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曉華
【摘要】新課改對教育行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漢語教學更是如此。結合實際情況來看,從教育的背景出發探討漢語教學方式、方法的文獻有很多,但都具有較強的針對性,以小學生為主要教學對象的探討很少,這也是導致小學漢語教學水平長期得不到提高的主要原因。結合社會的需要,我們必須注重對小學漢語教學的質量提升。本文就主要圍繞這一點,結合作者多年在小學漢語教學上的經驗,做出合理的分析,望能促使教學質量綜合提升。
【關鍵詞】新課改 小學漢語教學 特點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2-0144-01
從新課標的要求來看,在新的教育理念當中各種教學方式都必須圍繞學生發展的基本角度出發,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他們能夠自主的學習,采用這樣的教學理念能夠最大程度的挖掘學生的創新能力,這對小學生來說極為重要。為此我們必須注重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漢語教學的特點和模式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結合。
1.教學的基本特點
在新的教學環境下,教師應當主要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將課堂變成學生的舞臺。與此同時幫助學生培養其興趣愛好,更好的發揮其自身的優點。就教學的主要任務來說,漢語教學應當變成小學生感受漢語魅力,獲取漢語知識的主要手段,提升學生的交流能力(這一點對少數名族的學生更為重要)。為更好的貫徹新課改的方針,教師必須從根本上完善教學的方式,使得學生更好的掌握漢語技能。為此我們可以從以下的幾個方面出發:
(1)使課堂發言變得更加具有活力,起到發散學生思維的目的。結合實際的教學效果來看,課堂提問依舊是提升教學質量的有效方式。在新課改的教學背景下,這一環節更應當結合學生的綜合情況出發,采用更為靈活的方式進行,改變少數名族學生在漢語學生上的恐懼心理,使學生愛上發言,能夠積極主動的表達出內心的想法。在講解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并在互相交流的過程中探討解決的方案,老師應當避免沿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通過這樣的方法能夠使得小學生更好的學習漢語,同時做到及時的發現自身的問題。
(2)將課本內容更好的納入到課堂上。作為小學生,對任何新鮮的事物都帶有新鮮感,將課本內容充分的融入到課堂中能夠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的深透,體會到漢語學習中的樂趣,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這種方式對少數民族的小學生更加具有適用性,漢語對這部分小學生來說是第二門語言,在學習的過程中會遇到的問題自然會比其他的小學生多,為此只有采用身臨其境的方式才能夠更好的幫助他們掌握課本中的知識。
(3)完善教學評估的方法,推陳出新。結合小學生對新事物敏感的特點,一味的采用傳統的教學評估方式只會使得漢語的教學過程變得呆板,沒有活力。對小學生的評價不可單純的從考試成績的角度出發,必須結合學生的綜合特點。對學生表現出的進步以及思維上的創新給予充分的肯定,這樣才能使學生不斷的愛上漢語的學習。
(4)讓課堂練習更加的具有效率。從新課改的要求可以看出,漢語的教學是其它門類教學正常進行的前提,因為漢語教學注重的是學生思維的培養。為此課堂練習必須具有更高的效率,更好的幫助學生發現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培養其思考問題的能力。在實際的教學中,練習題的設定不可草率,必須立足于學生的課堂表現情況,以鼓動學生更好的學習漢語為目的,避免造成學生心理上的過大壓力。
2.新課改背景下的漢語教學特點的實例分析
作為全球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類別,漢語的學習對每一個人都十分的重要,只有充分掌握并且靈活的運用這門語言,才能保證我們今后的學習、生活能夠正常的進行。這一點對于少數民族的學生來說更加的重要,下面我們就著重從內蒙古地區小學漢語教學實踐的角度進行分析。
2.1 漢語教學的特點。由于內蒙古地區以蒙古族的學生為主,他們在漢語的學習上不具備先天的優勢,這進一步加大了漢語教學的難度。在進行課改之前,漢語教學的方式還較為傳統,使得課堂的教學質量長期得不到提高,造成該部分小學生漢語知識的掌握程度存在很大層面上的缺陷。
2.2在新課改的要求下方式上的改變。為更好的貫徹新課改的教學方針,內蒙古地區的小學漢語教學在方式上形成了巨大的改變。最大的特點在于將學生的母語與漢語教學兩者更好的結合起來,使得教學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具體的教學方式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貫徹漢語教學趣味性的原則。結合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點,在進行漢語教學的開始階段,做好學生對漢語學習所存在的排斥心理。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采用課堂游戲等方式將課堂變得更加的具有活力,起到很好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同時注重了教學內容的多樣性、語言的規范性以及易吸收性。
(2)更好的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以往的漢語教學過程中,少數民族的學生基本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在自主學習的層面上有所欠缺。在課堂上表現為害怕出錯,不敢說、不愿意說的特點,這是阻礙漢語教學最為主要的原因。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老師采用雙語教學的方式,主張學生以漢語為主,母語為輔表達自身的問題或看法,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使得學生能更好的認識到自身的特點,更快的找到適合自己的漢語學習方式。同時鼓勵學生將所學的內容運用于生活中,加深對漢語的印象。
(3)沿用了更加有效的教學方式。在進行課堂的教學過程中,老師注重將教學方式向著多樣性、綜合性等特點出發,使得教授的過程更利于學生的吸收。注重漢語教學的細節環節,比如將漢語的部分發音有意識的夸大,這樣方便于學生體會漢語發音的特點;注重課堂知識的歸納總結,避免了傳統教學課堂單純的為教授知識而超過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采用對比的方式,即將漢語表達的方式與當地學生母語的表達方式進行比較,使得學生更好的了解兩者之間的區別,以免造成混淆。
(4)將教與學結合。在對少數民族學生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和學生隨時都進行著角色的互換,這樣可以更好的找到教學方式上的問題,以及學生更容易接受的方法。
3.總結
結合以上的分析來看,在新課改的教學背景下,漢語教學的方式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整體質量,促進了漢語教學的發展。為更好的進行教育工作,必須注重小學漢語的教學工作。
參考文獻:
[1]付曉薈.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漢語教學法探究——以和田地區雙語實驗班小學漢語教學為例[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漢文綜合版,2012,(5):29-32.
[2]王萍.試論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漢語教學方法[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14,(11):88-88.
[3]白瑪偉色.淺析如何提高小學生漢語綜合素養[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