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鋒
[摘 要]體育教師除了要上好體育課外,還要教會學生掌握體育運動的要領和技能,更要在體育課中滲透德育教育,這對體育教師來說至關重要。在體育教學中既要發揮體育課程德育滲透的優勢,還要根據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適時的教育,因此,每位教師都應當在課中把握住有利的時機,培養學生的優良品質。
[關鍵詞]體育教學;德育滲透;途徑與方法
《課程標準》指出:“體育是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徑。”體育教師除了要上好體育課外,還要教會學生掌握體育運動的要領和技能,更要在體育課中滲透德育教育,這對體育教師來說至關重要。在體育教學中既要發揮體育課程德育滲透的優勢,還要根據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適時的教育,因此,每位教師都應當在課中把握住有利的時機,培養學生的優良品質。
一、提升教師素養,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學校教育活動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教師的素養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道德形成、技能發展。所以,體育教師要注重個人的人格魅力、技能素養、工作作風等方面提高。
1.提升體育教師的人格魅力,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作為體育教師必須做到言傳與身教相結合,時時以良好的體育師德言行來影響學生。在體育教學中,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關鍵在于教師的言傳身教。作為教師必須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身素質。教師應舉止大方,談吐文明,教學中,講解清楚、示范規范、言行一致,給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教師形象,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達到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首先,體育教師要為人師表,以身作則,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必須先做到,禁止學生做的,自己一定不說。體育教師言于律己,率先示范,帶動著學生的自我教育和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比如上體育課時,要求學生穿運動服和運動鞋,老師也要帶頭穿運動服和運動鞋。在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要通過自己的“言行”來鼓勵、表揚和示范,進而影響學生學習的興趣、態度、動機、自信心、意志等情感因素,讓學生感受體育教師的“親切”與“和藹”,從而增加對學習體育的興趣。第二,體育教師要以理育人。在體育運動過程中,經常會發生同伴之間的爭吵、小組之間的爭議、對同伴評議的不滿等諸多狀況,老師應主動了解情況,以理育人,斟情處理,不可謾罵、譴責、訓斥,亦不可偏愛、不顧不問。第三,體育教師要平易近人。體育教學中,要體現“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努力成為學生的學習伙伴,深入學生中一起參與學習,引導學生的知、情、意、行,在教師的授課過程中進行德育滲透,用“身教”來影響學生。
2.提升體育教師的技能素養,進行德育滲透?,F代社會對體育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體育教師不僅要有專業水平、運動技術,還要有廣博的文化知識和掌握運用現代教學手段的方法;還要具有對體育教學、運動訓練和各項體育競賽組織及調控的基本能力。例如,小學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的“連續滾翻”、“騰空飛躍”、“組合拳”等示范動作會讓學生賞心悅目,學生以教師為榜樣,學習的勁頭也會十足,掌握動作就快。
3.體育教師不斷錘煉工作作風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體育教師肩負課堂教學、體育訓練、競賽組織的重任。體育教師嚴謹的教學和勤奮的工作作風會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教學中,體育教師的耐心說教、細心指導、合理評價、準確示范、活動參與等都會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素養,學生也會從老師潛移默化中,明白事理深受啟迪。做為一名體育教師既要有一般教師計策嚴肅的風度,又要充分體現其職業的特點——健康而朝氣。通過教師的儀表來感染學生,并增強學生對儀表美及其重要作用的正確認識。教師用語要文明、簡練,應是有較強的邏輯性,幽默是可取的,但切忌低級庸俗。教師通過自己的語言來影響和感染學生,使學生養成文明用語的良好習慣。
教師尊重學生、關心學生既是教師高尚品德的表現,又是一種教育手段,在塑造學生的靈魂中是一種巨大的力量。特別是對那些能力較差、組織紀律較差,以及不重視體育學科學習的學生要耐心幫助,決不能用諷刺的語言刺激他們,侮辱謾罵學生。在教學中應創造機會給技術水平較差的學生鍛煉的機會。例如,在體操練習的最后講評時,除找出較好的學生示范小結外,還可以讓動作完成較差的學生發言,老師給予點評,肯定他們的進步,給予他們鼓勵。這樣有利于增強他們完成動作的信心和感到集體的溫暖。教師關心并嚴格要求學生對學生來說雖說是外部條件,但能促使學生內心產生積極的情緒,從而轉化成為學生接受教育的內部動力,培養學生對人、對事的正確觀念。
二、豐富教學內涵,進行德育滲透
《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學內容要有利于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教育”。因此,合理運用教學內容也是進行德育滲透的有效途徑。
1.把握體育教學內容中的“規則與要求”,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品行。例如體育游戲內容,它本身有“規則與要求”,因此教學時,教師重點強調游戲的“規則和要求”;在投擲、跳躍、跑步考核時要按考核要求嚴格執行,若對無視“規則”,違反“要求”的小組與學生應取消成績。從而來規范學生的行為,從小培養良好的行為道德品行。新課程實施以來,教學內容雖然有了很大的選擇性,但教學內容仍應堅持“教育性原則”。運動動作本身并不含有德育效果,如投擲、跑步、跳躍的動作。面對這種情況,教師要聯系實際,在教學中滲透德育內容。例如,在投擲教學時,創設“炸碉堡、打敵機、打空降特務”等環節來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即鍛煉了身體,同時進行了德育的滲透。
2.在體育活動中滲透德育因素。教師要注意在活動中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如讓學生通過收集的“易拉罐”來作為投擲活動中標志物,收集的“可樂瓶”來作為鍛煉的負重物,一方面讓學生養成節育的好習慣,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熱愛學校、熱愛集體的思想情感;設計“運送傷員”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從小就能體驗到助人的快樂,從而養成善良的道德品質。
三、加強合作學習,培養良好品性
合作學習既是認知的過程,也是一個交往與審美的過程。合作學習體現了以人為本和人文關懷。體育教學應重視與挖掘合作學習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影響。
1.通過合作學習,培養良好的團隊精神。體育教學中,很多教學內容都含有團隊合作的目標,比如:接力賽、籃球賽、排球賽等等,通過學習,加深對團隊的認識,團隊就是每個小組人員必須有百分之百一致的努力。
2.通過合作學習,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創設和諧的人際關系,營造相互尊重的氣氛。在耐久跑的教學中,采用“拉人跑”的手段來進行教學,一方面從小培養學生尊重他人的意識和從小培養助人精神;另一方面通過學生互相幫助與合作,建立學生完成目標任務的信心,讓他感受來自伙伴的關愛,從而培養學生的優秀品質。
3.通過合作學習,讓學生學會理解、寬容和自律。在比賽中,要允許同伴在比賽的失誤、掉隊、失敗,用寬容來接納別人。在合作過程中,培養對于他人與社會的責任意識和責任能力。例如:比賽游戲“背對背夾球賽跑”,要做到相互制約、提醒,不犯規,即實現他律又完成自律,從而培養學生的規范意識。
總之,在體育教學中,德育的滲透是多方位、多角度的。體育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素養,以人為本,關愛每一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合理設計教學內容,將德育因素與體育教學融合在一起,使學生身體和心理共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體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驗稿),2002(6).
[2]毛振明.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實施方案,2009.1 .
[3]季瀏、胡增犖.體育教育展望,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