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盛楠
?
企業并購的財務風險識別及并購后的財務整合探討
文/孫盛楠
摘要:隨著我國市場化經濟體制的加深,企業并購這一名詞逐漸出現在人們的視野當中,可以認為企業并購是市場化經濟發展的產物。企業并購的產生符合我國的經濟發展需要,也是企業促進自身發展的生存之道,但是由于我國企業并購發展周期短,很多企業沒有識別并購過程中存在的各種風險,從而導致并購后沒有達到預想中的效果,甚至很多企業并購失敗,嚴重影響了自身的發展。筆者從我國企業并購的實際情況出發,就并購過程中如何識別風險,以及并購之后如何進行財務整合提出一些看法,希望給企業的并購以及財務整合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企業并購;風險識別;財務整合
所謂的企業并購,指的是兼并和收購,最早出現在十九世紀末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這短短的一百年時間企業并購出現了五次浪潮,其中以20世紀九十年代的第五次并購浪潮為代表,它持續時間長,并購規模大,都是其他并購浪潮所不能相比的。在這次浪潮中,很多大型跨國公司強強聯手,兼并收購了多個公司,使自身實力不斷壯大。受第五次企業并購浪潮的影響,我國企業在九十年代之后也進入了并購的活躍期,以保定紡織器材廠和鍋爐廠并購保定針織廠和鼓風機廠為代表,自此之后,我國的企業并購也逐步走向了正規化。2001年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企業并購高潮再一次來臨。筆者在調查的過程中發現,雖然企業并購進行的很激烈,但是真正成功的并購案例并不是很多,其中最為重要的原因就是并購整合不力,沒有認識到并購過程中潛在的財務風險,下面將對此展開詳細論述。
并購過程中的交易對象是企業的產權,通過將產權轉移給別的企業實現企業控制權的轉讓,并進行資源的重新組合。企業并購過程中涉及到眾多的決策,而財務風險的識別控制以及財務整合就是其中之一。從微觀的角度來講,財務風險的產生源自于債務融資行為,如果企業收購其他企業的資金來源于借債或者貸款,這樣收購成本會被大大提升,加之我國的經濟市場動蕩不定,很容易讓企業陷于資金風險中,稍有不慎,巨大的負債量會導致企業破產。從宏觀的角度來看,企業并購隱含的風險不僅僅來自于融資成本結構的改變帶來的風險,還包括并購所導致的股東收益的波動性增大引起的一系列后果。因此企業并購的財務風險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資本結構偏差引起的風險

每個目標企業的資本結構是不相同的,這就造成企業在并購的過程中會產生長期資金和短期資金這兩種資金模式,同時在自有資本和債務資金這二者也是不相同的,企業選擇不同的融資模式對目標企業進行收購收到的效果也存在很大的差異。如果采用大量借貸或者發行企業債券的方式籌措資金,勢必會提升并購風險,造成資金結構和預期有很大的差距,給企業的下一步分發展造成很大的隱患。
(二)業績水平波動產生的風險
業績波動既包括稅息前利潤的變化水平,又包括單股收益的波動情況。第一,企業主營業務的收入很大程度上受到并購的影響,如果影響過大,稅息前利潤就會產生一定的波動,借貸融資具有一定的財務杠桿作用,受到此作用的影響,稅息前利潤的變化會導致單股受益發生波動,波動的幅度要比稅息前波動更加激烈,這種情況,企業發生財務危機最終導致破產的概率較大,最可怕的是在這期間企業的信譽受到極大的挑戰,如果被認為債務違約,企業就會遭到嚴重的打擊。
(三)流動性風險
此類風險指的是很多企業在對目標企業進行并購之后,債務壓力過大,短期內資金缺乏,對主營業務的支付造成影響。如果企業在并購的過程中采用的是現金支付,那么出現流動性風險幾率較大。首先,很多企業在并購之前對自身的融資能力估計較高,實際并購中并沒有足夠的現金流作為支撐完成并購,這樣資金流動比率大幅度降低,嚴重阻礙了并購企業短期內的債務償還能力;其次,并購一方自身無論是從資金還是資源,各方面消耗巨大,大量的消耗導致企業的應變能力降低,如果適時國內的經濟形勢有所變化,企業很難相應的做出一些調整,給經營帶來很大的風險。
(四)喪失投資機會的風險
企業并購首先是對各種人力、物力資源的消耗,一般情況下并購企業也會背上巨大的債務,這些都導致企業在短期內無法拿出足夠的資金參與到大型項目中。但是市場是變化不定的,很多時候很多機遇都會在此時此刻出現,如果機遇出現在并購活動之后,企業沒有能力在短期內進行融資,無法獲得足夠的資金參與到新項目中,只能對機遇望而卻步,眼睜睜看到機遇溜走卻無力抓住。
上述四種并購風險告訴企業在并購之前一定需要對各種風險進行詳細的甄別,對市場環境和未來幾個月的經濟走勢進行預判,選擇合適的并購時間進行并購,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避開并購風險,促進企業又好又快發展。下面就如果對并購財務風險進行識別進行探究
要徹底的將風險消滅在萌芽之中,首先就得具備發現風險,識別風險的能力,對此,筆者提出以下幾種識別風險的方法:
(一)成本收益分析法
成本收益分析法是當前企業在并購前對風險識別常用的方法之一,也是最為有效便捷的方法,它的本質是比較并購的成本支出以及后期收益對并購活動進行一個較為完整的分析,從而得出是否應該進行本次并購的結論。它有以下計算公式:

三個分式代表的分別是:RCR代表并購收益率,C代表財務預算成本,R代表預算收益。其中,預算成本有多方面組成,例如并購資金支出費用,債務利息,債券發行費,職工薪水以及目標企業的后續管理成本等多方面;而R也包含幾個方面,例如成本節約,分散風險,生產能力等。如果RCR的值小于1,說明理論上并購收益是大于成本支出的,在市場行情穩定的情況下可以進行并購。這一公式較為準確完整的對并購財務風險進行了評估,通過最后的并購收益率,企業管理人員能夠確定是否對目標企業進行并購,這一方式很大限度的阻止了財務風險的產生,并且識別過程簡單,操作較為容易,目前很多企業都采用這種方式。
(二)單股收益分析法
單股受益分析法是宏觀上的財務風險分析方法,它是通過對并購前后單股價格的變化來分析并購給自身所帶來的影響,它的計算公式是:

公式解釋:其中△EPS指的是單股受益的變化量,ENIT指的是納稅前收益,I指的是債務利息成本,如果并購前的EPS小于并購后,則證明在并購之后企業的單股價格會有所上升,對每個股東而言,進行這次并購在理論上是可行的,相反則證明并購會導致企業的股價下跌,不利于企業的發展,管理人員則不會允許并購的進行。
(三)杠桿分析法
杠桿分析法是微觀分析方法,它引進了一個財務杠桿系數,通過這一系數評估并購風險的高低,具體如下:

公式解讀:這一公式中,DFL指的是引進的財務杠桿系數,EBIT指的是稅息前利潤,EPS指的是單股受益的波動情況,EBIT和EPS共同決定了DFL的高低,DFL的結果越大,表明稅息前利潤對單股受益造成的影響越大,波動幅度大財務風險自然就高,因此企業的管理人員能夠通過DFL值來判斷是否應該進行此次并購。
上文中我們主要針對企業在并購之前需要對并購風險進行識別,從而決定是否最終要進行并購。很多人企業在并購之前對風險的分析和控制都已經達標,但是最終仍然宣告并購失敗,究其原因,就是在并購后沒有按照規定對目標企業進行財務整合,最終導致常出現了更大的財務風險,不得不面對并購失敗的結局。那么,財務整合對企業并購有什么重要作用呢?
首先,財務整合是并購成功與否的關鍵,并購是當前市場化經濟體制下企業發展壯大的有效途徑,也是企業資本運營和組織調整的重要方式。對目標企業并購成功,對于自身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僅僅能夠擴大運營規模,更能提升市場影響力。但是兩企業并購并不是簡單地收購,而是一個復雜的以資本控制為核心,實現管理觀念和行為方式整合的過程。我們放眼世界上大型企業之間并購失敗的案例,發現導致并購失敗的原因很多時候都是兩個企業的管理層素質與文化存在一定的差異,并購企業在并購之前對各種財務風險進行了有效的評估,采取了一定的控制手段,但是最終并購之后沒有對財務進行整合,使之統一,導致了最終的并購失敗,可見,并購后的財務整合在并購過程中發揮著多么大的作用。
第二,財務整合是并購整合的重要環節,財務整合在所有整合項目中占有絕對重要的位置,財務是一個企業運作的根本與核心,如果一個企業沒有完整高校的財務運行機制,就會導致運營成本增加,資源搭配不合理,資金使用率下降。兩企業并購,講究的是財務協同效應,如果每個企業都按照自己的財務管理模式開展工作,必然導致各方面無法協調統一,只有二者具備相同的會計核算體系、預算管理體系,才會實現管理上的統一。
從西方資本主義企業的并購情況來看,在進行財務整合的過程中當前主要有兩種方式,分別是移植模式和融合模式。
(一)移植模式
這一模式指的是并購一方將財務管理體系完全移植到目標企業中,這種整合模式需要有一定的前提,不滿足這一前提的目標企業可能不適合移植模式。前提首先是目標企業的財務管理系統混亂,沒有完善的預算制度,財務核算制度,不能對經營過程中潛在的風險進行評估,財務制度不完善,這種情況下可以將并購企業的成套財務管理制度移植到目標企業當中。其次還有一種情況,即某一大型企業在以此并購活動中同時并購了多家企業,為了統一管理,可以將自身的財務管理體系直接進行移植。除了這兩種情況外,其他情況都不適合移植模式。因此目前還有廣泛使用的第二種整合模式即融合模式。
(二)融合模式
融合模式是吸收接納目標企業中財務管理制度中的科學部分,結合并購企業自身的財務管理制度,對財務管理體系進行創新,形成一套具備先進性和科學性的財務管理體系,這樣二者相互借鑒,彌補了原有體系中的不足,對今后企業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楊曉龍,王文博.基于層次分析法的并購風險指數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12(12).
[2]李守強,叢菡.淺析企業并購財務風險及防范——新華傳媒并購案例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9(23).
[3]趙瑞娟,蘇玉珠.企業并購后整合的風險與意義研究[J].時代金融,2013(14).
[4]陳曉霞.企業并購之后財務整合問題初探[J].財經界(學術版),2011(11).
(作者單位:浙江海洋大學)