奏家在演奏肖邦的作品時,必須自始至終地運用音樂智慧,而不是單憑一點小聰明,單憑靈活的手指頭,采用一般的鋼琴手法,以及不花什么力氣的訣竅就能演奏成功。這種智慧包括理智和感情,這樣才能恰如其分地詮釋肖邦的大量完美無缺的藝術精品。”這段話提供了很有價值的啟迪對于大家去更好的演奏肖邦的作品。肖邦用他的作品向我們證明了他不僅僅是“鋼琴詩人”,更是19世紀民族樂派的先驅,是一位真正的波蘭民族主義音樂家,他的音樂具有強烈的感情表現力,和聲語言新穎大膽,織體語言細膩而富有色彩,為歐洲音樂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參考文獻
[1]關欣.愛國主義情感在肖邦波蘭舞曲中的完美體現,民營科技,2010年第二期.
[2]楊繁星.淺析肖邦鋼琴音樂的風格及精神,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第06期第25卷.
[3]徐華菲.從肖邦《#c小調波蘭舞曲》的演奏看力度層次分析,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