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術釵++陳江++楊寧線+龔國芬
【摘要】創新是時代精神的核心,培養以“創新為靈魂”的高技能的創新人才,已成了穩步推進職業教育改革的方向,創業創新人才培養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內容和主要目標。本文在分析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從創新創業角度探討人才培養模式的策略及實施路徑。
【關鍵詞】職業院校 創新創業 人才培養
【基金項目】2015年貴州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課題編號:2015B209)大數據背景下技能型高校向技術型高校組織轉型發展路徑研究。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2-0025-02
黨和國家對創業創新教育的高度重視,《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指出: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迫切需要,是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促進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創業就業的重要舉措。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高新技術層出不窮、產業結構、技術工藝和生產過程等都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這對勞動者的職業能力,尤其是適應新崗位和生產過程更新換代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以及建設創新型國家,都需要培養一大批能夠解決生產技術難題的技術人才,這對人力資源結構和素質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對于高等職業教育而言,重新定位人才培養目標,改變傳統教學模式,順應時代的發展,培養創業創新人才就成了高等教育的重要內容和主要目標。
一、反思我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模式
由于我國職業教育起步較晚,某些地方和高職院校對創新創業的教育理念不夠重視,不與專業教育緊密結合,與實踐脫節,沒有自己特色的創新教育理念;其次在專業設置方面存在盲目性。部分職業院校一味的追隨一些熱門專業,盲目進行專業設置,因此導致一些專業供過于求,使學生面臨就業難的問題;第三是課程內容的不合理性,教材的發展體現不出產業結構的變化,不僅無法自成體系,而且內容缺乏針對性、科學性,沒有遵循“知識夠用,技能實用”的原則。再加之在傳統教學觀念影響下,職業院校教師缺乏在企業工作的實踐經驗,課堂上過多的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忽略或不重視知識與工作崗位的聯系及學生能力的形成,這就導致學生實際動手能力不強,專業技能較差;第四是教師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意識和能力欠缺,教師自身對企業接觸較少,對企業應用的各種新產品、新設備和新儀器缺乏必要的了解,這就導致所教授的內容與企業的實際需求脫節;第五是實踐教學質量不高,實踐平臺短缺,部分職業院校的實習基地建設水平都較低,設備老化、陳舊,學生實踐課教學課時安排較少,學生不能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有效的結合,導致學生技能水平較低,當然更談不上創新創業的要求。
二、創新創業教育在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及培養模式
創新創業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并不是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的簡單疊加,而是在理念上和內容上實現了對創新或創業教育的超越[1]。其核心內涵“是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引導高等學校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教育內容和教學方式,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緊密結合,實現從注重知識傳授向更加重視能力和素質培養的轉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2]。
結合當今的社會背景,探索高職創新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培養創新人才就是給企業生存和發展助力。所謂創新人才, 實質是具有一定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品質, 在即有知識與專業技術基礎上能夠通過觀察、思考與分析,找出問題或不足,并進行提升、改造、革新的人才。創新人才有不同層次,也存在于不同領域,比如處于高、精、尖端層面的創新人才,在技術引領層面的創新人才,以技術為基礎、在技能型崗位上的技能型創新人才。技能型創新人才是國家創新型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球化、知識化、信息化的時代,技能型創新人才是知識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3]。
三、創新創業教育的策略探討
(一)成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團隊
以領導為核心,組建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團隊,組織培養方案要經專家認證,落實全面質量觀。其行動計劃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過程中的“落地”,首先需要的仍然是觀念的突破及領導層面的支持;其次有專門的團隊去落實每一步行動計劃,如外圍的調研,組織專家的評估等。
(二)更新觀念,構建創新型教育理念
1.突出“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始終貫徹“育人是學校之根本”的指導思想,以“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服務”為宗旨,圍繞人才培養質量,根據學生不同的教育需求及發展需要,構建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具有個性化的培養方案,建立靈活自主的教學管理機制,加強軟硬件條件建設,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
2.突出教學的核心地位
特別是學位領導層面,在觀念上認識到教學對學校發展的根本作用。要把教學置于學校辦學的核心地位,才能培養出真正創新人才。學生畢業后在工作及學習中會遇到更多實際技術問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探索與解決,能夠進行產品的技術改良或服務質量的提升,具有不可估量的創新潛質,最終體現了學校的辦學質量。
3.準確定位創新人才培養目標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遵循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規律, 以《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為指導思想,深化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注重以區域經濟結構為背景的產學研深度融合,確立“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致力于培養高素質的技能性人才”的辦學指導思想,積極探索為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辦學體制,與時俱進,讓學生能在技術應用、智能操作崗位上發揮特長,展現實力,成為能適應市場和環境變換的主體。
4.突出院校的辦學特色
特色是高等學校的生命線。特色包括管理、人才培養、教育理念、學科專業設置等諸多方面。結合學校的發展,并將這種特色定位落實在實踐中,對創新人才培養具有指導作用。首先通過調研,全面掌握社會發展需要,定位人才的培養目標;其次在客觀評價自身辦學能力和條件,選擇創新人才培養戰略穩步發展。辦學特色中對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是經過理性選擇的科學定位,在此基礎上逐步推進學科和專業建設的改革創新。
(三)修訂人才培養目標,改革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
通過高職教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導向,合理構建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這個體系中應重點突出實踐性教學和技能培訓環節,根據培養創新人才的需要,加大實踐性教學的比重,并通過內容的不斷更新,使學生能將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工作中,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同時,應鼓勵學生跨學科、專業選修課程,使學生在扎實掌握專業基礎知識的前提下,依自身興趣、愛好和特長,選擇不同的發展方向,從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其次隨著培養目標的較變,不僅重視專業知識的傳授,更注重專業知識與通用知識相結合的復合型人才培養,還應充分培養學生的個性,使之得以發展,同時還要改變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知識傳授形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并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的教育方式。
(四)構建和諧寬松的人文環境
應建立輕松寬容的人文環境,給學生適當的休息時間。一個寬容的人文氛圍能夠激發人的靈感,促進人才的創新性活動。若缺乏寬容社會風氣的保護,人的思維和創新品質被束縛,無法燃起創新的激情。
(五)培養優質的創新型教師隊伍
教師是高職院校的一線工作人員,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主要靠教師知識技能的傳遞。學校主體應重視教師的培養,多給教師出去學習的機會,鼓勵教師深造。如果教師具備較高的創新能力和不斷求索的精神,就能夠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高職院校迫切需要建立一支具備創新意識、精神和能力的創新型教師隊伍。作為高職院校教師的我在教學上深有體會,優秀的、充滿激情的教師不是管出來的。從事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師,應具備如下特征:首先,要有創新性教育觀念,能夠在學生汲取知識的過程中,教會學生如何處理大量的信息,引導和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其次,要具有多元化的知識結構。從事高職教育的創新型教師,不僅需要掌握本專業和相關知識,還應具備多層次、多元化的知識結構;再次,要有科研型的教學能力,在授課過程中激發創新的知識點,容易點燃他們的創作激情。
(六)逐步推進創新平臺建設
創新平臺包括校內實訓基地及校企合作,課程建設是創新人才培養的核心,實訓基地建設是支撐課程建設的基石。實訓基地建設是課程實現“教學內容項目化,教學方式工作化,教學環境職場化”的保障。高職學生創新在于技術應用創新,實訓基地是學生創新實踐的主戰場。
推進校企一體化,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成功的基石,離開這一基礎平臺,職業人才的成長就只能是緣木求魚。研制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辦法、推動職業教育集團化發展、探索混合所有制辦學、開展現代學徒制培養等是推進校企合作制度化、促進產教融合發展的主要途徑。
四、結語
為了進一步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指出:從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設置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對全體學生開發開設創新創業教育必修課和選修課,納入學分管理。為了全面堅持貫徹黨的基本教育方針,實現以人為本的教育,逐步形成以創業帶動就業、以創新引領就業的格局,全面推進創新人才教育的培養目標[4]。對職業教育的改革創新,是對我國創新發展戰略的實踐,是促進職業院校畢業生創業、就業的重要措施,對實現我國教育對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張冰,白華.“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概念之辨[J].高教探索,2014(3):48-52.
[2]石國亮.時代推展出來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0(10).
[3]黃芳.職業教育技能型創新人才培養的可行途徑研究——以上海為背景的探索[J].職教論壇,2015,(9)36-39.
[4]沈銀珍.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J].創新職業教育,2015,(15)157.
作者簡介:
李術釵(1974-),女,貴州貴陽人,副教授,碩士,從事中醫中藥學研究。
陳江(1987-),女,貴州貴陽人,助教,學士,從事藥研究。
楊寧線(1983-),女,貴州貴陽人,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